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千年呼應
字數:3515 加入書籤
悲憤之餘,田橫平靜地交代道:“想來,陛下之所以召見我,不過是想看一看我的相貌而已。如今陛下在洛陽,你們砍下我的頭,疾駛三十裏期間,容貌尚未改變,可供一看。”
他說完這番話後立刻拔劍自刎。兩位賓客遵從田橫的遺言,奉送田橫的頭,與使者一道疾駛前往洛陽。
身在洛陽的劉邦,一心想見到田橫,體驗一把昔日與自己爭鋒的王者,匍匐在自己腳下的滿足。田橫離島啟程,沿途經過,抵達洛陽郊外的消息,源源不斷地傳送到皇帝行在所。當田橫一行抵達屍鄉廄置的消息傳來時,劉邦已經做好了在洛陽南宮盛禮接見的準備。
當賓客使者奉持田橫的頭抵達時,劉邦驚詫失色。他觀睹了田橫的容貌,感慨萬端地說道:“嗟乎,也有這樣的事啊!兄弟三人,起自民間,交替稱王當國,非賢者豈能有如此偉業!”於是劉邦為田橫流涕致哀,當即拜田橫的兩位賓客為都尉,調集兩千名士兵修築陵墓,組織葬儀,以王者的規格將田橫埋葬於洛陽郊外。
葬禮結束,兩位賓客留在在田橫墓旁,開始挖築墓穴。最後一次祭祀完畢後,雙雙拔劍自刎,陪葬在主公的身旁。
消息傳到洛陽,劉邦大驚,對田橫賓客之忠勇氣節深為感銘。他得知田橫部下五百人尚在田橫島上,馬上派遣使者前往,傳達召喚使用的詔令。使者抵達田橫島,五百部下得到田橫的死訊後,跪拜麵向西方,在遙祭主公的悲恨中集體自殺。
田橫的事情深深的影響了整個漢室的輿論和思想。
至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奴婢,死後的葬禮,唱的不是薤露就是嵩裏。
譬如劉病已送平君出殯的那一刻,聽到耳朵中的就是薤露。
而這兩首挽歌,都是田橫的門人為哀悼田橫而作的哀樂。
從此漢室中人,不論何門何派,提起田橫都不得不說一聲大賢,甚至在齊魯大地,有著許多祭祀田橫的廟宇。
田橫之死,見於《史記?田儋列傳》。司馬遷說:“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
秦末迎來後戰國時代,世代王侯,矜持自重的貴族風複蘇,直到太史公著史,“輕生重義“,崇尚氣節的俠風猶在。
司馬遷又說“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
他質疑天下的畫家,為何無人為田橫及其賓客作畫,將這一段悲壯的曆史用圖像留存下來。
1929年,徐悲鴻先生完成“田橫五百壯士圖”,用巨幅油畫的莊嚴之美,回複太史公的質疑之聲,古今千年呼應。
而對墨家來說,他們最大的損失就是。當時的墨家钜子與大批墨家精英,追隨田橫而死。這直接導致了墨家學派失去了自己的精神領袖和導師,從此之後,遺散在天下的墨家門徒,沒有了自己的領導人,不考慮全局,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
又因為田橫之死的緣故,剩下的墨家門徒出於同門之誼,遷怒於逼死他們的高祖皇帝,於是他們橫下心來,發誓要學伯夷、叔齊。不食漢粟。
這才是墨家在漢世衰落的根本原因。
至於墨家押注田橫,這沒什麽奇怪的。
當時,秦末大亂,諸子百家有點誌向的都會選擇一個勢力效忠。
儒家這樣的甚至“見風使舵“地換了三個效忠對象(陳勝、魏豹、劉邦)。
而田橫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性格,都很合墨家的胃口,所以兩者的結合也是情理中的事。
陛下欲興墨家,這個事情很快就在朝堂之上、長安城乃至全國傳開了。
大臣們紛紛遣使者在尋找墨家傳人。雲泥也向許延壽推薦了一個叫譚統的墨家傳人。
原來此人就居住在他們附近的地方,劉病已對譚統很感興趣,讓許延壽去請他。
劉病已的野心大得很。不止要弄出水車,還要推廣出新式的農具,譬如鐵犁、陶磚等,更要在農業發展的前提下,逐步發展出原始的工業!
劉病已更有計劃在未來,以國家的力量來編篡一本涵蓋農業、物理、化學、地理、生物、自然和科學的百科全書,作為給八百石以上地方親民官和千石以上朝官科普的基礎書籍。
免得科舉時出現,為了科舉“讀死書,讀成書呆子”,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弄不清,結果上任後搞出許多笑話。
同時,劉病已更清楚,類似百科全書的問世,將極大的擴展人們的視野,使得最起碼精英不會太蠢。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確保自己的精英官僚階級的多數不蠢,這是事關王朝生死興衰的頭等大事。
當然,這所有的一切,都是需要大量的知識分子和精英投入到科學技術的研發中,更要改變長期以來,人們心裏根深蒂固的奇淫巧技的輕視。
劉病已很清楚,這是一個移風易俗的艱苦戰役,難度絲毫也不亞於討伐匈奴,暴打單於。
想著這個事情,劉病已非常清楚,眼前的譚統,就是千金市馬骨的那個馬骨。
隻要能成功的忽悠了譚統。傳達出了他對墨家的善意。
隻要有了這麽個台階下。那麽,天下墨者,都會蜂擁而來投靠,冀希望依靠劉病已來複興墨家。重現當年墨家與楊朱學派並列,力壓百家的盛況。
不要以為墨家的人就不想當官,不想擁有權勢。
君不見,墨家自墨翟之後,先是依附楚國,而後投靠秦國嗎?
不說別的。墨家的人想擺弄器械,研究化學、物理,探究這個世界的真相,背後沒有政權的強力支持,做得到嗎?
就算是再天才的人,隻靠個人的一些小聰明,也別想搞出什麽“震天撼地”的技術來。譚統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選擇投奔了劉病已。
歸根結底,世界是在前進的。儒家也好,墨家也好,法家也罷,都在尋求著改變自身來適應這個世界。
隻是比起儒法來,墨家的節操多一些,有著自己的原則。做不到對統冶者無節操的奉承和阿諛。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