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症、證、病
字數:2350 加入書籤
張中華在中醫界是北山泰鬥,曾多次作為國家領導的保健醫生出訪他國,也治好過多位外國政要,在國內國外重要的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亨******津沾.楊翔因與他的關係很好,時常向他請教醫學上的問題,張衛國總很耐心詳細的回答,並結結合自已的臨床經驗作相關延伸講解勸,讓他楊翔大獲用裨益。隻要是他的課,而自已這邊又沒有什麽衝突的話都會去聽他講課。今天楊翔又來到了中醫學藥大學。對於楊翔這個時常出現的外生,中醫大的學生已飛習以為常。楊翔不僅醫術高明,為人也很謙各,很得大家物別是女生的歡迎。
“嗨,楊翔,來了。”
“嗯,學姐好。”
楊翔很有禮貌地打著招呼。他找到一個位子坐下。沒多久,張中華教授提著電腦進了教室。看見楊翔點了點頭。
張中華很麻利地打開電腦,並接上線。大屏幕上出現了症、證、病三個大字。
“今天的的課就是講病證症三者的含義和關係,隻有弄清楚了三者的關才能學好中醫,做到辨證論治。”張中華的聲音並不是很高,但很洪亮,給人一種很有精神的感覺。
“中醫認識疾病的過程,先是觀察症狀,再對具體的症狀綜合歸納,判出病或證。從醫者診斷疾病的思維過程來看,先是對症狀的感性認識,再漸步上升到對病症的理性認識。困此,要做到準確辨證,首先要明確症證病的概念。在中醫古籍呂,證與症多混同使用。從訓古學的角度分析,症是證的俗字,這兩個字可以互通,思意是說辨證論治可以定成辨症論治。但是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時到今天,病症證三者之間已有明確的區別。“症”,是指疾病的單個症狀,以及舌象、脈象等體征。如發熱、畏寒、口苦、胸悶、便溏、苔黃、脈弦等。同一症狀可以出現在不同的病證中。“病”是從觀察出的症狀和檢測出的結果,是對疾病全過程特點與規律概括。
“證”,是指證候,是通過症狀的分析,對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變部位病因、病性、病勢的概括。它反映該階段病就的本質,對疾病揭示的更全麵。例如,感冒病人有風寒證、風熱證的不同,所謂“風寒證”是以病人出現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狀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這一階段的病因是感受風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屬寒,邪正力量的對比處於邪盛正未衰的局麵等。
由此可見,症是疾病的現象,證則反映疾病的本質。
“辨證”是以髒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本理論為依據,通過對望、聞、問、切所獲得的一係列症狀,進行綜合分析,辨明其病變部位、性質和邪正盛衰,從而作出診斷的過程。
“辨病”則是臨床上根據疾病的主要表現和特征,來確定疾病名的過程。
綜上所述,“病”與“證”的確定,都是以症狀為依據的。一病可以出現多證,一證可見於多病之中。因此,臨床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才能使診斷更加全麵,準確。
傳統的辨證方法:曆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漸發展形成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雖有各自的特點和側重,但在臨床應用中是可以相互聯係,互相補充的。其中病因辨證是著重從病因角度去辨別證候,是外感病辨證的基礎。髒腑辨證主要應用於雜病,是各種辯證的基礎。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主是是運用於外感熱懷病。經絡辨證與氣血津液辨證,是與髒腑辨證密切相關,相互補充的一種辨證方法。
症狀雖然往往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質,但單憑某一症狀是不能提供一個完整的病和證的概念的。例如發熱,它隻是一個症狀,並非是一個診斷,因此要想弄清它的原因。還須進一步檢查分析是外感發熱,還是內傷發熱?如為內傷發熱是陰虛發熱,還是氣虛、血虛發熱?隻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弄清病因病理才能製定正確的治療原則開方用藥。
“證”,是指疾病的證候,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它是各種致病因素即病邪與人體防禦功能即正邪相互鬥爭過程中出現的一組病理體征和主觀症狀的綜合。判斷準確的“證”,常可反映出疾病的屬性,病變的部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正氣的虛實。如一患者麵色萎黃、消瘦,胃脘隱痛、遇寒加重、喜溫喜按、納差、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通過四診及辨證得知:本病的起病是飲食失節,脘腹受涼;病變部位在脾胃,病機是寒濕傷脾,脾失健運;疾病屬性為寒,正邪雙方對比正虛明顯。綜合診斷是:“脾胃虛寒”證,從而製定出溫補脾胃的治則。
從以上可以看出,“證”可以基本反映出疾病的本質,所以可以作為立法、處方、用藥的依據。
又是一次大有收中醫課,果然不愧大師級的課,就是不同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