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領命複城
字數:2989 加入書籤
劉備略帶詫異的看向諸葛鬆,在他的印象中,劉封與諸葛鬆並無交情,況且劉封不發援兵,曾身在荊州戰場的諸葛鬆本也是受害的一方。
此時聽諸葛鬆開口,因其剛立大功,劉備便揮手製止了正要行刑的軍士。看向諸葛鬆道:“鬆兒為何阻攔?”
諸葛鬆在馬上衝劉備拱手行禮道:“少將軍雖然有錯,但眼下孟達與申耽兄弟在上庸軍馬不下兩萬,主公所部卻隻有萬餘人。況且孟達謀反,必勾結魏軍為援,趙將軍與鄭梁均被主公暫留在荊州,此時重責少將軍,則我軍複奪上庸又少一猛將!望主公允其戴罪立功,待奪回上庸,再議如何發落不遲!”
劉封被按倒在路邊聞聽此言大為感激,忙高呼:“兒願戴罪立功!兒願戴罪立功!求父親給兒一次機會吧!”
然而現在的劉備已不同昔日在新野之時,半個荊州未失而又有兩川之地的他,思慮上庸叛軍和魏軍援軍可能會數倍於他所帶兵馬,雖諸葛鬆屢有驚人表現,但略一沉吟還是不願冒險,對諸葛鬆開口說道:“鬆兒所言有理,叛軍與魏援軍實已數倍於吾等,不若暫回江陵,來日再徐圖收複如何?”
諸葛鬆聞聽此言,已知劉備家底已厚,又年過半百,定是不願冒險。可他前番之所以被劉備派往上庸,就是因為和關羽經麥城一事後,雖以關公為人不會結仇,但相見實在尷尬。況劉備剛與孫權修兵,數年之內應不會再交戰,此時若回武陵,雖能嬌妻美妾在懷,但劉備若要北伐,自己就難以參與,實在不甘。
思及司馬懿書中急行平叛,誅孟達於月內,因奪回江陵而信心大增的諸葛鬆決意再冒險一次。
隻見他翻身下馬屈膝半跪於劉備馬前拱手道:“孟達狂生,何足掛齒,少將軍失手全因叛逆暴起發難不防所故。魏軍前番在樊城亦被關將軍元氣大傷,此番若聞我軍人少,定不會派大軍來救孟達。請主公暫分一半軍馬及鬆兒本部與少將軍同去上庸,自與龐軍師回江陵聽候佳音便可!”
劉備大喜,轉頭對劉封道:“叛軍勢大,汝可敢隨平西將軍同去破敵?”
劉封一感諸葛鬆求情之恩,二因不救關羽前事尚未被劉備寬恕,雖然此去上庸艱險,但與回江陵受責相比,無疑去上庸還是要好的多。故劉封連連叩頭答道:“兒臣願往!兒臣願往!”
劉備冷下臉來訓道:“此去上庸,形勢艱難,汝必萬事聽平西將軍調度,待複上庸,將功折罪,若有差池,兩罪並罰!”
劉封連連稱是,軍士便散回劉備身後,由其站起聚所部兵馬與諸葛鬆合兵一處。
分別之時,劉備對諸葛鬆言道:“孤知卿之奇才,故才允去平叛。然叛軍勢大,又恐有魏援,此去能收複上庸固好,艱難則不必勉強,且回江陵,再徐圖進取!”
諸葛鬆拱手低頭道:“謝大王,鬆兒必三思而行!”
於是劉備分五千精兵與諸葛鬆,自與龐統率其餘五千人回江陵。諸葛鬆匯合本部三千兵馬,共八千人,卻不急行,隻緩緩向上庸而去。
行不過一炷香時間,劉封便耐不住性子在旁諫言道:“將軍,孟達造反,必勾結魏援,我軍為何不急行軍至城下,在魏援至前收複上庸?”
諸葛鬆歎了口氣,不急回答,反問劉封道:“若吾等急行軍至上庸,少將軍以為從此地幾日可達上庸?”
劉封默然心思片刻,複答道:“自此北行,若急行軍,五日可到!”
諸葛鬆道:“宛城至上庸一千兩百裏,急行軍八日可至,且孟達造反,必先秘通魏軍。達雖知吾與主公帶兵來接管上庸,卻不知我軍多少,故魏援軍到前定日夜防範,不敢鬆懈!上庸有軍兩萬,吾軍不過八千軍馬,況急行城下必已人困馬乏,又如何攻城?就算孟達無備,僥幸攻下城來,魏軍若至又如何守城?”
劉封聞聽心慌,驚疑不定道:“既然如此,那此行已是有敗無勝,將軍又為何在父王麵前妄言收複上庸?
諸葛鬆心中雖已有計較,但此時既已決定冒險攻取上庸,卻也想連著賣劉封個人情,想罷便歎息道:“還不是因為少將軍你?”
“為我?”劉封想起諸葛鬆之前在劉備麵前的相救之情,一種若有若無的猜測讓他喏喏道:“吾與將軍並無深交。”說到這兒思維忽然通透了一般,驚得差點從馬上摔下來:“難到就是為了我能將功折罪,不受父王杖責?”
事已至此,諸葛鬆索性語重心長道:“昔日孟達攻上庸,大王恐其兵少不能勝任,故遣少將軍發兵助之。及申耽兄弟不戰而降,大王命少將軍為郡守,孟達副之,達心中不滿少將軍日甚。故離間少將軍與關將軍叔侄之情,若關將軍有失,少將軍為統領上庸之人,定為首責。”
劉封酣然淚下:“昔日廖化來求,吾本欲起兵去救,無奈孟達不從,申耽兄弟所部又都是新進降兵,若強命隨同,若魏軍大軍截殺,恐臨陣倒戈,這才沒有發兵。叔父有難,非封不願,實是不能啊!”說著俯在馬上大哭。
諸葛鬆讀曆史已知,當初劉備常年征戰無子,故收劉封為後,悉心培養。及劉禪出生,被曹操自新野追殺至長阪坡,妻兒尚不能顧。但自收取兩川,又兼有半個荊州後,攻取漢中還尚未稱王的他,便借命劉封攻取上庸之時,稱王立劉禪為王世子。劉封雖得封上庸郡守,卻已成為外臣,再也不能經常在劉備身邊。
此刻見劉封大哭,諸葛鬆惻隱之心忽起,雖然劉備立親子無可厚非,但劉封長年為其征戰效力,就算不能得位,也不至於死,便有意將來盡力保其性命。
當然這都是後事,諸葛鬆輕輕搖了搖頭,眼前如何攻取上庸才是他首先要想的,他不得不驅逐了心中其他的雜念,回想著書中司馬懿克日擒孟達之事,和之前在劉備麵前請戰前腦子所閃現的靈光結合,一邊緩行,一邊試圖使計策的輪廓更清晰周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