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五官中郎將

字數:3385   加入書籤

A+A-




    譬如後世的大天朝,某部門一度把小學教材裏的古文詩歌都要清除殆盡了,老大某一天發了話後,立馬就“改弦易轍”,自己先把臉都抽腫了,還裝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說什麽“我們覺得必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更何況,考舉出來的士子,本身就相當於得到了皇帝陛下某種程度的認可,在舉薦資格方麵,完全沒有問題。

    隻是,魏相前些天不是因為某件小事,剛剛被劉病已修理了一頓嗎?這轉眼就把那事情忘得幹幹淨淨,跪舔過來了……

    政治家的節操,果然還是不要有期待了!

    事實證明,隻要有好處,官僚們才懶得管你是否曾經得罪過他,隻要能撈到政績,打完左臉,再把右臉送上來好像也沒什麽不妥!

    “走!”劉病已揮手道:“我們去看看……”

    魏相出手了,不去看看,好像有點對不起對方……

    出了未央宮,沿著官道前行,劉病已就看到了,道路兩旁,不時看到禦史衙門的人在奔走,幾條原本供長安民眾通行的道路,此刻已經被徹底封鎖和清理了,隻有持著考舉考生身份證明文書的人,才能夠順利通行,一切都被安排的有條理而不顯得紊亂,充分的顯示了禦史衙門在魏相的統帥下,無論戰鬥力還是執行力和組織力,都完爆之前的曆任禦史。

    “是誰在負責協調這一切?”劉病已一路看過來,也不禁對那位獲得了魏相信任和許可,一手組織和策劃了,今天交通疏通計劃的人有了興趣。

    就算是後世,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就把一切人員與資源,調動起來的人,也是很少的,起碼都是市委一級的幹部。

    在這西元前的時代,能有這麽大魄力和協調能力的人,真是“寥寥無幾”,不說別的,就是能將那幾條道路清理幹淨,讓長安的市民和貴族遵守規矩,這一點,沒有足夠的能力和魄力,哪能辦得如此通順?

    “回陛下,似乎是中郎將許舜在負責……”雷霸回答道。

    中郎將這個官職,在此時比較複雜。漢承秦製,基本繼承了秦代大部分的政治設計和構架。

    整個國家的基本政治形態,差不多就是山寨秦代的設計,然後,曆代漢家天子,就在這些秦人的政治智慧結晶上,不斷的加些自己的理解和見解。

    中郎將是個秦代僅次將軍的武職,自然逃不脫漢家天子的“魔掌“了。在此時,中郎將的名目有許多個說法,但主要有三:五官及左右中郎將,在漢代史上,稱為‘三署’,主要是負責天子的個人安保與皇室車騎及朝廷大臣的安全。

    而許舜現在擔任的就是五官中郎將一職。

    所謂的五官是指的那五個呢?議郎、侍郎、中郎、外郎、散郎,因此,實際上,現在的許舜是文官,而非武職,其職權是管理和約束朝廷的郎官們,協助禦史大夫整治吏治。

    在宮殿前的院子裏,幾口大鼎正在烈火的烹煮之下,散發出濃烈刺鼻的藥味。

    “這裏熬了多少?”劉病已走過去對石顯問道。

    “回陛下,已經熬了大概一千多斤,用木桶裝了起來,這是第二批熬製的湯藥!”石顯恭敬的答道:“在考舉開始前,奴婢能保證熬出三千斤的湯藥,供給士子與監考眾人飲用!”

    “這就好!”劉病已點點頭,心裏一塊大石終於落地。

    今天的天氣,比起前幾日來說,恐怕會更熱,到中午左右,溫度少說也能答道三十度以上,如此炎熱的天氣中,萬一若是出現大麵積的中暑情況,對於考舉的組織者,來說就不妙了。

    好在,身為穿越者,劉病已怎麽會不知道後世廣東省出名的涼茶呢?

    王老吉、加多寶可是曾經“針鋒相對”了,好長時間的兩個品牌啊!

    而且廣東省人民,喜愛的涼茶配方也簡單的很,就算劉病已從沒用心留意過,也大抵知道,涼茶裏有金銀花、甘草,劉病已自己又腦補了,兩個有清熱解毒功效的中藥:菊花跟夏枯草加了進去。

    這樣,一款西漢版的涼茶就問世了。

    跟後世的涼茶是否有差距跟區別,劉病已不清楚,但,最起碼有了這樣一種清熱解暑的茶飲,大麵積中暑的意外,就能降到最低了。

    “倒一碗來給我嚐嚐!”劉病已吩咐道。

    沒多久,一碗涼茶就端到了劉病已麵前,劉病已看了看,賣相比較差,看上去有些藥,而不是保健用的涼茶,捏著鼻子嚐了一口,味道也不怎樣。

    “多放些甘草吧!”劉病已隻吃了一口就不吃了,將那碗涼茶倒掉,吩咐道。

    劉病已能做到的也就這麽些了,假如有人說這涼茶味道不好不喝,那他就活該中暑!

    至於士子不接受涼茶,拒絕飲用這種事情,劉病已一點都不擔心,事實上,涼茶可以說是,古代中國記載最古老的一種中藥製劑了,它曾經是殷商王朝不傳之密,是成湯天子的神器。

    劉病已與其說是發明,倒不如說是複活了,這種避暑降溫的中藥湯飲。

    “你們忙……”劉病已揮揮手走進寢宮之中,從他的榻上,拿起一張被密封在竹筒之中的紙張,拿出來看了看。

    這張紙上,記載的就是今天考舉的三道算術題。

    劉病已看著這紙上那最後的一道題目,心裏想著:“有沒有人能答出呢?”

    在某次考舉的複試階段中,隻有三道題。已知某校場參加競賽的,一共有二十五名士子,每個學生至少解出一道題;在所有沒有解出第一題的士子中,解出第二題的人數是解出第三題的人數的二倍:隻解出第一題的士子比餘下的士子中解出第一題的人數多一人;隻解出一道題的士子中,有一半沒有解出第一題,請問隻解出第二題的士子人數是多少?

    這個題目確實有些難度啊!

    “對於這二千多年前世界的人,這種題目會不會太過分了?”劉病已心裏想著,權衡著,這道題目,便是後世的許多大學生都答不出來,最初劉病已也不想用這道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