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唇舌戰
字數:4753 加入書籤
朝陽殿,皇上端坐龍椅,雙眉微蹙,看著下麵爭執不休的兩個人,爭議的焦點依然是地方兵製修改方案。聽見右首一人道:“地方兵製修改方案,已推行二年有餘,內有禦林軍與城防軍鎮守,外有各省節度募兵強軍,各地城池固若金湯,周邊蠻夷紛紛歸順……當今聖上英明神武,應天意而為,順時勢而造,改革兵製,慧眼如炬,治國之才不輸漢武,至使現下四海承平,尤勝先皇,顧大人卻說地方兵製修改不舉該廢?是顧大人老眼昏花,看不到這二年兵製改革之顯效?還是自視才幹與水平高過皇上,因而對改革帶來的巨變熟視無睹?”此人麵對皇上侃侃而談,不時回頭斜視顧思源,趾高氣場,眼中滿是陰冷與殺氣。此人長身玉立,麵目儒雅,正是尚書台杜如山。
杜如山與顧思源不和,已是朝中盡人皆知之事。兩人經常朝堂之上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顧思源憂心國事,心係萬民,胸中坦蕩,凡是於國於民不利之事,都會據理力爭,絕不妥協後退一步,而杜如山上奏呈請之事卻往往都是為自己今後打算盤,隻不過將其戴上為國為民的高帽而已。兩人一個為公,一個為私,為公者一生為國嘔心泣血,不做它想,隻要對百姓對國家有利,從不顧及個人安危。為私者處心積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擇手段掃除前方一切障礙。因此經常舌槍舌劍,口沫四濺,爭得麵紅耳赤,隻差沒彼此罵娘了。
朝中文武大臣自分成三方陣營,杜如山一方,顧思源一方,另一方是中立派。中立派冷眼旁觀,誰也不幫,看著兩方神仙打架。保持中立之人要不老奸巨滑不趟渾水,要不與世無爭不圖晉升,要不瞻前顧後看不清形勢。就地方兵製修改方案此事,河南節度石嵐是站在顧思源這邊的,因而石嵐在世之時,雙方陣營半斤對八兩,旗鼓相當,以至當時皇上甚至動了撤消募兵製,削減地方兵權的想法。但石嵐一死,以往許多主張修改募兵製的官員都站到了杜如山這邊陣營,此消彼長,立時雙方陣營力量相差懸殊起來。
杜如山也是呈上事實,現下國家太平,疆域之廣,曆朝曆代前所未有,東至高麗半島,西到大食鹹海,南達順達,北包貝爾加湖。突厥,回紇,鞋鞨,鐵勒,室韋,契丹紛紛歸順稱臣。國家於四麵邊界分別設立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而都護基本上由節度兼任。然天下萬物盈滿則虧,國運氣數亦不例外,古語雲“打江山易,保江山難”也是這個道理。如君臣不應天順時,以民為本,而是忠奸不分,民意不聞……則必將盛極而衰。現在就是如此情形,表麵太平無事,實則暗流湧動,波詭雲譎。皇上老了,又沉溺於美色,被表象繁華所迷惑,又哪裏看得到?杜如山言辭犀利,先舉證修改兵製後的諸般好處,接著暗斥顧如山昏昏噩噩,不明國情,甚至將“目無聖上,功高蓋主”這頂大帽子蓋在顧思源頭上。
顧思源越眾而出,麵對皇上朗聲說道:“國家體製事關根本,本需謹之又謹,改革改良固然重要,修改完善同樣重要,二者不可偏廢。當初推行地方兵製修改方案,隻是試行,既是試行,發現不妥之處為何就改不得?府兵製改募兵製並非不可,但應嚴控募兵途經、範圍以及規模,不可不加規定,任意為之。節度屯兵擴軍是為保邊彊安定,但不能本末倒置,形成中央軍弱於地方軍的局麵,到時一方暴動,卻如何抵禦,社稷穩定又何從談起?”
顧思源不亢不卑,聲音洪亮,句句在理,傲立朝堂,白發染鬢,一身正氣,竟絲毫不輸杜如山。朝中有些大臣暗暗點頭,覺得顧思源說到自己心坎裏去了,這些大臣也是這般想法,隻是不敢說出來,怕惹惱了杜如山,不禁暗暗佩服顧思源的膽量。
杜如山待顧思源說完,冷冷道:“顧大人未免太杞人憂天了點,現下聖上任人唯賢,各地節度都對朝廷忠心耿耿,對聖上忠貞不貳,你卻在這裏危言聳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杜如山心中惱火得很,顧思源數次壞他大事,卻拿他毫無辦法,按理說象顧思源這種手無縛雞之力之人,杜如山一巴掌可以拍死十幾二十個,但偏偏拿他沒辦法,心中惱怒,言語就變得毫不忌諱,相當的不客氣起來。
顧思源雙目炯炯看著杜如山,凜然不懼,說道:“社稷江山,事關天下黎明百姓,戰事一起,受苦受難的是民眾。以史為鑒,曆朝曆代當中,先為忠臣再行謀亂之人還少麽?當年西晉之時,項雨也是忠臣,皇上對其毫無戒心,使其漸漸坐大成患,大行不逆之道,最後弑義帝於江中,弄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百姓苦不堪言。杜大人,你是沒學過史書,還是對江山社稷毫不在乎?你身為尚書台,未免太過麻木不仁了點。”顧思源針鋒相對,毫不相讓,雙眼淩然直視杜如山,一時竟將杜如山氣勢壓了下去。
杜如山一時語塞,覺得顧思源這番話太難反駁,頓時僵在當地,正不知如何應對為好時,又一人越眾而出,躬身向皇上行禮後道:“微臣覺得杜大人顧大人二人所言都極有道理,二人朝堂一番辨論讓微臣茅塞頓開,想我朝自太宗開國,一直秉承廣開言路,任人唯賢,用人不疑之策略,至使現今四海承平,蠻夷歸順,萬民同心,但顧大人所言也甚為有理,微臣有一提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皇上聽杜如山與顧思源二人喋喋不休,爭個不停,吵個沒完,早就頭暈腦漲,煩悶不已,隻想早點退朝去與自己的寵妃嬉戲玩樂,當下連忙說道:“張愛卿,有何提議?快快說來聽聽!”此人正是禦使大夫張越,他見杜如山被顧思源說得啞口無言,趕忙出來替杜如山圓場,隻聽張越道:“顧大人心係社稷,為皇上分憂,事事處處為天下百姓著想,實為眾臣之楷模。微臣以為,既要確保邊疆穩固,又要防止地方節度坐大危及我朝根基,可由朝中德高望重之大臣兼任節度督察大夫,全權負責各省節度人、財、物以及軍隊的監督與指導。茲事體大,微臣思前想後,覺得能擔此重任者非杜如山杜大人莫屬。”
張越這個提議不但替杜如山圓了場,在表麵上讚同了顧思源的觀點,給足了顧思源麵子,而實際上節度兵權不減不說,還給了杜如山更大的權力,如果皇上允了張越之提議,讓杜如山做了節度監察大夫,今後杜如山謀逆叛亂就會更加如魚得水,肆無忌憚。張越此提議既堵住了顧思源的嘴,又讓杜如山得了天大的好處,實是一石二鳥之絕妙提議。
能得皇上如此寵幸,有皇上禦賜的鐵券丹書之人,自非等閑之輩。顧思源與杜如山為地方兵製修改方案朝堂激辨,各執一詞,火藥味十足,張越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杜如山勝出之事。他本是科舉出身,胸中自有丘壑,加之思慮周全,才思敏捷,又善於揣摩皇上心思,所以兩人爭到中途,他已然想好了這個提議,見杜如山被顧思源問得啞口無言,便立即從眾大臣中站了出來,對皇上說了如上一番提議。他知道皇上寵幸杜如山,又不想寒了顧思源的心,因此一直遲遲未做明示,他斷定皇上一定會同意自己的提議。
朝陽殿上所有大臣聽完張越這一席話,有的錯愕,有的憤怒,有的歡喜,有的擔憂,還有些一心想巴結杜如山之人則心中暗暗後悔,後悔自己為何不趕在張越之前說出這個提議。
顧思源心中暗道:不好!正想反對張越的提議,皇上已經搶在前頭說道:“張愛卿此提議很好,甚合朕意,既解了朝廷後顧之憂,又確保了邊疆的穩定,眾位愛卿以為如何?”說完,雙眼直直的看著顧思源。
顧思源知道大局已定,再反駁也是徒勞,於是低下頭來,默不做聲。顧思源沒站出來反對,其他朝臣誰還敢有異議?皇上退朝心切,見無人出聲,便道:“準奏張愛卿提議,地方兵製修改方案到此結束,今後勿需再議。杜愛卿一切官職照舊,加封節度監察大夫。”
退朝!……。
顧思源回到自己府第,心中無比憤怒,這次朝堂對辯,眼見勝利在望,卻突然跳出個禦史大夫張越來,不但地方兵製修改方案泡了湯,還讓杜如山封了個節度監察大夫,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以後的局勢隻怕會越來越糟了。
顧思源正自鬱悶,突聽門外腳步聲響,緊接著有人高聲道:“顧大人。”顧思源道:“錢賢弟,請進!”說話之人正是錢萬重。錢萬重應了一聲,房門打開,一個一身青紗,絲巾蒙麵的女子與錢萬重並排走了進來,顧思源起身相迎,招呼二人在自己身旁坐下,說道:“依綺,這時前來,可有重要事情?”被顧思源稱做依綺的女子解下頭上沙巾,一張媚態橫生的臉露將出來,赫然竟是朱雀使朱仙兒。原來朱仙兒就是雨依綺,是顧思源安插在杜如山身邊之人。
雨依綺道:“顧大人,確有一事與你商量。”顧思源心頭一緊,問道:“何事?”雨依綺若非事情特別緊要,不會冒險前來見他。既便來也會選在晚上,但現在午時剛過,顧思源預感雨依綺一定遇到了難題。雨依綺道:“杜如山命我殺了範奎,提範奎人頭去見他,期限是一個月。否則……”
錢萬重道:“我倒有個主意。”顧思源道:“你且說說看,看能否行得通。”錢萬重道:“從地牢關押的犯人中尋個與範奎樣貌相似之人頂替。”顧思源皺眉道:“此計倒可一試,但短時間內要尋到太難,且也有悖天理國法。”錢萬重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哪還管得了這麽多?”顧思源沉默不語,他一生光明磊落,行事坦蕩,從不逾法理,錢萬重之計讓他覺得大大違背自身行事做人的準則,但想來想去又想不出更好的主意來,又不願讓範奎去送死,當下隻覺心口哽塞,說不出話來。
雨依綺道:“顧大人,實在不行,讓他殺了我便是,我身上有陰陽符,反正遲早都是死……”“不行!”顧思源厲聲打斷了雨依綺的話,眼中滿是痛惜憐愛之色,以手輕撫雨依綺的秀發,顫聲道:“你給我好好活著,今後再也不許你說這種話。我答應過你父親,要好好照顧你,你想讓顧叔叔做個言而無信之人?那陰陽符……我會想辦法讓人給你除去的。”
雨依綺眼中淚珠滾動,低聲抽泣道:“顧叔叔,我真沒用,沒做成什麽事,還總是讓你擔心。那陰陽符……連他都解不了,這世上……除了杜如山本人,又還有誰能解?”顧思源輕輕擦去雨依綺腮邊淚水,強笑道:“傻姑娘,別哭,別哭!一個大好的美人兒,再哭就不好看了!你的命你自己珍惜了,就沒人拿得走,這陰陽符,現下沒人能解,那將來呢?難又能說得清楚?”雨依綺聽話的點了點頭,也許隻有在顧思源麵前,她才是真實的自己。
顧思源一生不娶,膝下無一兒半女,他的全部愛心都給了身邊這個舊友的遺孤。看著梨花帶雨,楚楚可憐的雨依綺,顧思源終於下定了決心,對著錢萬重道:“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一切代價,都要找到另一個範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