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1
字數:6507 加入書籤
手機閱讀更精彩,手機直接訪問 c
說到竇固,雖然擔任此番出塞漢軍的統帥主將,同時繼承了其先輩的爵位,貴為顯親侯,但是其官職卻其實並不顯赫,僅僅是比二千石的奉車都尉而已。對於一些知之甚少的普通士卒而言,大概都覺得這位主將大人也不過如此。和另外兩位副將,擔任駙馬都尉的耿秉、還有擔任騎都尉的劉張,也都是比二千石的平級。無論是誰,若是打眼一看這三個人站在一起的話,想必與年輕輕輕的副將耿秉那年輕有為的意氣風發相比,已年近五十的竇固一定會顯得碌碌無為、相形見絀了。所以,在不知底細的士卒們看來,大概,隻是因為竇固的年歲長些,所以才被任命為主將之職罷了。
不過,對於常年久居京城洛陽的耿毅和耿樂而言,卻深諳其中地位的懸殊。尤其是如今竇固在朝廷和皇帝的眼中,那可謂是真正的炙手可熱。
且不說去年漢軍分四路出擊匈奴,多無功而返或損兵折將,唯有竇固所率一路立下不小的戰功,並乘勝授命班超出使西域諸國,招降了天山以南的鄯善、於闐和疏勒三國,班師後論功行賞,唯一取得戰績的竇固即被加位特進。更重要的是,竇固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身份——先皇的駙馬,也就是當今皇上的親姐夫。而且,還是先皇光武帝的數位駙馬之中,曆經朝廷多次風波之後,如今唯一僅存的一位。如果這都還不足以說明什麽,那麽最後一點,則更是將當今皇上對其的倚重於信任顯露無疑:此番駙馬都尉耿秉與騎都尉劉張雖與其同為比二千石的平級都尉,但在出發前,不知是擔心耿秉的年輕氣盛還是其他原因,皇上竟明命耿秉、劉張二人交出各自手中調兵的兵符,統一歸屬竇固掌管。也就是說,三名將領的調兵兵符,實際上都掌握在竇固一人的手裏,可謂是將出塞漢軍的最高絕對軍權,以這樣的方式全部交到了竇固一個人的掌中。
所以,縱是備受恩寵、年紀輕輕便統兵一方的耿秉,表麵上雖風光無限,幾乎可與竇固平級比肩,但實際上,兩人之間卻有著天壤地步般的差距。兵符都在竇固掌中的耿秉,恐怕年輕氣盛的耿秉,也隻有乖乖服從於這位掌三枚兵符的皇上親姐夫的份兒了。更不要提耿恭這樣一個背景更加單薄、三十來歲才初出茅廬、首次上陣的軍司馬了。
因此,自打看到竇固的旗幟出現在視野之中,剛剛還氣定神閑、拍著胸脯保證的耿毅,心裏頓時就不禁有些慌了神。僅僅猶豫了一下後,便隨即向身旁依然會意的耿樂使了個眼色,示意其立即前去向耿恭通稟,而後,在有些尷尬地幹咳了幾聲後,撓了撓著腦袋的耿毅,隻好又硬著頭皮對其餘的士卒說道:
“那個。。。看來是竇都尉親自來了。。。要不,我看大家還是迅速整一下隊?畢竟是全軍的主將前來巡視。。。總要以示尊敬的。。。各位說對不對。。。?”
正在耿毅擔心眾人不會依照自己的話做時,卻忽然發現,大家似乎並未有什麽反對。甚至根本沒有在聽耿毅講些什麽,所有的注意力,已幾乎全部都被一旁呼啦啦忙成一團的羌人騎兵們給吸引過去了。
“啪——!”
隻聽一聲清脆的鞭子響聲,讓人僅僅聽上去就覺得渾身一哆嗦,就像是抽在了自己的身上一樣。而後,更是傳來了某個羌人頭目響亮的嗬斥之聲:
“他媽的,說你呢!愣什麽愣?!沒聽到大頭領說立刻整隊迎接嗎?你他娘的找抽啊!”
這時,耿毅也不禁已扭頭看去,隻見,幾個羌人的頭目正緊張兮兮忙不迭地收攏、規整著各自手下尚顯雜亂無章的騎兵,列隊成一排排整齊的隊列。而對於個別那些還在愣神、沒有及時列隊的手下騎兵,頭目們隨即毫不客氣地用馬鞭照著臉上抽了過去,還不住地喝罵道:
“他奶奶的,招子都給老子放亮了!大頭領剛剛可派人緊急交待了,那可是漢軍的竇大將軍!都他媽的給我放老實點!就是屁也都得給我憋著!快排好隊!過會兒一個個都把嘴巴給我閉緊了,戰馬也都勒緊了!一個個都打起精神來!誰要是沒管住自己的舌頭,在隊伍裏小聲說話、交頭接耳,發出一丁點兒聲音來,給我小心自己的舌頭!到時可別怪咱們大頭領不講情麵!”
有些發懵的眾羌胡士卒還有些迷迷糊糊的,可轉眼一看,自家的主將首領,已在一旁恭恭敬敬地整理著自己的衣袍,不時怕打著頭頂的貂皮帽子和身上的狐裘,生怕上麵還有一絲一毫的塵土,甚至換下了之前的坐騎,把平時都不輕易騎的名貴戰馬趕緊換上,而後便靜靜地坐在馬背上,仿佛暗暗期待著,那麵“竇”字大旗可以徑直朝著自己這邊而來。
望著眼前的這一幕,眼看著之前還不可一世、囂張跋扈的羌人都老老實實地已然迅速在列隊集結,在大小頭目的喝令指揮下,正畢恭畢敬地靜候著山上那麵耀眼的“竇”字蜀錦大旗隨時下山而來,檢閱陣列,而護糧隊這邊,卻還未開始集結列隊。。。
在不由得紛紛咽了口唾沫後,漢軍眾士卒也無人再有絲毫的遲疑,甚至無需範羌和耿毅的催促、勸說,也不用待耿恭的命令到來,便已統統自覺地開始一邊緊鑼密鼓地列隊集結、一邊匆忙整理起了各自身上散亂的衣甲。。。
而就在這時,自山坡之上,呼啦啦的一大幫人馬,已簇擁著為首的那麵“竇”字大旗,不緊不慢地向著山坡下漢羌兩軍所在的位置而來——
定睛細看,這一大群人馬之中,雖然不乏將領、隨從等帶甲的軍士,但同樣也有不少未著戎裝的文官幕僚,而眾人團團圍攏在正中、衣甲最為華貴的那名將領,隔著好遠,其帽盔上那豔麗奪目的純紅鶡羽,便幾乎已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望著那耀眼醒目的鶡羽戰盔,眾人不禁柄住了呼吸,那名將領,想必便是此番出塞漢軍的主將竇固本人了吧。。。
正想著,原以為這“竇”字大旗必定會先來到漢軍陣列前來慰勞巡視,可誰知,那筆直而來的大旗,卻在半路上忽然一轉,掉頭便先朝著羌人那邊去了——
見此情形,有些失落的護糧隊漢軍士卒們雖然心中有些不太舒服,但至少也為尚未齊整的自家隊列爭取到了額外的時間而感到鬆了口氣,何況,主將竇固或許是將此戰功勞最大的護糧隊留在了壓軸的最後巡視,所以護糧隊的士卒們也就耐著性子,靜靜地看著不遠外那杆奪目的“竇”字蜀錦大旗,率先朝著羌人的陣列而去了。。。
“參見竇大將軍——!”
還未待竇固一行人來到跟前,隻見統領那支羌人騎兵的大頭領便在馬上大聲地喊道,同時畢恭畢敬地以中原禮節拱手後,又緊接著行了個漢軍的軍禮。
“我等剛剛擊潰了來襲的匈奴人,匆忙整軍,未曾遠迎,還望大將軍贖罪!”
隻聽那羌人首領格外粗大的嗓門,即便隔著好遠的護糧隊這邊,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隨後,便見“竇”字大旗旋即停了下來,隻是,隔著眾多的隨從、幕僚等一大幫人馬,從護糧隊這邊的角度,也看不到太多具體的情形,甚至聽不清帶住胯下坐騎的竇固對那羌人首領說了些什麽。不過,大概是有人糾正了那羌人首領的稱呼有些不妥,畢竟,無論竇固的權勢和聲譽如何,“大將軍”的稱謂,嚴格來說,還不是竇固目前僅僅一個奉車都尉可以當得起的。因為,很快,便又聽羌人首領那毫無顧忌的大嗓門哈哈大笑著說道:
“誒!那麽多的繁文縟節,俺們也不懂。但竇大將軍英姿過人、氣宇非凡,在我們羌人的心目中,就是大漢朝廷中堂堂正正的大將軍!當之無愧!對俺們羌人各部而言,就隻服你竇大將軍啊!”
一邊說著,眼見竇固的大旗再次跟隨著那赤色的鶡羽戰盔,沿著羌人的陣列開始了緩緩移動,似乎是竇固已開始在巡視檢閱這支已列隊完畢的羌人騎兵。而那羌人首領也隨即帶馬快速湊了過去,緊緊地跟在那頭頂純紅盔羽的中年將領身後。大概是“大將軍”的稱呼也沒有人再與他細細計較,而竇固雖然謙虛地擺了擺手,大概是依然不想對方這樣稱呼自己,但臉上的神情遠遠瞧去,似乎也是模模糊糊地掛著幾分笑容與滿意,而後,一邊掃視著集結列隊的羌人騎兵們,一邊又對那羌人首領講了幾句什麽。於是,隻聽那羌人首領特有的大嗓門又繼續響了起來:
“哈哈,竇大將軍,您可過獎了!為竇大將軍您,啊,不,是為大漢朝廷效力,俺們哪有什麽辛苦的呢?您瞅瞅,俺這麾下的騎兵,差不多還能入您的眼吧。。。?早在出發前,聽說北匈奴的這些兔崽子們,去年被竇大將軍教訓地不夠,今年他娘的皮又癢癢了,於是立刻便叫上全族老幼,備齊了兵器,前來打個秋風,狠狠教訓一下這些不老實的匈奴人!嘿嘿,這次雖然比不上您上次的斬獲,倒也跟著您來撿個了漏兒。。。!”
而後,麵帶笑容的竇固點了點頭,卻笑而不語,似乎對於對方的這番稱讚之詞,不便多做評論。不過,其身後的某位幕僚立刻緊跟著說道:
“哈哈,這話倒也有幾分道理。的確,就在去年,咱們都尉大人就曾率漢軍一路偏師,出塞進攻北匈奴的呼衍王,斬殺上千人之多,又乘勝追擊到這蒲類海。說起來,對這片去年就曾建下大功的地方,都尉大人這次可算是‘故地重遊’了!”
這幕僚的一番話,立即獲得了周圍其他一幹文官同僚的連連點頭稱是,並引得更多的嘖嘖讚歎:
“是啊是啊!有此兩戰的接連慘敗,以後匈奴人恐怕再也不敢到這蒲類海來了!”
“沒錯,你看看地上東倒西歪的這些匈奴人,簡直是不自量力嘛!此番還敢前來捋老虎的胡子,大概是馬奶酒喝多了,燒壞了腦子,簡直是不知天高地厚!”
“都尉大人聲威遠播,不僅率領我軍兩度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又有羌胡慕名前來相助我軍,殺敵無數,此等神威,當被後世傳誦。何不趁此良機,在蒲類海此處立碑,刻下都尉大人的豐功偉績,日後必當流芳千古。。。”
“對啊對啊。。。此言甚是。。。”
隨著一行人的巡視越來越近,幕僚們圍攏在竇固身邊的這些你一言我一語,也就順著飄到了護糧隊的這邊。雖然對於主將竇固本人並無惡感,但是聽著這些話,好像此番的勝利也全部都是姍姍來遲的主將竇固,與那些羌人的功勞。而與拚死苦戰、付出了無數鮮血和生命,才將幾近懸殊的惡劣局勢堅持到戰局扭轉一刻的護糧隊眾人,卻似乎並無半分關係。。。
想到這裏,一眾漢軍士卒的心中不禁有些冰涼。。。
好在,看上去頗為沉穩的竇固似乎並沒有在意這些虛辭,隻是不動聲色、一臉平和地笑著,一邊像模像樣地巡視著羌人的騎兵,一邊時不時略顯嚴肅地掃視著四周血跡斑駁的戰場與滿地的屍體,沒有多說一句話。直到看得差不多了,竇固隨即停住了坐騎,同時揮一揮手,身後幕僚們紛紛擾擾的聲音隨即便啞然而止,立即停止了討論,都安靜地等候著主將竇固開口講話。
而一旁的那羌人首領,也像是在期待著什麽似的,方才聽著竇固麾下那些幕僚文官們的頌揚之言,雖然和自己最初開頭的那番話如出一轍,都在進獻著對於竇固赫赫戰功的溢美之詞,但其臉上原本的興奮與激動之情,卻似乎在漸漸淡去,甚至,反而有些隱隱的失落與擔憂逐漸顯現出來。也不知道究竟是為何,以至於其眉頭也慢慢皺了起來。直到這時,見竇固終於要開口了,也立即豎起了耳朵,再度打起精神,靜候在竇固身側,滿懷期待地等候著眼前的這位“竇大將軍”,到底會說些什麽。。。
【相關知識補充】:
1. 關於漢代的官員級別和俸祿。作為商品經濟尚未十分發達的中國漢代,這一時期的官員俸祿,還多以實物俸祿(如穀、米、粟等)為主,以錢(銅錢、非白銀)為輔,所以官員們的俸祿就以年俸祿多少石(dàn,容量、重量單位)來劃分等級,所以石也間接成為了官俸的計量單位。從俸祿的多少上,也可以看出其官職高低的差別。如萬石的“三公”,二千石的郡太守,幾百石的縣令等等諸如此類。
2,關於“石”。再多延伸一下,“石”(有時也稱“斛”)這一計量單位,使用甚廣,而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所代表的重量也不相同。如在日本,直到近現代的江戶時代,日本諸侯(大名)和各級官員的俸祿,也依然是按照年收入多少石來衡量的,所以在筆者另外一部小說《獵明》(又名《大明征伐錄:壬辰風雲》)中,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之間實力的比較,就在於領地內的農業產量(間接也體現了領地大小),如豐臣時期擁有二百多萬石以上的德川家康,隻有二十萬石左右的小西行長等等。隻是,日本的1石,和中國的也並不等同。不僅如此,在中國古代的不同朝代,1石所代表的重量也在不斷起伏變化。而在中國漢代時的一石,大致相當於現代的60公斤左右(也有不同說法,此數據僅做參考)。
3,關於“比二千石”。首先,所謂“二千石”的官俸,其實也並非表麵其意思正好是兩千石。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如最高級別“三公”的“萬石”俸祿,其實是月俸350斛(斛=石)穀,一年實際是4200石。同樣,“二千石”實際上也不是正好2000石。而且,在“二千石”的這一級別中,又分為了三(或四)個細分等級,按照從高到低依次是:“中二千石”每年2160石,“真二千石”每年1800石,(“二千石”每年1440石),而最低一級的“比二千石”每年實際是1200石。文中竇固所擔任的“奉車都尉”,以及耿秉的“駙馬都尉”等官職,就都屬於“比二千石”這一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