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節 苦戰

字數:5800   加入書籤

A+A-




    也許是得益於海上武裝艦隊猛攻的原因,周琅最後一個士兵渡過下淡水溪也沒有見到清軍。

    說到底對手也不是什麽精銳,到目前為止,滿清朝廷的注意力還集中在北伐的陳周全身上。

    至於陳周全怎麽樣了,周琅也想知道,但自從清軍占領東港,並且朔流而上占據了鳳彈汛之後,打鼓港跟縣城之間就斷了聯係,北邊的消息也就斷絕了。

    周琅還承諾陳三妹要去北上救援他哥哥呢,現在都不知道情況。

    不過隻要打敗了東港的清軍,周琅同樣會朔流而上,倒時候不但解了鳳山縣之圍,而且周琅也能間接的滲透到屏東平原,這裏可是糧食產地,一旦打鼓汛開港,糧食貿易肯定是主業。

    至於鳳山縣的陳光輝,周琅打東港,等於間接救援他,他對周琅滲透屏東沒有意見還好,要是有意見,周琅還對鳳山縣也不是沒有野心,他這個陳周全任命的南路輔國大元帥也想坐實了。

    軍隊依然分三路行進,沉穩的趙文依然是前鋒,陳逆直攜一百炮兵隨行,周琅本部老營和洪九指部居中,王輔茞和陳小手負責押送輜重居後。

    等周琅抵達東港處,趙文已經建好了營壘,前方也出現了清軍的身影,約六七人,全是馬兵,遠遠對峙,看到周琅後部跟進,對方竟然退了回去。追也追不上,因為眼前依然是一條河,一條比下淡水溪要小得多的河流,名曰東港溪,舊名力力溪,以周邊定居的原住民力力社得名。

    周琅偷渡下淡水溪的目的原本就是為了保密,過了下淡水溪,過東港溪要容易的多,逼急了一人寶義根竹竿也能遊過去。保密的原因是為了攻敵不備,東港雖然是海邊汛地,可是附近還有其他清軍汛地,沿著東港溪上朔三裏的崁頂是一座集鎮,官方名為港東裏崁頂街,設有下淡水溪巡檢司,東北五裏東港溪和下淡水溪之間,也有一座集鎮,名叫新園,清軍設有新園汛,駐防千總一名、目兵一百名,這兩地跟東港守望相助,也是東港深入內陸的必經之地。

    周琅的目的,是直接偷越東港溪,阻斷東港向北的退路,全殲東港清軍。

    他已經不再滿足將清軍趕走的目的,這股清軍不在這裏消滅,就要在崁頂或新園消滅,放跑了他們,等他們進入屏東平原腹地,拉攏地主武裝就麻煩了。

    但現在清軍已經發現了周琅軍的動向,他們現在的處境,海上有敵人艦隊攻擊,後路出現敵軍主力,在這種情況下,理智的選擇就是逃走。

    現在渡河恐怕未必堵得住對方。

    周琅立刻改變計劃,命令趙文帥第一旅立刻渡河,如果遭遇敵人北逃,則想法追擊遲滯對方。

    馬大雷率領周琅老營五百精銳,沿河輕裝急進,擇機渡河,無比要在敵人之前,拿下崁頂街。

    命洪九指帶第二旅攜十門小炮及部分輜重沿河北進,若馬大雷攻克崁頂則配合對方防守這裏,防止清軍北逃,若馬大雷陷入苦戰,則以大炮協助。

    周琅則隨陳小手第三旅及全部輜重留守原地,打算隨時策應。

    “軍事,你以為如何?”

    自己命令下完了,才想起他還有個軍事可以谘詢一下,拾遺補缺。

    王輔茞歎道:“大帥雷厲風行,果決非常,卑職欽佩之至。”

    王輔茞都有點不敢提意見了,老實說他剛才都看呆了,很少有人在突發事件麵前會像周琅那麽孤注一擲,幾乎不加考慮就迅速行動。

    這是周琅在現代商戰中養成的性格,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讓決策者必須隨機應變,抓住那稍縱即逝的機會,所以有時候周琅會在市場變化麵前反應格外敏銳,習慣使然。

    這也是習慣了帶團隊,從來都是自己做主,因此事發之後,他甚至都沒有想過要跟其他人商量。當然也有那種在市場變化麵前,大家先開個會討論一番的團隊,但這種團隊一般都是成熟的大公司,而不是周琅帶的那種創始團隊。

    不同的是,以前帶團隊,人數很少會超過百人,現在卻是幾千人,周琅還是一言而決,事後他自己都覺得是不是有些不夠慎重。

    看到王輔茞欲言又止的樣子,周琅問道:“軍事有何見解?”

    王輔茞這才道:“屬下魯鈍,屬下以為,趙參將阻斷敵退路,未必是件幸事。”

    周琅疑惑:“何以見得?”

    王輔茞道:“斷其退路,則敵陷於死地,必負隅頑抗。兵法有雲,圍三闕一!”

    周琅點點頭:“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我就是要全殲清軍!”

    王輔茞道:“殺敵務盡,原也不錯。但應先潰其軍,然後銜尾追擊,方能事半功倍!”

    周琅都覺得王輔茞說的好有道理啊,中國文人就是聰明,可突然周琅腦子裏閃過一個疑問,為什麽清朝文人那麽聰慧,或者說古人奇謀百出,到了近代,就是打不過列強,那些計謀似乎沒起到作用。

    文人是不是太喜歡計謀了,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戰爭本就是血肉的搏殺,當然建立在實力之上的計謀,確實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根本還是拚搏,文人重視奇謀,卻鄙視匹夫之勇,這可能就是思想層麵上中國王朝晚期軍事往往落後的原因吧。

    “還是要結硬寨打呆仗啊!”

    周琅不由得想到曾國藩的箴言,感覺曾國藩這個文人,才真正觸摸道了真正的智慧。

    但不能挫傷王輔茞的積極性,周琅還是好一番自責:“是本帥思慮不周了。”

    王輔茞忙道:“大帥不必自責,屬下不過班門弄斧,大帥才是老成持重。雖說銜尾追亡事半功倍,可我軍沒有馬兵啊,怕是不能竟全功。”

    這就是王輔茞給周琅找補了,清軍也不全都是騎兵,能殺光敵人步兵,就等於全殲了,周琅還沒有那麽苛刻。

    “軍師以為,清軍會逃嗎?”

    周琅很關心結果。

    王輔茞搖搖頭:“怕是逃不掉。大帥令行禁止過於迅疾,怕是來不及。”

    果然清軍被堵住了。

    趙文渡河真的是強渡,士兵是抱著竹竿遊過去了,竹竿是隨軍帶來紮營用的老竹子,數量多的是,一人一根竹竿,台灣士兵多會遊泳,少數不會的,相互扶持也就過去了。

    至於之前偷渡下淡水溪的那些漁船,則因為東港溪口就在東港的眼皮子底下,炮台就能覆蓋,周琅無法從海上過來,所以他現在的位置是位於出海口往北一裏處,距離東港也有一裏的樣子,被清軍探馬發現,真的是相當倒黴。

    其實清軍才覺得自己倒黴呢。

    他們在東港待得好好的,都放棄對打鼓港的攻擊了,對方還要找上門來。

    找上門來不說,前麵是堅船利炮就不提了,竟然狠辣的連後路也要賭上,用這絕戶計,也不怕遭報應。

    清軍確實提前發現了,派出探馬本不是為了偵查,他們根本沒想過海寇竟然也會兩麵夾攻,派那些馬兵是去求援的,海寇的艦炮太猛烈了,他們擔心撐不住。偶然發現自己身後已經出現了對方的軍隊,探馬馬上回去報告。

    鎮守東港的是澎湖水師協副將李南馨,收到探馬回報之後,李南馨已有撤退的打算,畢竟海上被堵,後路被封,情勢不利。但他沒想到對方那麽果決,他再次派人去探了一次,想探明對方兵力即部署,結果就回報賊寇已經渡河了。

    這等於徹底將他的後路堵死了。

    李南馨是一個正印武官,乾隆三十六年武進士出身,今年都六十歲了。就算不學無術,人到了他這個年紀,也會有相當的感悟,更何況他是正印武科舉出身,而且十分喜好讀書。他讀書讀到了深處,有自己的見地。寫過三篇文論,《嚐論將腹心》、《論閩省鹽政》、《論台灣》,是有相當真才實學的武官。

    看到敵人的行動,他也感到有些頭痛,對方也太愣了!

    老道的李南馨馬上就知道真正的威脅在哪裏,他馬上調兵出東港,向北進攻,必須打通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畢竟太險,他的年紀更願意求穩,更願意打堂堂之戰,行險求勝那是年輕人的套路。

    李南馨也很果斷,結果就讓趙文遇到了一場苦戰。

    趙文扶竹竿渡河,盡管之前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還是有大半火藥浸水,他手下全是步兵,武器就一支步槍,沒了火藥,威力就減了一半。

    幸虧趙文是一個謹慎穩重之人,他登岸之後,立刻命令士兵先設置障礙,在河堤附近的官道兩側,用削尖的竹子,紮了三道竹牆。竹牆一邊連在河堤上,另一邊則是當地的稻田,這等於徹底斷了交通。

    然後他讓士兵在竹牆後晾曬火藥,本以為敵人不會來的那麽快,誰知道竹牆剛紮起來,對方的大軍就到了,而且軍容齊整,跟以前遇到的清軍有些不同。

    趙文隻能馬上讓人備戰,竹牆提供了很好的保護,但竹牆其實不高,人可以在後麵站著開槍。

    但由於隻有一半步槍打的響,火力大受影響,加上滑膛槍的準頭,實在是不敢恭維,結果敵人竟然攻了上來。

    對方百餘人,分成五隊,舉著圓盾,快速衝來,衝上來也不開打,而是往竹牆上纏油布,扔下了十來個人,卻也燒了第一道竹牆。

    趙文命令士兵退到第二道竹牆後,對方如法炮製,又燒了第二道竹牆。將趙文逼退到第三道竹牆後,這是最後一道竹牆,可趙文卻不知該怎麽處理。在左營的時候,他阻擋清軍登陸,設置壕溝等障礙,清軍稍加攻擊,自己就放棄了,可是這股清軍卻死纏爛打,讓他一時沒了主意。

    但他很確信,第三道竹牆是一定不能放棄的,對方放火根本擋不住。但手下人不能退,必須死扛,一旦對方過了竹牆,正麵交鋒,火藥浸水的情況下,對趙文很不利。

    清兵燒了最後一道竹牆,趙文就帶人在焦黑的,甚至冒著火的竹牆後麵繼續堅持。清軍則在另一端用弓箭攻擊,尤其著重攻擊官道上的竹牆。眼看著就要打開缺口,趙文見一線士兵堅持不住,馬上將二線補充上去,二線士兵上了刺刀,就是去拚命的。

    可這時候中央的竹牆不但被清軍先是火燒,又有步兵拆毀,露出了一個一丈多的缺口,誰也沒想到清軍竟然派了一隊馬兵從這裏衝了進來。趙文的二線士兵挺著刺刀就懟上了這支二十多人的馬兵,一下子傷亡慘重,被馬兵借助衝擊力殺了一個對穿。

    趙文在最後麵看到情況,心下一狠,自己就帶著一百人挺著刺刀殺了上去,目標就是那隊馬兵,目的是為了堵住缺口。(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