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發展瓶頸期(二)…

字數:3918   加入書籤

A+A-


    第494章、發展瓶頸期{二}

    “……現在,克裏奧佩特拉女王那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公元前47年的夏天。羅馬共和國的內戰依然打得如火如荼,各路兵馬群雄逐鹿。在凱撒和龐培被我們幹掉之後,這場戰爭似乎打得更激烈了!

    直接交戰的兩大陣營之中,元老院共和派以北非行省,也就是現代的突尼斯為大本營,在亞得裏亞海北方的克羅地亞和東方的敘利亞還有一些殘餘勢力;凱撒的舊部比較穩固地控製著高盧、意大利和希臘,至於原本已經被凱撒征服的西班牙,則又一次爆發內亂,各路兵馬在那邊打成了一鍋粥,暫時可以無視。

    從表麵上看,凱撒雖然死了,但他的舊部依然擁有絕對優勢的綜合實力,控製著整個羅馬最精華的核心版圖:意大利和希臘。而羅馬共和派在法薩盧斯戰役之後就被打斷了脊梁骨,如今還掌握在手裏的隻有北非行省的一小塊地盤,外加兩塊根本無法指望的飛地——後世克羅地亞沿海港口的那支共和派艦隊,從戰略局勢上來看是孤懸敵後,又缺乏陸戰兵力,就像我國解放戰爭時期的瓊崖支隊‘紅色娘子軍’一樣,被隔絕於主戰場之外,光是維持自己的生存就已經很不容易,很難對戰略局勢產生多少影響。

    至於敘利亞行省的共和派軍隊……就是不久前被我們打跑的那夥羅馬強盜的殘部,由原本刺殺凱撒的那個馬可斯.布魯圖斯指揮,總兵力大概隻剩幾千人,卻正要麵對本都國王法爾納西斯的大舉進攻,恐怕堅持不了多久就要覆滅,更不用說分出兵力去支援北非的共和派領袖小加圖了——除非他放棄行省逃走。”

    “……這麽看來,雖然我們改變曆史轟殺了凱撒,但腐朽的羅馬共和國還是注定要退出曆史舞台?”

    馬彤先是看了一圈用藍色標注的凱撒黨人占領區,又看了看用紅色標注的共和派控製區,發現前者在地圖上的麵積是後者的好幾倍,而代表軍團的士兵棋子,也是前者擁有的更多,於是便如此嘀咕說。

    “……表麵上看起來,由於之前曆次勝利打下的根基,在凱撒死後,他的餘黨似乎仍然贏麵很大。”

    王秋故作深成地點點頭又搖搖頭,“……但問題是,共和派在北非還有一個領導核心,而凱撒的舊部在凱撒死後就完全散了架——盤踞羅馬的安東尼,手裏掌握著十個軍團;坐鎮南意大利的瓦提尼烏斯和正在西班牙平亂的雷必達,分別擁有三個軍團;敗逃到希臘的伽比尼烏斯,還剩下兩個軍團;留守高盧大本營的幾位將領,手裏也都有一些部隊,並且全都是誰也不服誰,就跟袁世凱死了之後的北洋軍閥差不多。

    所以,軍事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元老院共和派,目前反倒是有能力主動進攻的一方。根據克裏奧佩特拉女王在亞曆山大港收集到的消息,小加圖已經在4月份率領三個軍團從迦太基揮師北上,登陸並占領了西西裏島,與瓦提尼烏斯部署在南意大利的三個軍團隔著海峽遙遙對峙。另一支共和派軍隊則向西班牙發動反擊,準備利用那邊的亂局招降納叛,將凱撒任命的西班牙總督雷必達驅逐到比利牛斯山脈的北麵去。”

    “……羅馬共和派的戰略明顯有些托大啊!他們在北非總共也隻有六個軍團,還不到凱撒餘黨兵力的三分之一,卻居然要放棄地利,主動出擊!西班牙戰場那邊暫且不論,在意大利戰場,小加圖就是在用三個軍團對付凱撒餘黨的十三個軍團!這家夥在曆史上隻是個政治家和道德家,對打仗應該不太擅長吧!”

    楊教授推了一下眼鏡,指著地圖上的意大利戰區說道,“……根據現有的這些情報判斷,我對於羅馬共和派軍事集團的前景不是很看好。當然,內戰和外戰不一樣,很多時候不能隻看兵力對比,還有各種幕後交易和陰謀叛賣,所以這場戰爭的未來究竟會怎樣發展,我也不敢輕易下定論……”

    “……羅馬共和派和凱撒黨人,在這場羅馬內戰之中究竟誰勝誰負,對克裏奧佩特拉女王統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事實上,如果共和派贏了,可能對我們反倒比較不利。因為這意味著羅馬共和國能夠暫時穩定下來,說不定舔一舔傷口就要再來找埃及的麻煩——畢竟我們後來又幹掉了小龐培,打得布魯圖斯抱頭鼠竄。而凱撒的舊部在得勝之後,他們內部恐怕還要再彼此混戰一場,決出誰是老大……等到這沒完沒了的戰火最終熄滅之後,羅馬的霸業恐怕也就崩塌得差不多了。”王秋如此評價說。

    “……那麽,這場羅馬人之間的自相殘殺,對我們的跨時空貿易又有什麽影響呢?”馬彤插嘴說。

    “……這場羅馬內戰對於跨時空貿易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由於整個環地中海世界的財富,都在被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殆盡,即使是富人也不敢過分享樂,更別提還有很多曾經繁華昌盛的名城商埠,都在戰火中被摧毀了,而這原本都是我們可以傾銷絲綢、棉布、玻璃器、瓷器和香料的絕佳市場……”

    王秋唉聲歎氣地答道,“……最最要命的是,由於地中海上的大量商船被交戰各方強製征收為軍用,還有許多潰敗的羅馬共和國和其它國家正規海軍變成了海盜,以及各個敵對港口之間的互相封鎖,整個地中海文明圈的貿易往來正在日趨萎縮,每個月進入埃及亞曆山大港的商船寥寥可數。

    而且,即使是那些來到了埃及的商人,大多也隻想購買糧食和便宜布匹,不太願意大量購置難以脫手的奢侈品,導致麵對我們開放的奢侈品市場非常狹小,隻要稍微投放一些貨物進去,就很快飽和了。

    從公元前47年3月開始,平均每個月隻有十到十五艘商船抵達亞曆山大港,而且基本上都是些沒多少本錢的小商人。雖然對我們提供的絲綢、胡椒、鏡子、火柴和化纖布等商品看得很眼熱,但這些人還是更希望用手頭有限的交易資金,買到自己故鄉迫切需要的小麥和大麥。我們送過去的絲綢在售出大約三千米之後,就慢慢地賣不動了,現在隻好用來給士兵和官吏發薪水。其它的火柴、鏡子、布料等商品,在最初的短暫銷售巔峰之後,也都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滯銷現象……”

    說到這裏,王秋忍不住又歎了口氣,“……而更要命的是,與此同時,為了保證一個最起碼的和平安定環境,我們還得墊款購買大批糧食,資助克裏奧佩特拉女王賑濟她轄下的饑餓難民,盡快穩定埃及國內局勢,還有采購武器裝備一支埃及軍隊……總體收益到目前還是赤字狀態……”

    ※※※※※※※※※※※※※※※※※※※※※※※※※※※※※※※※※※※※※※※

    “……奇怪了,怎麽會出現這種賣不動的局麵?這聽起來似乎完全不符合常理啊!”

    馬彤學姐擦了擦眼鏡,表情有些困惑地說道,“……我們往那邊傾銷過去的商品,雖然其中確實有一些是華而不實的奢侈品,但也有很多是非常實用的日用品啊,在性價比方麵,絕對是遠遠要勝過他們從手工作坊裏敲打出來的粗陋玩意兒,價錢也不算昂貴,怎麽會賣不出去呢?之前在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時空和十六世紀中美洲阿茲特克帝國時空的時候,可沒遇到過這種莫名其妙的麻煩……”

    “……哎,你們幾個年輕人啊,在高中裏學的中-國近代史都還給老師了嗎?這樣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得!”聽了馬彤的疑問,楊教授先是驚訝地抬頭看了她一眼,然後便恨鐵不成鋼地搖了搖頭,轉身從桌上拿起一本高中曆史教科書,塞到了馬彤的手裏,“……翻翻這一部分,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間,中-國傳統自然經濟對洋貨傾銷的抵抗,再引申類比一下古埃及時空的情況,你就明白這是怎麽回事了!”

    “……洋貨,傾銷……”馬彤和王秋把腦袋湊在一起,翻看著早已印象模糊的教科書,喃喃自語著這幾個字眼,“……莫非,我們現在遇到的銷售瓶頸,也可以理解為古代自然經濟對現代工業品傾銷的抵抗?”

    “……嗯,沒錯,至少在我看來,應該就是差不多的道理。”

    楊教授舉起杯子喝了口茶,一臉淡定地答道,“……實事求是地說,想要對一個傳統農業社會傾銷工業品,源源不斷地牟取暴利的話,僅僅是打開一個通商口岸,可是遠遠不夠的——你們該不會忘了吧,當初你們在中美洲傾銷工業品的時候,也遇到過印第安人手頭金銀不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