第556章:講道

字數:3605   加入書籤

A+A-


    “既然要了解那個時代的學術思想,那就得先看著四個人的代表作品,分別是《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莊子有個別名叫南華真經。”

    “這四本書,我都看過,而且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這四本書裏所特有的思想與哲學。”

    “論語,顧名思義,是孔子的學生弟子為他編撰的一本書,裏頭說的是孔子教育他們說過的話,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這四本書都是華夏文化思想巔峰之作,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麽他們分別都有什麽風格?”

    “要看著四本書的風格,看它們的開篇,就可以大概的有所了解。”

    “論語的開篇第一句話是什麽?我想大家都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我們教科書上的刻板解釋是什麽?”

    “溫故知新,有朋自遠方來很開心。”

    “但其實這種說法太籠統了,在我看來,這三句話是有具體聯係的。”

    “首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了,溫習它,這是普遍的說法以及對這本經典的認知,但我更認同另外一種說法,叫學習了,就去實踐它。”

    “為什麽這麽說呢,學而時習之,我們的文字邏輯離兩千年並沒有特別巨大的變遷,那麽我們用文字邏輯來理解這段話,學而時習,學和習是兩個不同的字,兩個含義相近,但卻有所不同的字,所以我認為,學是讀書,習則是實踐,要是早這樣理解,就沒有後來王陽明什麽事情了。”

    “習這個字與學的區別是,反複練習,反複熟練,你學一個理論,知道了就是知道了,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習字則不同,它更多的是對新事物的一種訓練,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更加合理,在說文解字中:習,數飛也,說的就是雛鳥試飛。”

    “所以,習這個字在這句話中,更加代表的是方式方法,整句話的意思是,你學會了遊泳,你還能找到下河的方式到河裏去遊,這是快樂的,對古代文人而言,你學會了治國的學問,並且有方法有能力發揮實踐這個學問,這是快樂的。”

    “綜上所述,教科書上的解釋是比較片麵的,習它可能不是溫故,而是行動。”

    “那麽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句話後麵是什麽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反而認為,這句話才是溫故的意思,朋友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已經掌握的技能,有朋自遠方來,朋指的是接觸過,交流過的任何事物,這兩句話連在一起,才顯得更加完整。”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則稍稍的與前兩句話的邏輯有所分割,但它還是連貫的,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他人無意冒犯了你,你不要惱怒,因為他不了解你,也不了解你做的事情,這是君子之道,所以從開篇,我們就可以看出,孔子這個老頭大概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他既不是隻學不做的腐儒,頑儒,同時又是一個純正的君子。”

    “為什麽說他純正,開篇的最後一句話,就體現了一種寬容的精神,而且論語的全文對於君子的解釋,約莫就是純且正的東西。”

    陳小哥說完,稍稍鬆了口氣,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潤喉,台下的人又要鼓掌,陳小哥也懶得管他們了,反倒是那幾名教授笑吟吟的看著他,讓陳小哥有點毛骨悚然,更加打起精神,這些家夥年紀一大把,學問也不少,實在不好糊弄。

    本以為說孔子會讓他們感到十分認同,但現在看來,不是自己說的不夠好就是這些家夥都不是特別喜歡且追隨孔子的論調。

    “接下來是孟子,大家現在都喜歡開一個玩笑,說孟子最著名的一句話就叫做孔子說的對。”

    台下眾人,包括走廊上的人們笑出了聲,陳小哥搖了搖頭:“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孟子能在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將自己的學問做成這樣,是有其過人之處的。”

    “相比起孔子,孟子的思想來的更加猛烈,他不如孔子的溫潤,其體現出的東西是與孔子的仁完全不同的,他講的更多的是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的義當然不是想在我們所謂的義氣,為兄弟兩肋插刀,為女人插兄弟兩刀。”

    “那時候,義這個字的意思是合宜之理,是公道,是公正,公平的東西。”

    “最早提出義概念的不是孟子,而是管子,管仲,禮義廉恥便是這個管仲提出來的,而孟子的義比管子來的更加激烈,更加不對權利低頭。”

    “那麽他這個義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有個故事大家可能都聽過,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夫子:“來到魏國{戰國時代的魏國},可有什麽對我國家有利的事?”

    “孟子這老家夥當時已是名滿天下的大儒,當庭便說:大王何必言利,言仁義不行嗎?”

    “大王你想,國君有國君的利益,大臣有大臣的利益,小吏有小吏的利益,如果人人都似你這般,隻追求利,那國之將亡也,但我帶來的仁義,就不同了,所謂的仁就是孔子說的對,義則是孟子認為一種比利益更牢不可破的東西,更經久不衰的東西。”

    “反而,若是不講仁義,再多的利益,又有何用?朝廷不義,魚肉百姓,百姓不義,背棄君主。”

    “所以孟子與孔子的最大區別是,孟子更在乎百姓蒼生,態度也更加激烈,以至於後世的諸多君主,對孟子一書嗤之以鼻,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大肆的銷毀孟子書籍,畢竟他就是造反成功的皇帝,而在孟子中,可不缺乏鼓動百姓的文章字句。”

    “不可否認,這兩本書都是不世出的經典,可好經盡被一些花和尚給念歪了。”

    “接下來講莊子與老子,這也是我非常喜歡的兩個人物。”

    “莊子第一篇,逍遙遊,第一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一段文字,是華夏三千年來,文法最具風采的文章,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莊子的文章是賞心悅目的,對文學的造詣之深刻,千萬人不可及,在我的心目中,哪怕是有著百代文宗的韓愈,文章蓋世的韓愈,與之相比也有所遜色,而莊子這段話所描述的內容,追求的一個字,那就是大。”

    “莊子文章之奇姿百態,思想之怪誕動人,令人幾近神誌恍惚。”

    “大家都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但我今天想講的是另外一個莊子的故事。”(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