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丙魏有聲(三)

字數:3275   加入書籤

A+A-




    劉病已雙手負在身後,在室內慢慢來回踱步,走了一會以後,他站定在窗戶邊上,眼睛往遠方看去。

    張彭祖,許廣漢都不再說話,靜侯著他的決斷。

    沉默了良久之後,他突然轉身,”擲地有聲”地道:“事情既然已經如此,朕且押上這一注!”

    對於魏相入朝,還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曆史典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當然,這句話擱在現代社會,是應該受到批評的,幹革命工作,那能怕得罪人呢。

    但是,丙吉說這句話的背景又是什麽呢?

    田延年倒台自殺了,但是由於他“的貪汙案”已經成了一個“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天下的老百姓並沒有因為他死了,就停止對他的聲討。

    老百姓議議也就算了,關鍵是還有很多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員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魏相受人之邀,已經將聲討田延年的折子寫好了,隻等發出去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魏相接到了丙吉的書信。丙吉在信中說:“魏相嗬,你什麽都不要說,做大事的人,一定要安守本分,最重要的是將手頭的工作做好,不要給別人留下話柄,當務之急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丙吉對魏相很是了解,如果霍光不舉薦魏相,丙吉也會推舉魏相的。

    於是,魏相將聲討田延年的折子付之一炬。

    對魏相來說,丙吉是他最尊敬的政治導師,丙吉在官場上從一個小吏,開始崛起,一步步爬到高位,和霍光這樣的權臣都能夠相處融洽,對如何玩政治,他一定有很多心得,而且他願意傳授給魏相,對魏相這樣的人才來說,這些寶貴的政冶經驗,為他以後能夠在複雜尖銳的政冶鬥爭中,“屹立不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官場上的爭鬥,說穿了不過是“權利”二字而已,參透了這一條,才能混官場。

    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霍光為什麽能夠一句話就冶魏相的罪,說白了還不是人家有“話語權”麽。

    再說了,如此複雜的社會,你又如何能保證你看到的,聽到的都是事實。

    光天化日下看到的都有可能是“大變活人”呢,更何況你並未親身經曆的事情?所以做官的不作調查研究,絕對不能妄下結論;

    做大事兒的人,要守本分,要低調,更是沒錯。做人要”高調做事,低調作人“,田延年就是反過來做的,結果落個自殺的下場。

    俗話說:“會咬人的狗,都是不叫的狗”。越是表麵上咋咋呼呼的人,越不是你真正的敵人。“明槍易躲,暗劍難防。”真正害死你的都不跟你直說,都是在背後玩陰招的。

    就拿田延年之死來說吧,他就是個傻大膽的,做事太”肆無忌憚“,一點活路都不給別人留,須知“給別人餘地,也是給自己餘地”,所以人家才跟他玩命,而真正玩死他的,不是黃霸、韋賢、蔡義、趙充國這些明麵上和他過不去的高層,而是表麵上高姿態,背地裏玩陰的皇帝陛下和霍光等人;

    整理好所有工作不要給人留話柄,也是至理名言。田延年之所以死,說到底不就是給人留下的把柄太多了麽?

    他的“貪汙案”,以為收買了幾個人串供,就沒人知道了,其實事情那有他想的那麽容易,人家如果一認真查,那有查不出來的道理。田延年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而對混官場上的人、尤其要升官的新貴來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才是金科玉律。但凡要升職的人,都是成績名望已經夠了,再多一點功勞也無所謂,可要是犯了大過失,被反對自己的仇人拿到把柄,那就是功虧一簣;

    此外混到中央的大官們,隻要不貪心,不犯錯,熬時間,拚資格,誰都能幹到三公九卿——楊敞和蔡義倆老爺子不就是最好的榜樣麽……

    所以說這封信,實在是丙吉經過多年的打拚經驗、結合自己擔任中央高官多年的感悟,和對“田延年貪汙案”的沉重反思,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才總結出來的。所以載入史冊也不奇怪。

    倒是魏相,由於是丙吉的好朋友、好下屬,深得賞識,才不費力氣地得到了“言傳身教”……

    魏相入朝之後,首先幹的一件事兒,就是拜訪皇帝及各位政冶大佬,表達自己對搞好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他表過態後,就開始處理“田延年貪汙案”留下來的爛攤子,查抄田延年府得到贓款有一千多萬錢,另外一千多萬錢已經流失的,田延年自殺了,沒方法繼續查下去,索性也就不再追究了。

    田延年貪汙觸犯國法是沒錯。可是此三千萬錢是他一個人獨吞,並不涉及大司農府的其他官員。

    所以魏相”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對於那些確實不知情的官員仍然放心大膽啟用,協助自己做好工作。

    焦大和賈政在查處”田延年貪汙案”中舉報有功,在田延年抵賴時也能拿出真憑實據,因此獎勵給賈家和焦家他們被沒收的財產。

    但他們的行為確實也有“囤積居奇,發國難財”的嫌疑,所以要他們拿出部分材料去修皇陵,還有多餘的材料準許賣給各地王爺、侯爵和富戶們修墳用;

    焦大和賈政兩人“鹹魚翻生”,還不“喜出望外”。整天的把“皇帝陛下英明,魏大司農有人情味”掛在嘴上;

    提高商人的地位,國家需要采購物資時,以低於市麵的價格,分發這些任務給部分知名商人代表,至於你們能從國家采購物質時賺多少錢,那就要看你們經商的手段了;

    將茂陵、平陵附近的荒地租給無地的農民開墾,頭幾年需要給國家交納一定程度的賦稅,若幹年後地就歸他們自己所有;

    開展全國性大調查,清查目的是全國各地侯爵、地主們的土地,當時有很多農民主動把地掛在他們名下,以達到種地不交稅的目的,這些情況魏相在河南郡時就有所掌握,現在是該采取措施的時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