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節 消化勝利果實

字數:4135   加入書籤

A+A-


    攻打澎湖太容易了,李長庚艦隊經過上次的打擊,實力大大削弱,而且隨著周琅占據了漳泉、福州等地後,李長庚甚至無法在閩海立足,澎湖孤立於福建和台灣之間,連最基本的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就算不去打他,恐怕澎湖守軍也在琢磨著走呢。

    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李長庚竟然選擇了死守澎湖,真的廢了周琅一番功夫。擁有優勢火力的艦船雖然沒有損失,可人卻死了三百多,這是周琅起兵以來,單次戰役中傷亡最大的一次,打廣州和福州都沒傷亡這麽大。

    打澎湖諸島,動用了三十艘艦船,出動了四千步兵,耗費了二十天時間。但戰果也很輝煌,李長庚艦隊被殲滅,澎湖落入了周琅之手。滿清最能打的水師將領李長庚陣亡於陣前,也算不辱沒一個軍人的身份,隻可惜他是以一個漢人的身份,為一個異族的政權犧牲,不免有些惋惜。

    占領澎湖之後,從此經過台灣海峽前往北方的任何船隻,不管是海盜也好,商船也罷,都處在了周琅勢力覆蓋之下,周琅可以考慮向往來商船征收過路費了。

    隻是耽誤的二十多天時間,讓周琅頗為惋惜。隨著跟陳周全約定北伐事宜,周琅的戰略做出了調整,他滿足按照部下們的野心,攻略整個福建。有陳周全在浙江分擔壓力,周琅隻需要麵對江西和廣東的清軍,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根據周琅的估計,清廷肯定會將重點放在打擊陳周全上來,對付他的更多可能隻是地方部隊,在這種情況下,他要是還不敢行動,那就不是謹慎,而是懦弱了。

    所以他馬上決定,放手一搏,拿下整個福建。

    因為需要在清軍反攻之前,建立起穩定的防禦體係,所以周琅的時間很緊迫,他必須跟清軍拚速度,所以澎湖的軍事行動就影響了周琅的行動。

    派去澎湖的三十艘戰船倒不是問題,因為周琅的艦隊現在已經擴張到了五十艘,派去三十艘戰船,他還有二十艘控製福建海域,全麵控製或許不可能,但絕沒有人能在海上威脅到周琅戰艦的福建沿海州縣。

    主要是派去攻打澎湖的幾千步兵,削弱了周琅用來攻略福建的兵力。

    從台灣已經調來了一萬步兵,另外兩萬海盜軍也完成訓練,暫時作為步兵使用,但卻沒有能力給他們全部裝備步槍,有一半人不得不拿著繳獲的長矛。周琅能動用的兵力,總計四萬人,澎湖就占去了十分之一,而且是最具有戰鬥力的經驗豐富的老兵,當然會影響戰局。

    因為用兵之處實在太多,要占領整個福建,那就需要確保擋住清軍的反攻,拚總兵力,顯然是拚不過對方的,都撒開了跟清軍一尺一寸的爭奪,就算周琅的軍隊戰鬥力更強,遲早也會被耗死,所以必須考慮高效利用兵力,最有效的還是王輔茞提出的老辦法,推進到武夷山一帶,利用險要的關隘阻擋對方,這樣雖說做不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誇張程度,可用小股兵力牽製大量清軍卻是能做到的。

    武夷山自古有八大雄關的說法,守住這些關口,不敢說不會放一個清軍入關,但至少能阻擋清軍大部隊正麵進入福建。一個關口布置一千人,配屬相應的大炮,相信比古人守關更加容易。

    但武夷山身處福建內陸,要全麵占領武夷山脈,就需要控製沿途要道,而現在福建大多數地區,依然是清軍占據,盡管他們不堪一擊,可要控製跟占領是不一樣的,控製就需要分兵把守,防止清軍反攻,防止他們破壞交通線,防止他們威脅後勤線路。此時福建的多山地形,反而給周琅造成了麻煩,因為山林太方便敵軍藏匿了,讓你不得不一路占領,還要一路分兵。

    這樣周琅的兵力就有些捉襟見肘。

    一旦控製了武夷山,在陳周全吸引清軍主力的情況下,周琅有極大的把握守住福建,然後他才會開始清剿潰兵,爭取地方豪強的支持,至少讓他們保持中立,然後徹底控製整個福建。

    根據鳳山縣的經驗,有個兩三年時間,就足以控製局麵,雖然還無法做到讓地主實力支持,但卻已經可以通過商業手段,從鄉村汲取資源了。同時消化了福建的人力物力,將這些資源以現代商業管理模式高效利用起來,才真正有資本跟滿清正麵抗衡。

    雖然控製整個福建,消化福建的人力物力資源,還是沒影的事情,不過目前的勝利果實還是很值得消化的。

    漳州、泉州和福州,作為福建最富庶、最繁華的三座府城,擁有相當的技術資源,雖然手工業比不上廣州,可加起來也相差無幾,尤其是可以轉為軍事所用的資源,甚至不輸給廣州。

    由於海禁的影響,明朝之後中國造船業大退步,可畢竟是一個超大大國,總的生產能力依然很可觀,全國船匠加起來,恐怕不會輸給英國、荷蘭這樣的海洋國家,而其中造船能力最強的,就是福建跟廣東。

    與廣東相比,廣東由於有幸保留了一口通商的權力,始終沒有停止跟西方技術的交流,雖然受到官府對船隻大小的限製,廣東船型沒有像西方那樣不斷向更大更重發展,卻也吸收了西方技術,發展出來了老閘船這種中西結合的船型;而沒有通商便利的福建,造船業一直保持了中國特色,主要生產的還是福建傳統的福船,並以此為基礎,安裝火炮,誕生出了霆船。

    周琅要消化的,當然不是福建的霆船技術,如果他需要霆船,直接照搬就行了,談不上消化。周琅要消化的是數以萬計的造船工匠,他們雖然缺乏建造西方戰列艦的技術儲備,但造船的一係列技術是掌握的,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雇傭西方技術人員幫助他們,不難讓他們掌握製造技術。

    周琅在打鼓港的造船廠,在荷蘭人的幫助下,已經建造出了兩艘三級戰列艦,目前已經下水,正在進行最後的舾裝,安裝武器等工作,今年年底就能編入艦隊。

    除了造船業,周琅還緊缺軍工生產人才,福州是八旗駐防地,清廷習慣在駐防八旗大營中或者附近,建立各種軍事作坊,注入弓箭作、鐵作、火藥局、織染局等為軍隊生產武器和軍服的機構,由於滿清禁止旗人從事當兵之外的其他行業,因此這些作坊中,主要是雇傭的漢人工匠,很多早期都是以包衣身份來到作坊中工作,手藝其實也是世代相傳的。

    此時中西武器在質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但生產方式上差別並不大,依然主要以手工為主,所以這些工匠不但能為周琅所用,甚至直接讓他們按照西方技術打造武器都不難,比如製造鳥槍的,跟製作褐貝斯步槍的基本工序大同小異,製作火藥的,更是隻需要稍微調整一下配方即可。

    除了這些軍事作坊工匠,數量更加龐大的民間工匠依然擁有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尤其是鐵匠,至少在明朝時期,福建的冶鐵產業,不管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全國第一,人稱閩鐵甲天下。

    到了清朝,廣東手工業異軍突起,佛山的冶鐵業超過了福建,可福建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民間鐵匠。招募這些熟練的鑄造工匠,受限於技術工人不足的軍工生產現狀會得到極大的改觀。

    由於跟東印度公司達成了同盟協議,盡管目前雙方的正式文本都還沒有批準,但周琅已經通過亨利皮特,從印度雇傭了一批東印度公司的技術人員。

    雖說青銅大炮的在質量上比英製鐵炮要好一些,可中國跟英國一樣,也是一個銅礦稀缺的國家,周琅目前用來鑄造大炮的銅,主要來自日本,是朱濆的船隊通過貿易換來的,可日本人對出口銅也十分謹慎,日本的產量也有限,遠沒有鐵的來源廣泛。

    所以周琅一直都沒放棄鑄造鐵炮的想法。

    現在占領了福州等手工業發達的大城市後,周琅可以得到的技術力量大大增強,這些英國技術人員也就派上了用場,把他們留在台灣,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支持,周琅幹脆直接將他們調來了福州,讓他們利用福州現有的技術和資源條件,盡快量產步兵炮。

    製造步槍、火藥的作坊也迅速恢複起來,並加緊時間進行擴建,爭取一年之內,能夠為福建的軍事行動提供充足的武器彈藥。

    周琅對此極為關注,多次親自到作坊查看進度,了解各種技術細節。

    不像荷蘭人,英國人跟中國工匠之間的溝通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而且在技術上的溝通往往比普通交流更困難,因為涉及到許多專業詞匯問題,溝通不暢,雖然不至於無法進行技術交流,但卻會大大影響交流的效率。(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