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方原的條件
字數:3358 加入書籤
方原將朱以海疑慮的目光收於眼底,對朱以海來說,最有利的當然是跟著方原一同鬧騰,鬧出個藩鎮的結果。縱然當不成藩鎮,也要保住大明江山,隻有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他這個魯王才能靠著製度保障,名正言順的世襲魯王王爵。
對朱以海最不利的,就是方原其實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一個想法,是想謀反推翻大明天下,那所有朱姓親王便失去了賴以終生富貴,代代富貴的鐵飯碗。
朝廷也好,孫傳庭也罷,派出朱以海這個藩王的代表前來和談,就是在給方原施壓,令方原知曉,大明還是大明的天下。若真的謀反,莫說京城朝廷會來討伐,大明各地已成半藩鎮性質的諸藩王也會群起而攻之。
既然朱以海是帶著使命而來,方原也就順帶通過他的口,告知朝廷、孫傳庭,還有其他大明藩王。
方原將詔書放在桌子上,不緊不慢的指著第一條說道,“魯王殿下,這這一條,去了攝政王號,其實就是廢了虛君實相的雙頭政治格局,這可萬萬不行。雙頭政治格局,是我設計出來,皇權和相權互相牽製、製衡,以杜絕昏君、暴君的出現,達到天下的長治久安,絕不能廢!”
朱以海聽了方原這話是大驚失色,在皇權社會,皇帝就是獨一無二的天子,縱然心裏是這麽想的,但也不能當眾說出來。方原竟然口出要用相權來牽製皇權,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罪當淩遲!
方原繼續說道,“所以第一條,我的條件是,必須實行虛君實相製,目前是監國親王與我互為君相。和談若成功,陛下可以取代監國親王,但必須要立監國親王為太子。因那個監國太子得了失心瘋,沒能力、沒資格勝任太子之位。”
朱以海見他咬死了虛君實相製不鬆口,深噓口氣說,“攝政王的話,我就如實帶給朝廷了?!”
方原令女婢送來了筆墨紙硯,擺在朱以海麵前,微笑著說,“那是當然,我今日所言的話,魯王殿下最好一五一十,一字不漏的帶給朝廷,帶給陛下。”
朱以海擔心記憶有疏漏,連忙逐一記在了宣紙上,寫好方原對第一個條件的回應後,又望著方原問道,“攝政王,第二條呢?!”
方原繼續指著第二條說道,“天下確實不能有兩個內閣,但該取消的不是江南這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內閣,而是京城那個腐朽不堪,暮氣沉沉,人浮於世的內閣。”
朱以海望著他問道,“怎麽說呢?!”
方原起身來回踱著步,說道,“江南內閣,名下還有商業協會,人民總會,都是從民間的富商、百姓裏選拔出來的。內閣閣員能真正傾聽到來自民間的聲音和述求,以便更有針對性的行政。”
“而京城那個內閣,全是一幫靠著關係人脈上位的純官僚,就如同沒有基石的空中樓閣。製定政策,要麽是拍皇帝的馬屁,要麽從自己的小集團利益出發,完全脫離了國情民情。這種腐朽不堪,純官僚性質的內閣留著做什麽,沐猴而冠?!”
“所以,第二條也要改,要合並也要裁剪京城的內閣,保留江南內閣。內閣名下的商業協會,人民總會也必須保留。當然,為了京城內閣那些閣老,閣員什麽的有個地兒養老,我也在內閣裏空出一個席位,六部裏空出一個尚書,兩個侍郎,用於安置。”
朱以海聽了是苦笑不止,方原這麽一來,不止將明皇室給批了,連京城的官場也全噴了,和談還談個屁,但為了回去對孫傳庭,對朝廷有個交代,還是如實的記錄下了。
方原品著茶水,等著朱以海書寫完畢,又接著說道,“第三條,玄甲軍的編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絕不能裁減。真正該裁減的,是北方那些至少吃六、七成空餉的衛所。每一個衛所名為五千人,實際在衛所的不足兩千人,還有大半是臨時拉來充數的,這種衛所必須動大手術的整改。朝廷財政不能無緣無故落進衛所指揮使、同知手中。”
“我在江南花了四、五年時間,終於將江南衛所吃空餉的水分擠了個八八九九。這世上哪裏有裁減精兵悍將,反而保留老弱病殘的說法?!”
方原的態度就是玄甲軍這隻真正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軍隊絕不裁減,反而是要裁減京城五軍都督府麾下那些衛所的老弱病殘兵。
朱以海聽了是一麵記錄,一麵暗暗的搖頭,至此他幾乎可以判斷,這次和談絕不可能成功了,京城朝廷會接受這種屈辱的條件才是奇了怪了。而且方原根本沒有和談的誠意,擺明了就是在獅子大開口。換句話說,根本不是方原回歸朝廷,而是方原在逼迫朝廷按照他的想法來進行改革。
方原將他頹喪的臉色收於眼底,便稍作解釋說,“大明會落到今日的田地,內不能憑流寇,外不能禦滿清。縱然有各種說辭,或歸罪魏忠賢的閹黨,或歸罪隻善清談的東林黨,甚至有責怪當年袁崇煥,投敵的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這些其實都是皮毛的原因,大明真正的症結在製度。”
“其實不止大明,強漢盛唐無一例外的不是從強盛逐漸走向衰落。製度不改,大明縱然度過眼前的危機,也不過是在苟延殘喘。剿滅了李自成,還有張自成;鏟除了滿清,還有北方紅毛子,東方的日本國,甚至西洋佛郎機諸國。”
“一旦製度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大明可以萬世不變,但其他諸國在變,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等其他諸國量變形成質變,大舉來犯之時,大明就真的萬劫不複。”
方原苦口婆心說了這番話,其實不是說給朱以海聽的,而是希望朱以海能將他的折返肺腑之言傳到京城,傳到崇禎的耳裏。他方原必須掌控權勢,也是為了大明,華夏大地的長治久安。
朱以海一邊記錄,有些生澀難懂的話兒,又一邊不請教方原,終於花了近一個時辰,將方原的這番話全記了下來,“攝政王,還有麽?”
方原凝視著朱以海,緩緩的說道,“還有一條,朝廷的詔書裏沒提到,我加上去的。其一,自太祖皇帝開始,曆朝曆代冊封的所有大明藩王,必須分梯級上交名下的封地。五千畝以下的,無須上交,可盡數保留;五千畝至五萬畝的,多出五千畝的上交五成;五萬畝至五十萬畝的,上交八成。”
“其二,所有大明宗室的供給,隻保留本人、兒子兩代,至第三代後全部泯然眾人,不再享受朝廷的供養。”
朱以海一聽方原這個條件不僅要迫使大明藩王上交土地,還要整頓大明宗室的供養製度,這麽一來,連魯王一係也在整頓的行列之內。
朱以海這一驚是非同小可,支支吾吾的說,“攝政王,這,這是不是欺人太甚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