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答對(2)

字數:4824   加入書籤

A+A-




    “皇上,就‘變法’一事,草民覺得其實是有必要的。”

    從後世穿越而來的高俅,自然不可能說變法不是一件好事,畢竟曆朝曆代,變法確實是能夠強國,隻不過有時候變法派的行動不夠完善,才導致了一些列不可預測的後果。

    可是其他的人不知道高俅所想,就在高俅說完這一句話之後,在場的一些大臣們臉色立刻就陰沉了下來,顯然他們都是不支持變法的。

    可是皇帝是希望變法的,所以臉上多少有些高興的神色,不去理會那些麵露不悅的臣子,接著開口問道:“高俅,既然你說變法是必要的,那你必須給朕找出一個理由來,不然的話,朕可就當你沒說過這話。”

    “是!皇上!”高俅無所謂地點了點頭,然後開口解釋道:“縱觀我中原大地千百年以來,每次有所發展都是在變法之後。最初的時候我中原大地上的百姓乃是部落形式的存在,直到夏禹的兒子夏啟出現之後才有了王朝,這是在算是曆史上第一次的變法。就像是吃螃蟹一樣,變法這種事情,總要有一批先行的人的。”

    “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說法倒是有意思。你接著說!”

    皇帝點了點頭,很是滿意高俅的即使。

    “螃蟹這個東西,兩隻鉗子舞動生風,又包裹在堅硬的甲殼之中,就像一個大將軍一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必定要有極大的勇氣,可是成果又非常顯著。那麽接下裏,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最終秦國戰敗六國,一統中原。而那些固步自封的守舊者,早就已經不知道被遺忘在何處了。所以說,‘變法’是一件很必要的事。但是……”

    再次舉了一個小例子,高俅的辯證已經快要接近完美,可是在最後一句的時候,卻是忽然轉變了語氣。

    自然,皇帝被高俅的話給吸引了,自然而然地追問起來,“但是什麽?”

    “但是,‘變法’一事其實並非那麽簡單,所謂的‘法’乃是祖宗留下的規章製度,既然是祖宗留下的,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這‘法’,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更改的。”

    高俅順著剛才的話,說出了一番與剛才的話看上去完全矛盾的話。

    “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更改的?高俅,說下去!”

    本來是在享受高俅的奉承,可是這個時候,皇帝也開始認真起來了。

    “皇上!‘法’是一個國家的尺度,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祖宗之法不可輕易變更。可是從另一方麵來說,祖宗所麵臨的情況卻是和我們麵臨的情況不會完全相同,因此變法這件事情是很有必要的。不過,兩方麵綜合考慮之後,草民以為,‘變法’有必要,但不可輕易開‘變法’的頭。”

    很是中庸的一番話,卻是高俅在後世回答閱讀題的時候學會的。

    “‘變法有必要了,但是不可輕易開變法的頭’?高俅,你有什麽想法,一並說出來吧,別總是讓朕問你了。”

    第一次聽到這種回答,皇帝的求知欲完全被高俅勾了起來,因此開口催促起來。

    “皇上!‘變法’這件事情有必要,但並非所有的‘法’都出現了問題、都需要去‘變’,所以草民竊以為,在已經不適合當今大宋江山的方麵進行變法可以,但是為了大宋朝的江山穩固,還是不要全麵變法。就算是要變法,最好還是先選一些州府先進行變法,等到有了成效之後再推行全國,這樣不失為一個穩妥的辦法。”

    高俅的主意,其實在後世就是人人皆知的‘試點’方案,可是在北宋這個時候,卻還算是個新奇的想法。

    基於高俅的這個提議,所有的大臣們都思考起可行性來。資曆老的大臣們都在自己琢磨,年輕一些的卻是想要找人商量一個,可是他們卻忘記了自己官帽兩邊還有兩根長翅,一轉頭,直接就打在了身邊人的頭上。

    王公大臣們商量一陣,很快就安靜了下來。

    這個時候,皇帝輕咳一聲,開口說道:“咳咳!高俅這個主意,朕倒是覺得不錯,不知道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皇上!變法一事,本就不該操之過急,依臣之見,或許可以擇日再議。”

    從開始就沒有說過話的蘇軾,這個時候站了出來,意圖將話題從變法的事情上轉移開來。

    章惇看見蘇軾開口說話,也不知道是怎麽想的,立刻開口反對道:“皇上,我倒是覺得高俅所說的辦法不失為一個良策,先在一地進行變法,這樣我們就能夠知道所變之法到底可不可行,總比盲目去推行要好的多。”

    “嗯!朕也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不過,今日裏到底還是童子舉,所以這個……這個……”

    皇帝想要說出辦法的名字,卻是忽然發現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麽起名字。

    站在地下的高俅適時開口,提醒道:“‘試點’工作,進行變法試驗的地點。”

    “對對對!這個‘試點’的事情,回頭愛卿你們都回去想想,明日早朝的時候,朕希望能夠聽到一個完善的計劃。”有了高俅給的台階,皇帝很快就恢複了鎮定,接著說道:“好了,這個問題就先問到這裏,接下來,還有哪位愛卿要考校他們啊?”

    “皇上!臣倒是想起了一個問題,想要問一下高俅。”

    在西邊的隊列之中閃出了一個雄壯的中年男子,顯然是一名武將。

    “咳咳!種愛卿回京述職,正好趕上這次的童子舉,既然想要考校一下二人,那便問他們就是了。”

    皇帝咳嗽了兩聲,不著痕跡地糾正著這個武將話中的問題。

    “是!皇上!”衝著皇帝一行禮,武將轉過身去,看向了高俅,“我大宋以武立國,可是到如今,卻是敗多勝少,兀那小子,你說說這是為什麽呢?”

    “種師道!莫要在這裏胡言亂語!”

    章惇圓睜二目,大聲嗬斥著提出問題的那個中年武將。

    其實不隻是北宋,中國曆史上文武之爭能夠追溯到很久之前,但是像北宋這樣武將受到極大壓製的朝代倒也真的是不多。自從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少有武將家庭能夠長久把持軍權,哪怕後代真的有能力,到了一定的時間也會被皇帝從軍隊之中踢出去,漸漸的這些有傳承的武將之家就開始沒落了。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被寫成了演義的‘楊家將’。

    很難說這種做法是對是錯,畢竟武人掌權也確實有很多的弊端,可是種師道今天將這件事情提出來,卻是在和全部的文官對質了,就算是蘇軾,這個時候也不免皺起了眉毛。

    文武對峙,這對百姓或許不是一件好事,可是皇帝卻是希望看見臣子不合的,不過卻不能表現在臉上,因此揮了揮手之後,立刻開口,說道:“行了,種愛卿也不是有意要挑起爭端,這不是童子舉嘛!無妨!無妨的!”

    “是!皇上!”

    章惇還沒有足夠的權柄,因此也不敢反對皇帝。

    “嗯!高俅、王皋,你們二人誰先回答啊?”

    滿意地點了點頭,皇帝將目光投到了大殿之中的兩個小孩身上。

    “這個……草民先說吧!”看看身邊的高俅沒有開口的意思,王皋猶豫了一下,謹慎地開口回答道:“我大宋朝是以武立國不假,可是馬上得天下,卻是不能馬上治理天下。要說現如今我大宋為何會敗多勝少,草民覺的,還是因為國內不夠安定,若是我大宋境內四海升平,外邦來襲我大宋必能齊心協力,將這些蠻夷一網打盡。當然,要想讓我大宋江山穩固,還是需要諸位大人的治理的。”

    王皋不著痕跡地拍著文臣們的馬屁,可是他卻沒有想過,在場的人裏麵根本就沒有個腦子差的,隻是從他的一句話裏麵,所有人都明白了,這小子是支持文官掌軍權的!

    “恩!說的倒也有些道理,高俅,你怎麽說?”

    在剛才高俅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理論之後,皇帝很是期待高俅的回答,此時臉上的期待,已經完全不帶遮掩的了。

    “皇上!王皋所言很是有理,隻有國富民強,我大宋才能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是我大宋守護江山社稷最重要的一點。”高俅侃侃而談,完全不在乎一邊的種師道臉色已經陰沉了下來,“不過,單從打仗一件事上來說,草民倒是覺得,有時候其實未必需要管理的那麽嚴格,適當地放權,給那些在外作戰的將軍們一些自由,或許不失為一個變通的辦法,如此一來,我大宋打仗敗多勝少的局麵,也能夠得以轉變。”

    “哦?這話倒是有意思,高俅你接著說!”

    沒想到高俅後麵竟然替自己這樣的武將說話,種師道的眼前一亮,立刻有了興趣。

    “咳咳!”

    坐在上方的皇帝輕輕咳嗽了一聲,提醒著種師道。(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