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史上最浪漫的聖旨 故劍情深(六)

字數:3149   加入書籤

A+A-




    韓增笑眯眯地發話了:“根據大漢律令,犯了罪不用受到兩次懲罰,許廣漢已經為他的過失付出了代價,那麽就不應該連累他的女兒;另外,古代的聖賢提倡將功補過,許廣漢這些年作為一個職員能夠盡職盡責,沒有表揚也就算了,翻陳年舊賬大可不必。”

    田廣明立刻反駁:“再怎麽說這種出身也不適合母儀天下吧?”

    “出身不是問題,許廣漢怎麽了,許廣漢有啥不好的?本朝高皇帝也是出身平民。再說了,許婕妤是皇上陛下的原配,現在陛下身邊沒有別的妃嬪,立皇後不能耽誤,難道為了選個更好的姑娘,就一直讓皇上等著不成?各位同僚,你們說說看——”

    韓增這麽一挑頭,跟他親近的人們立刻有了回應,畢竟人家”財大氣壯“嗬!

    於是有好多大臣當場就跳出來表態了——

    一個年紀很大,已經滿頭白發的大臣激動地說:”許婕妤行為端正啊!進宮幾個月以來,掖庭的職員們都喜歡她!“

    另外一個年紀很輕的大臣伸出大拇指道:”許婕妤和陛下感情好嗬,是‘伉儷情深’啊!“

    還有一個中年大臣滿臉景仰的道:”許婕妤人品好啊,皇上還是個平民的時侯,一直陪伴皇上。“

    這麽多人在場堂上同時發難,田廣明根本反應不過來,於是他愣住了,霍光向他使了一個眼色,示意他不要再鬧了。夏侯勝本來應該出來給台階下的,然而他也沒敢說話。

    丙吉一見這情況,知道時機已到,趕緊出來把場子往回兜——

    “臣丙吉啟奏陛下,大司馬大將軍本來想給皇上推薦他自己的小女兒霍成君的,但他女兒突然病了,不太吉利,這時候給她說媒有些不合適,因此昨天大司馬大將軍還在說,陛下身邊實在沒有姑娘的話,許婕妤也不錯啊。臣以為可以立許婕妤為皇後,同時為了表彰霍家小女兒的德行操守,應封給霍顯食邑三百戶,感謝她教出這麽一個好女兒,並給與霍成君本人郡君待遇。不知道皇上認為如何?”

    劉病已不是傻子,當然知道丙吉的用意,食邑三百換自己原配老婆扶正,這買賣太劃算了。

    “大司馬大將軍這麽為我考慮,真難得,不過你女兒病了,太可惜了,你的心我領了,丙吉的建議不錯,大家認為呢?”

    霍光心說已經有了台階下,況且半路殺出韓增這程咬金,為了個女人跟七世王侯玩命死磕太不劃算,於是笑著表示遵從皇上陛下的建議。

    “太好了,既然這樣,就上報太皇太後,我立許婕妤為皇後,大家也分頭準備吧……”

    劉病已心滿意足地宣布散朝,當然,他沒忘了向韓增點頭致謝。

    大臣們很多都沒想明白怎麽回事呢,隻好糊裏糊塗地回家慢慢琢磨。丙吉一把拉住了夏侯勝。

    “夏侯先生,不是說好咱倆配合的麽,您咋半途縮頭了?害得我一個人唱兩個人的戲。”

    “你還說呢!”夏侯勝擦了擦汗,“你可沒告訴我戲裏還有戲,我一個文官,得罪不起田廣明那樣的勇士……”

    這事兒一直也沒弄明白,直到幾天後,霍光閑著沒事查找了過往的官員履曆表,這才徹底明白——

    原來這許廣漢在做暴室嗇夫之前確實是皇宮侍衛長,而他當時主要負責保護的就是韓增,為人忠於職守,深受他的喜愛。後來導致許廣漢犯罪的那場事故,當時韓增也在場,按照漢朝的製度來說,他要負主要領導責任,可是後來他卻沒事,這一方麵上因為他家勢力太大,所以霍光不想追究,另一方麵許廣漢替他把這個責任給背了!

    自已的下屬背了黑鍋,失去了名聲、事業、自由,還被受刑,這是天大的人情債啊!韓增的家族之所以能夠在大漢皇朝的榮華富貴維係百年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韓家的人能夠跟人講真情真意,有恩必報。

    那麽田廣明當朝罵這樣一個韓增看重的人是殘次品,是廢物,女兒不配母儀天下,平心而論,霍光覺得要是換成自己也早就發牌氣了……

    霍光心裏麵在想事情到此為止,別再繼續鬧下去了。此外還得找個機會給田廣明提醒一下,在朝廷上麵還是要收斂些。

    一切也都如霍光所料,田廣明那“傻大膽”,後來還是死在了劉病已手裏。

    當然,霍光也沒忘記告訴自己老婆孩子不要再提這件事情了,一個皇後而已,實在犯不上跟皇上鬥個你死我活,給旁觀的人看笑話……

    於是冊立許平君為皇後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來了,有關部門隨即開始草擬封後大典的各種事項。可在這個過程中,令人頭痛的問題又來了——

    立皇後的禮儀和程序很好辦,但如果要給皇上陛下的老丈人一個名號,這就又有問題了。

    皇後的生父,乃是當朝最直係的外戚,按照常規,都是應該封侯的,但這個侯可不能亂封。

    這個“侯”,全稱叫“徹侯”,位於漢代二十級侯爵位中的最高點,顧名思義,就是“到了頂,而且可以世襲罔替”的意思。從孝武皇帝開始,為了避諱劉徹的“徹”字,改稱“通侯”。為了顯露其尊貴品質,每一位“通侯”生前都有封號,死後還配諡號,絕大部分都有食邑,或叫“國邑”,相當於榮譽津貼,由朝廷撥給一定數量戶口的百姓作為供養,其收入則完全歸侯爵個人支配,凡是逢年過節遇到喜事,皇帝還要派專人上門送禮。

    “通侯”世襲罔替,繼承人如果再立新功,則再次進行加封,如此循環下去,曆經數代,那就成了顯耀的大貴族,比如說韓增,他雖然年輕而且平常都很低調,但連霍光都不敢輕易觸犯,就是這個原因。

    由於“通侯”享受了如此高的待遇,所以大漢皇朝的曆代皇帝都在數量上嚴格控製,直到孝武皇帝一朝,全國的侯爵總數不過二百多人,還有一大半是劉氏的親族,這麽少的人,和大漢皇朝的人口基數比起來,真是堪稱“稀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