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兵發山海關
字數:3490 加入書籤
方原預計的戰事是在明年夏秋之際,但多爾袞突如其來發動的這一戰,確實稍稍出乎方原的預料。與此同時也給方原的後勤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不僅糧食是臨時湊集的,連銀子也是暫時借支的。
送給京城的二十萬兩銀子,是方原借債借來的。
臨出征前,方原直接向大官商徐家借支了一百萬兩銀子,用於這次北伐的軍費。
方原沒有大舉在江南發行戰爭債券,一是時間倉促,來不及等著戰爭債券的回款,由徐家直接支付,非常便利;二則方原根本不願鬧得滿城皆知他缺銀子、缺糧食,令京城朝廷再生僥幸的心思。
方原就是要給京城朝廷一個錯覺,江南政權、玄甲軍是兵強馬壯,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雙方再對抗下去,京城朝廷也是全無獲勝的希望,才能在氣勢上壓製住朝廷,令京城裏那些錦衣衛也好,高官也罷,不敢再有抵抗的心思,兵不血刃的進入北京城。
徐家願意借支這麽大筆銀子,一是徐家與方原是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方原認徐誠為義子,想提拔、磨練他當西南王,徐家當然要投桃報李。
二則也是陳圓圓在暗中一力促成。陳圓圓在王府的地位,甚至將來對她兒子方信的封賞,娘家的背景也是重要參考之一。徐家此時支持了方原的北伐,將來方原必然會投桃報李,還在她和兒子身上。
方原送銀子進皇宮的目的,早告訴過坤興公主,其實崇禎、周皇後隻猜中了一半。收買錦衣衛、太監確實是真,但卻不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覺的謀殺崇禎、周皇後,而是為將來進入京城時,拷掠銀子方便。
按照史書記載,李自成攻陷京城後,劉宗敏在京城拷掠銀子五千萬兩,其中占比大概是官員占兩成,太監占三成,富商占三成,餘下的占兩成。
官員、太監那裏拷掠出的銀子占了五成,這撥人縱然交一半出來,都在一千萬兩以上,足以緩解方原眼下銀子不足的局麵。
錦衣衛,掌控著京城大部分官員的情報,還有案底。這些案底情報平日裏雖然沒用,也不會去抓人。但方原要拷掠銀子的時候,這些案底情報就是重要的證據。換句話說,隻要錦衣衛願意協助拷掠銀子,那是一抓一個準,事半功倍。
大太監,對大太監最了解的還是宮裏的這群小太監。這些年來,宮裏的大太監到底有哪些,隱瞞的土地、銀子在哪兒,隻要收買了宮裏的小太監,由他們去互相揭發,就能順藤摸瓜的找出來。
送出二十萬兩銀子後,方原的八萬大軍已從河間府進入順天府境內。從河間府進入順天府,甚至要北上山海關,第一站就是天津衛。
而駐紮在天津衛裏的鄭森,也是方原北上山海關的威脅。若鄭森突然率軍從天津衛偷襲方原後方的運糧隊,後果是不堪設想。
若換在平時,方原必然會先攻下戰略要塞天津衛,再北上山海關,絕不可能留下這麽個隱患。但鄭森名義上是朝廷的左都督,水師提督,若冒然攻打天津衛,還怎麽與朝廷忠誠合作,聯兵擊退滿清?!
天津衛裏,鄭森與周全斌,劉國軒也一再商議,是否要趁機出兵偷襲方原的運糧隊。
鄭森也麵臨與方原同樣的處境,左右為難。
若是偷襲方原吧!若方原一旦失利,滿清必然趁機入關,席卷京畿,鄭森這一夥不就成了史書上口誅筆伐的民族罪人?
若不偷襲方原吧!若方原擊退了滿清,接下來必然會輪到天津衛的鄭森,雙方早已是勢同水火,哪裏還有和談的餘地?以鄭森的性子,是寧死也不會向方原低頭。
進入順天府後,方原想到的法子就是利用周奎總督勤王兵馬,抗擊滿清入侵的權力,調防周鑒駐紮在河間府的四萬戍衛軍一同北上。
抵達天津衛後,周鑒的戍衛明軍就駐紮在天津衛附近,名義上是協同方原北上山海關作戰,其實是監控著天津衛內,鄭森水師的動向。
本是蠢蠢欲動的鄭森見京畿戍衛明軍也與方原站在了同一戰線,不去堤防方原的玄甲軍,反而堤防天津衛的大明水師,猜也猜到了周奎與方原之間的貓膩。
京城朝廷是大勢已去!無論方原能否擊退滿清入侵的滿清韃子,京城朝廷也徹底的沒了。
方原勝,則方原一統天下;滿清勝,則滿清入主中原!
在這種局麵下,鄭森死守的天津衛其實早已成了一塊死地,出不出擊方原,早已於事無補,便放棄了偷襲方原運糧隊的想法,開始暗中集結水師,兵馬,再謀出路了。
在周鑒戍衛明軍的掩護下,方原順順利利的過了天津衛的防區,見鄭森果然知情識趣,沒來鋌而走險的偷襲,便直接差人向鄭森再送去了一封勸降書。
以方原的估計,鄭森是廁所裏的石頭又臭又硬,估計是不會投降,便不等鄭森的回信,開始加快行軍往山海關殺去。
大軍剛剛離開天津衛的範圍,方原便接到施琅從前方傳來,順利攻占老龍頭海城的捷報。
五日前,施琅率浩浩蕩蕩的水師,還有大批兵馬抵達老龍頭海城,開始炮轟老龍頭海城。
以施琅水師的戰鬥力,還有戚繼光修建老龍頭海城時,麵向海疆的防禦力,縱然有特戰軍相助,隻要吳三桂派一萬關寧軍駐守老龍頭海城的話,想要短時間內攻克老龍頭海城,也是癡心妄想。
但吳三桂卻輕易的放棄了老龍頭海城的布防。
因吳三桂在山海關的兵力有限,既要防禦關外的滿清,還要防禦關內的玄甲軍,在中間成了夾心餅幹。玄寧均所有四萬兵馬駐紮在三十裏長的山海關防線,還唯恐有失,哪裏敢分兵去駐守一個十裏外,隻有防禦海疆作用,對山海關衛城防禦並不算要緊的海城?
吳三桂沒有將老龍頭海城當作一道防線,而是當成了前方的哨崗,僅僅的駐紮了一百軍士,一旦方原的玄甲軍逼近了山海關,立刻返回山海關衛城內報警。
施琅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的攻陷了老龍頭海城。
老龍頭海城的陷落,方原終於在山海關前找到了一塊立足之地。何況海城是依山而建,背靠大海,一旦前方戰事有變,或吳三桂投降了滿清,或京畿的幾股明軍抄了方原的後路,也可以從海路平平安安的返回山東威海衛。
方原的大軍在五日後進入了老龍頭海城,因老龍頭海城占據了海濱的製高點,便安排一半的軍士駐紮在山上,看守著隨軍的糧草,一半軍士駐紮在海城內,接管了城防。(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