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天下正朔

字數:4627   加入書籤

A+A-




    無論是誌得意滿的建奴,還是企圖南下再起的李自成,亦或是割據四川的張獻忠。

    這些所謂的明末梟雄們都沒有把崇禎帝朱由檢當成是當前的大敵。

    在他們眼裏。

    做了十七年的崇禎皇帝能把江山搞得如此分崩離析自然是無能的。

    可這也是他們在未來相繼失敗的原因。

    他們都輕視了朱由檢。

    因為他們不知道現在的崇禎皇帝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剛愎自用,多疑又畏首畏尾的皇帝了。

    這對於剛剛經曆了賦稅改革和貨幣改革的大明而言,無疑是有利的。

    被人輕視總比被別人警惕強。

    政治勢力也是這樣。

    外麵既然沒有把主要對手放在朱由檢身上。

    朱由檢也就正好可以借此蓄積力量,招兵買馬,打造新時代強軍。

    是的。

    曆經兩百多年發展。

    大明的確已經變成一個腐朽的政體,積重難返。

    從士大夫到平民都是安享尊榮者居多,運籌帷幄者無幾。

    但大明依舊是一個完備的國家政治體製。

    這是大明積累了兩百年的統治基礎。

    即便是在當下。

    大明依舊能利用國家機器在頃刻間號召數十萬人乃至百萬人從軍。

    甚至依舊是大多數士紳和平民認可的國家政權。

    在這個家天下的時代,沒有民族的概念,但卻有家國的概念。

    大明這個象征著國家的概念在兩百年的統治後已經根深蒂固。

    他的正統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而無論它是多麽的腐敗,多麽的不可救藥,總有人以它為正朔。

    總有人竭盡全力地去拯救它,甚至為他獻出生命。

    這或許就是一種朱家王朝統治華夏兩百年後,被統治者給予它的最大福利。

    很多人已經把它的存在與強盛當作一種信仰。

    沒有了大明就等於沒有了自己的家園。

    即便是滿清也不敢否認大明。

    從中央到地方,大明依舊具備完整的行政體係。

    他不是一個新生政權,不需要為募集人才而發愁。

    因而,朱由檢可以在短時間內讓自己的意誌下方到縣。

    甚至,朱由檢還打算把皇權下到宗族控製的鄉鎮村莊上去。

    那樣大明的統治根基無疑會更加的牢固。

    因為大明的正統性,使得他的影響力依舊那麽驚人。

    淮揚巡撫李明睿到達揚州後,幾乎全城士紳百姓都出動了。

    而這些人問的最多的一句,便是陛下安在?

    當李明睿表示陛下已經抵達南京,雖然北都淪陷,但大明依舊存在時。

    整個揚州城直接沸騰,歡呼一片,既是慶幸陛下無恙,也慶幸大明終究還是沒有滅亡,而自己也沒有國破家亡。

    朱由檢能夠活下來仿佛就是一劑強心劑,讓本已因李自成突入京畿而灰心喪氣的士氣頓時複活。

    天下士民大有劫後餘生之感。

    仿佛崇禎帝朱由檢活了下來,他們也就跟著活了下來一樣。

    畢竟,如果帝王殉節。

    一時間也不知道多少士子不得不選擇跟著殉節。

    也不知道多少人會因此喪失鬥誌,認定家國已滅,要麽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要麽遁入空門。

    除此之外,朱由檢的南遷就猶如一座希望燈塔一般使得迷茫而陷入絕望的大明士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朱由檢讓錦衣衛廣發消息於天下,言及陛下已移駕南遷,天下之大勢未可定。

    當此國家存亡之際,天下士民當應跟隨陛下南下,以圖他日再起。

    一時間,整個北方地區,自發舉家而遷的並不在少數。

    朱由檢的南遷仿佛就在告訴他們哪裏才是最安全的地域。

    而一旦有心向大明的南遷便帶走的是整個宗族乃至整個村落。

    所以說,朱由檢吊死在煤山雖然完成了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壯烈,卻不是一個明智的政治決定。

    人可以靈活,作為一個政體也不能不靈活。

    大明若再恪守祖訓,冥頑不化下去,自然會麵臨滅亡的命運。

    而朱由檢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沒有恪守祖訓的思想包袱,他隻在乎什麽是最好的選擇。

    至於所謂皇帝的氣節和身前身後名,他並不在乎,而且翰林院的一幫禦用文人自然是有能力替他洗白的。

    要不然,這群吃閑飯的豈不是白養了。

    如今,禮部與翰林院便已經開始替崇禎帝朱由檢做出南遷的正確解釋,什麽遵照成祖遺訓,南巡京城以待他日再起,雖然北都淪陷,但大明未亡,社稷尚未崩壞之類的。

    隻要有邏輯,隻要是個理由,全天下的士民就願意繼續相信,也會自覺地贏糧而影從。

    帝王南巡,衣冠南渡,民心因之而存,士氣因之而尚在。

    再加上朱由檢號召天下有誌之士保家衛國、投筆從戎。

    因而,一時間。

    不知有多少剃了發準備出家遁入佛門的高人選擇依舊在紅塵中奉獻餘生。

    不知有多少把繩索放上了房梁準備去九泉之下實現平身抱負的人選擇繼續讀書練武。

    不知有多少開始意識到的危機的人散盡家財,結伴參軍。

    再加上,朱由檢對軍閥劉澤清的鏟除,以及李邦華在河南、鳳陽一帶對害民之軍閥劉良佐的剿除,並重新嚴明軍紀。

    使得山東、河南、淮揚等地民心也逐漸稍安,更覺得大明還有可救之機會。

    所以。

    當淮揚巡撫李明睿奉朱由檢諭旨貼出告示招募天子親軍時,趕來應征者是絡繹不絕。

    甚至有遠從北直隸、湖廣、兩廣以及福建等地趕來的。

    畢竟在他們眼裏,其他什麽李自成、張獻忠乃至鄭芝龍、左良玉、建奴等都不過是賊耳,真正值得他們效命的還是大明。

    到朱由檢下旨禦駕巡視淮揚時,到達淮揚的應征者已達五十萬,而且其中不少都是文武幹才,有秀才舉人乃至進士出身的讀書人,也有武藝精湛的江湖人,田舍郎和廟堂之人也有之。

    隻有在這一刻,因為要拯救大明,保衛家國,才真正印證了“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那句話。

    各階層的人也因此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目標。

    畢竟天下動亂至此,誰都想重現昔日那個太平盛世的大明。(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