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節 登基
字數:5072 加入書籤
陳周全死活不願意留在南京看周琅的登基大典,宿醉了幾日就讓妹妹帶話給周琅,他自己出發了。
他要去浙江收攏他那些殘部,還要去台灣重新招募舊部,他希望周琅能信守承諾,給他槍炮糧草。
周琅得知陳周全走了,馬上派人去追,不是擔心他鬧事,而是怕有人弄死他。
不提王輔茞這些一直盯著陳周全的文臣,有大把人現在想要巴結周琅,這些人中的某些“聰明人”想當然認為周琅不殺陳周全是不想背負一個惡名,他們想替周琅把這髒活幹了,借此討好周琅。
而且陳周全兩眼一抹黑,就這麽回去召集兵馬,恐怕等不到走出國門,就會給當地的輔兵當成土匪給剿了。
年輕的文員林第,搭乘一艘水師快船,火速追趕,終於在鎮江趕上了陳周全搭乘的一艘福建商船。陳周全卻不領情,他以為這是周琅不放心他,派來盯著他的人,不過他也不太在乎,換作他也很難放心,就讓對方跟著吧,他堂堂正正,答應了去海外,就絕不會反悔。而且他也鄭重表態了,等將來有了本錢,還會回來爭這錦繡河山。
周琅表示隨時恭候。周琅的大氣,讓陳周全氣不打一處來,他覺得這完全就是周琅看不起他,他寧願周琅殺了他,也不想被人看輕。他一定要去海外打出一個天下來,回頭讓周琅的狗眼好好看看。
這段時間,周琅在南京理順了商業體係,有了廣州的經驗和廣州的人才打底,在南京如法炮製並不困難。
推行的依然是簡單稅製,也沒有強行推行超過民間接受程度和管理管理能力的,將管轄直接推及到個人的程度,對南京工商業的管理,依然是店鋪、工場為主,征稅的目標,也是這些商業機構,而不是個人。
但製定出來的稅收製度,目前還收不來稅,剛剛經曆戰火,估計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因此效仿廣州,免稅一年。不但是南京,蘇州、杭州這樣的手工業城市,都已經推行了新政。民政上,還是傳統套路,周琅覺得宗法製度下的皇權不下鄉,既然能在中國古代多次維持百年以上的穩定,這就說明這套政策是適合中國文化的,適合中國曆史傳統的,反正他也不打算從農村榨取什麽資源,能維持穩定,還有什麽辦法比尊重傳統成本更低呢。
除了做這些工作,就是繼續統一軍事,主要是在浙江,之前阮元在這裏發動團練,發動的太徹底了,而且浙江的地主們確實嚇壞了,一個個的不惜重金招募士兵,自家的長短工都無法滿足他們的安全感,還大量招募閑散青壯,結果是戰後,位於前線的浙江反而最先穩定下來,可也是浙江,保留的地主武裝太過龐大。
浙江畢竟是一個兩千萬人口的大省,又位於經濟最為活躍的江南地區,土地兼並比較嚴重,地主勢力就更強大,而且江南還是這個時代中國的文化中心,這裏的讀書人的數量比其他地方要多,讀書人的比例比其他地方也要高,說白了就是經濟基礎更好,所以教育發展的比較好。
讀書人多就意味著浙江團練的組織和訓練,會相對好要一些,畢竟那些讀書人可以從兵書上學到經驗,別的不說,戚繼光組織戚家軍的方法,那就是很好,擁有紀律,擁有鬥誌,人數頗多,這樣的一群團練放在身後,周琅不可能放心。
所以已經開始對浙江的地主團練進行整編,這個需要以柔為主,而且是跟地主合作,而不是奪他們的兵權。因此一方麵命令輔兵加緊剿滅浙江各地的土匪,盡量跟當地團練合作,消解對方的恐懼感。土匪沒有了,團練也就沒有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了,這時候周琅再告訴地主們,可以讓他們的子弟當軍官,把團練整合在一起。由周琅養著,作為周琅的輔兵。
這就是為什麽過去漳州軍的軍長會是隻有十八歲的黃求還的原因了,因為他們家對兄弟倆的事業極為支持,不但把自家的長短工武裝了起來,還把家裏幾乎所有的活動資金都拿出來招募了上千士兵,交給黃求還帶領,黃家出的人最多,黃家在當地的名望也較高,結果黃家十八歲的兒子就成了一軍之長。
現在如法炮製,不怕得不到浙江地主的支持,畢竟經曆過戰火的他們,更懂得太平的可貴,絕不想被鎮壓。
最後的工作,才是登基準備。
不是登基稱帝不重要,在周琅看來,這就是某種計劃方案一樣,登基稱帝,就是告訴你的部下,你們前進的方向,你們發展的目的,不會有一家公司會告訴員工公司的目的隻是為了簡單的賺錢,而是會告訴員工們,公司的遠景規劃是發展到多少市場占有率,然後去哪裏上市,要幾年發展稱世界五百強雲雲。
現在登基,就是告訴部下們,我們的目的是要一統天下,下一步就是要北伐滿清。
讓周琅登基,這種事手下們提過不止一回了,以前王輔茞強烈反對,他信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三步方針,可現在兵精糧足,而且已經無法通過緩稱王裝孫子了,朱元璋裝過一次後,這招就不好使了,越是低調就越是讓人重視。反正無論如何滿清都會把占領了江南的周琅當成主要對手,那麽名不正則言不順,亮明旗幟,反而更能鼓舞人心和士氣。
曆史上,朱元璋在郭子興死後,一直就是小明王韓林兒任命的左副元帥,名義上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都比他地位高,可軍隊一直在朱元璋手裏掌控著。
打下南京後,也隻是在南京建大元帥府,而沒有稱王稱霸。解救出韓林兒,控製了起義軍名義上的共主小明王之後,也不過在部下的推舉下稱吳王。統一江南,北伐中原後,才弄死了韓林兒,登基稱帝,建立大明。
周琅現在雖然還沒有北伐,可已經擁有了北伐的力量,隻是在修整而已。
王輔茞覺得,建立大義名分的時候到了,過去他反對稱帝最激烈,如今他主持登基也最積極。
在王輔茞這裏,登基稱帝是頭等大事,可在周琅這裏隻是排在最後的事情,不是周琅不重視,而是因為他不熟悉,這不是他的工作。
他隻能扮演一個演員,王輔茞才是導演,請了大量精通禮儀的老學究,把程序弄得十分複雜。
最先要做的準備,就是祭祀天地,好在朱元璋定鼎南京的時候,還比較節儉,南京的天壇跟北京的不一樣,天地山川日月都是一塊堆祭祀的,稱之為合祭,省的周琅天壇地壇多次祭祀。
祭祀的地方也是朱元璋當年建造的南京天壇,規模上比不上北京天壇,但該有的都有,有丘有壇,有山有水。而且沒怎麽辦被破壞,畢竟滿清沒有破壞的道理,太不吉利。真正受到破壞,其實太平天國時期,當時洪秀全和他的那些王爺們,為了給自己造王府,連朱元璋在南京建的皇宮都拆了,後來曾國藩又把洪秀全的天王宮給拆了,在原地養馬。到了現代,現代化建設又一波拆除,最後連遺跡都很難找到,隻剩下一堆地名在訴說著曆史。
周琅穿著江寧織造打造的華服,冠冕,大熱天的亦步亦趨,竟然折騰了整整一天,他很辛苦,但看到一群請來的各地老儒士們那興奮的樣子,人家老頭子都不喊累,周琅也就沒有怨言了。
祭完天地,還要去明孝陵祭拜朱元璋,焚天祭表,告訴朱元璋自己之所以興兵,是因為滿清把天下弄得民不聊生,貪官汙吏橫行,天下大亂,滿清氣數已盡,所以周琅不得不上奉天命下順人心,起兵平定中原,救黎民於水火之中。
其實對朱元璋這個皇帝,周琅並不是那麽認同,至於他對官員苛刻,發的工資又低,還不許貪汙,又高壓治貪,搞的某些在外地做官的清官,做到老竟然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甚至有舉家自殺的,對這點周琅倒是沒有什麽詬病,這隻能說朱元璋的經營理念有問題,同時沒有競爭,沒人挖他的人才,所以才如此不重視人才。周琅詬病的,是朱元璋殺功臣,在周琅看來,那就是一群一起創業的好夥伴,到頭來上市了,卻不想分這些人股份。
這就是一個梟雄跟一個商人的區別了,在梟雄眼裏,權力、天下這些都是不能分割的,可在商人眼中,財富是可以分享的。說不上誰對誰錯,世界觀不同而已。
盡管因為文化和世界觀不同,讓周琅不認同朱元璋,可他還是老老實實的去明孝陵祭祀老朱,因為王輔茞說了,總得要拉一個傳承出來,周琅反清是要複國,複的當然是大明的國了,就得任朱元璋為祖,否則沒有名義。或者將來北伐成功後,可以去祭拜滿清的皇陵。當年多爾袞就祭祀過崇禎。
在祭祀滿清和祭祀朱元璋之間,周琅覺得朱元璋還更值得認同,至少老朱家的後人,雖然多數比較特立獨行,有當著皇帝,偏偏覺得當將軍威風的,自己冊封自己大元帥,有當著皇帝,喜歡木匠活的,有好女人不上朝的,有穿道袍成天煉丹的,但總體來說,隨著崇禎那一死,在氣節上,沒有虧。算在繼宋代的文天祥等王國之臣後,沒給民族丟臉。
祭祀朱元璋,燒個紙的事兒,硬是能弄一整天。
做完這些事,才不過是做完了準備工作,告訴天地日月和老朱,咱要當皇帝了。
然後才是給人看自己真的要當皇帝了。
地點這次選在明故宮,也不能叫故宮,因為以後這裏就是周琅的皇宮,他確定要定都南京了。
這裏將來至少不用千裏迢迢從南方調水。
登基大典,也是極為繁瑣,似乎不如此,不足以顯示皇權的威嚴。
鼓樂齊鳴,十萬大軍做儀仗,文武百官陪同左右,周琅從公門走入,一直走到大殿,坐上了龍椅。
此時群臣跪拜稱賀,三跪九叩,一樣都不少。
但磕完頭還不算完,下麵才是大家最期待的節目:
大封功臣!
周琅恢複了古代的宰相製度,封王輔茞為當朝宰相。
其他文武也一一冊封,至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