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 帝國危機的原因

字數:3486   加入書籤

A+A-




    說到這裏呂夷簡歎了口氣才繼續往下說:“現在人多論改革,似乎君王下一道命令罷免幾個宰執,換上幾個人就改了,卻不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有些東西也並非臣下能夠改的。遠的且不說,隻說澶淵之盟是先帝的心病,此後便大肆市恩。以前哪個皇帝敢說永不加賦?可先帝就敢,全不管國家有事當如何籌措錢糧。對小民都如此,對勳貴大臣更是自然施恩更濫,有罪的都赦免了,貪墨的裝作看不見,不過就是為了堵住人的嘴。”

    “接下來是章獻太後(劉娥)垂簾聽政。現在都說章獻太後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可是她垂簾之時多少人以呂武比之。章獻太後為了安撫人心也要大肆市恩,有些人明知不是什麽好東西卻動不得,還要拉攏。否則有範希文他們一挑頭鬧事這些人就會借機生事,章獻太後有呂武之才就是他們最好的借口。為父雖是宰相,每行事卻有諸多顧忌,一旦大動手腳,隻怕朝堂上就先亂起來。”

    “自先帝大肆市恩至今已近四十年,朝堂內外早已視國家恩養為理所當然。改革卻要斷他們的富貴,他們會甘心?動了他們不知要出多大亂子。現在國庫空虛,又有遼人和夏賊虎視眈眈,若是出了亂子如何收拾?”

    呂公綽從沒有聽父親褒貶過皇帝不由聽得呆了,半天才問:“那父親的意思是……”

    “當今最穩妥的法子就是鎮之以靜,然後徐徐圖之。最怕的卻是官家不知輕重,被人蠱惑起來便大動幹戈。範希文、韓稚圭他們從沒有斷了上書,隻是他們要說些什麽為父也都能猜到,所以就算他們位高權重為父也不擔心。唯有李不棄會說什麽,怎麽說為父卻心中無數,偏官家卻越來越信任李不棄說的。為父擔心的是不知李不棄說出什麽話,一旦官家的雄心鼓動起來,那大宋可就從此多事了。”

    “喔,這樣啊?兒子明白了。”

    呂夷簡看看天色不早便回屋歇息了,明天還要上朝,宰相需要押班,禮儀一點兒疏忽不得,也是很耗費精力的事情。呂公綽把父親送回屋卻坐在回廊中發愣。

    父親說“遠的且不說”,隻說了近的真宗,劉娥市恩弄亂了朝綱。遠的可是有太祖奪了老上司家的天下,太宗又有“斧聲燭影”之事,還有兩次伐遼大敗,太祖太宗為堵住天下人之口要如何市恩?細思極恐啊。百年市恩,習慣根深蒂固,誰能改得了?

    想到這裏,他的心頭不由得籠罩了一層寒意。

    ————————————————————

    時間進入十一月,李不棄還在忙著他的鴻篇巨著,還可以看看京城士子罵宰相的文章。宰執們則忙著討論與西夏議和的條件,而且年底事多,有祭天之類的大典要操辦,一時也顧不上他。反倒是李不棄把士子們的文章拿給皇帝看的事已經傳開了,現在士林之中都在罵他不學無術,不敢辯論,隻能借著皇帝和宰執來壓製別人呢。因此對李不棄的口誅筆伐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此李不棄都懶得理會,甚至都減少了出門。他不出聲,那些士子找不到李不棄作對手,為了麵子就隻好繼續和宰執打筆仗,熱鬧不斷啊。

    李不棄不出門曹佾等一幫勳貴們卻整日往李不棄這裏跑。他們已經弄到了不少倭鐵,找了將作監的能工巧匠打造鋼絲。這在大宋這個時代可是高技術,本來李不棄估計一時半會兒不會有大的進展,誰想到工匠們竟然真的拉製出了一根兩米多長的鋼絲——從韌性、彈性、強度這些方麵來說,這東西真的能算是鋼絲了。

    真心佩服這個時代的工匠啊。把這些工匠用好了絕對是挖到富礦一樣。

    雖然這一段鋼絲價格不菲,但是隻要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再繼續研究就能把成本降下來。就讓那些勳貴們掏這個錢吧。

    鋼管也造出了一節。是把鋼塊兒錘成鋼板然後卷在鐵棒上捶打,一直到鋼板的邊緣幾乎融合在一起為止,也不知用了多少人工。

    任何一種新東西剛剛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必然是昂貴的,隻能成為有錢人的玩具。但是隻要事實證明這東西有用,自然會有人琢磨如何大量製造,成本也會逐步下降。

    現在看來情況不錯,隻拋出一個不知能不能飛起來的滑翔翼,李不棄就得到了製造鋼絲和鋼管兒的技術和工匠,最重要的的是沒有花李不棄一文錢。

    但是光有鋼絲和鋼管還不夠,李不棄還需要軸承。為了讓軸承盡快做出來,他畫了一個草圖,其他的工作相信這幫閑得蛋疼的勳貴們自然會完成。

    ——————————————————————

    冬至皇帝完成祭天儀式,據說差點兒凍病了,等進了臘月身體稍好,他又把李不棄召了去。

    “李不棄,朝廷已經決定由招討使龐醇之與元昊和談。這是與元昊議和的條件,你看看可妥當?”

    李不棄接過奏章一看,見與自己聽說的差不多,是大宋每年要給西夏銀五萬兩、絹十萬匹、茶兩萬斤,各種節日還要賜西夏銀絹,尤其是還要再賜茶一萬斤。一年就要給西夏三萬斤茶啊,那西夏那邊的人還需要再向大宋買茶嗎?

    元昊甚至可以用這些茶去拉攏別的部族,那茶馬交易還怎麽玩兒?

    若是皇帝不問就罷了,既然皇帝問了李不棄立刻大聲說道:“陛下,這個條件是要毀了我大宋啊,斷不可以這個條件訂約!”

    趙禎見李不棄反應如此強烈忙問:“有什麽不妥?”

    李不棄不但覺得給西夏人的茶太多了,連銀絹他也覺得給多了。但是他也知道三年三次大敗已經把大宋君臣的精氣神全給打沒了,朝中現在幾乎眾口一詞要破財免災,因此想要完全推翻這個條件是不可能的。

    因此李不棄隻緊抓著茶葉這一項:“陛下,小子以為許給元昊的茶葉太多了。元昊要求這麽多茶葉正說明茶葉對他們的重要性。番人沒有銀錢可以以物易物,沒有絹帛可以穿獸皮麻布,但是沒有茶葉卻無法用其他東西代替,隻能用我大宋指定的東西與大宋交換。

    如果不給元昊茶葉我們可以用茶葉換番人的馬匹;給元昊三萬斤茶,元昊卻可以用這沒有本錢的茶葉去收買我大宋邊界上的其他部族與我為敵,至少不賣給我大宋馬匹。沒有馬匹就無法組織騎兵作戰。這一得一失之間便是生死存亡的差別。”

    趙禎從案上翻出基本奏折看了一眼說:“你說的也有理。隻是養馬花費太大,勞民傷財而效果不彰,諸卿皆以為不妥。若與元昊息兵,則沒有必要再養那麽多馬。”

    戰馬就是古代的坦克裝甲車啊,在遼、夏給大宋這麽大的壓力而大宋又屢戰屢敗的情況下竟然有人嫌戰馬太多?李不棄驚呆了:“陛下,小子不知道這是什麽道理。”

    趙禎用手指敲了敲幾本奏書:“你看看這些卿家都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