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節 談判
字數:4663 加入書籤
歸仁曾經是古代占婆國的首都,占婆國被越南吞並後,這裏就成了越南南方重鎮,南下湄公河的前哨。
此時占領歸仁的是西山朝大將陳光耀和武文勇,倆人率領著西山朝最精銳的五萬大軍,由於他們抽空了西山朝精銳,才導致阮福映偷襲富春得手,倆人很是憤怒,占領歸仁之後,大肆攻打附近阮朝城池,可惜都未成功,守著一座孤城,孤立無援。
這時候黎維康來了,告訴他們自己是黎朝正統,要他們效忠。這兩人是西山朝的死忠,告訴黎維康,除了阮光纘,他們誰都不認。
至於阮光纘嗎,他此時已經投降了。阮光纘孤身逃到升龍,打算糾集這裏的兵力在南下與阮福映決一死戰,可這時候中國軍隊出現在了後方,越南北部城池一座接一座的投降,雲南綠營一路開到升龍,阮光纘感覺大勢已去,接受了對方提出的保留他官職的建議。
黎維康之所以來歸仁,就是因為他已經跟阮光纘見過麵了,從阮光纘這裏得知,西山朝在歸仁還有一隻大軍,所以就搭乘戰艦,攜帶糧草來了歸仁。
陳光耀和武文勇倆人確認了阮光纘的親筆手書,令他們接受黎維康指揮,表示他們並不是投降,而是投歸正朔,黎朝才是正統。
倆人看到有阮光纘的親筆書信,黎維康又是黎朝正統,也就不堅持了,歎息一聲,馬上跪下表示服從。
得到充足糧草後,西山朝的軍隊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更何況為了配合黎維康,周琅硬是將自己正在休整的帥營,讓黎維康帶著從南京一路來到了歸仁,有這隻軍隊在,阮朝的軍隊就不夠看了。
之後黎維康在歸仁一帶大肆招降納叛,打出黎朝正統的旗號,可惜黎朝早就失去權威,沒有任何號召力,周邊城池對他的招降沒有回應。
這才是最好的傀儡,有大義在手,卻沒有威望,也就沒有威脅。
留下馬大雷在歸仁防守,黎維康立刻北上,此時阮福映還在富春安民,阮朝的水軍則北上討伐阮光纘,與阮光纘招募的廣東海盜王鄭七激戰在日麗海口。黎維康直入順安河口,他要“招降”阮福映。
招降是不可能的,但是談判是可以的。
阮福映拒絕跟黎維康見麵,一口咬定黎朝末帝已經死了,黎朝已經滅亡了。
黎維康的代表是周琅身邊的心腹林第,這麽多年一直跟著周琅,多次參與跟洋人談判,周琅口傳心授,談判那一套他是學會了。
他告訴阮福映,黎朝沒忘沒滅亡,不是他一個臣子說了算的。不過他沒有追究這些程序問題,他提出讓阮福映跟阮光纘罷兵,大周要調停他們,就好像當年清朝調停鄭氏跟他們阮氏一樣。
阮福映拖了幾天,知道北方傳來他的水師跟阮光纘水師的戰況後,他才答應息兵,接受調停。
華南海盜王鄭七,率屬下分乘200艘戰船奉阮光纘命令,防守日麗海口(洞海),岸上的日麗壘卻是在阮福映大軍手裏掌控,這裏是阮福映勢力的前沿。
這一戰曆史上是鄭七大敗身死,舊部被弟弟鄭一統領,而這個鄭一的女人叫做鄭一嫂,正是加勒比海盜中那個女海盜的原型。正是鄭一將殘存的華南海盜帶到了曆史的巔峰,他跟廣東其他海盜組成了聯盟,製定了盟約,後世鼎鼎大名的張保仔,隻是鄭一的馬仔而已。
這個鄭七可以說是目前廣東最大的海盜勢力,不過之前並不在廣東活動,一直投靠西山王朝,否則早就被周琅剿滅了。
這次鄭七本來也遇到了下風,阮福映手下的水師大將阮文張突襲日麗海口,把鄭七趕入了絕境,誰知道這時候一隻強大的中國艦隊突然出現,火力強勁,五十艘船擁有的火炮,比阮文張1200艘戰船(包括4艘歐式軍艦、40艘大型戰船和300多艘大劃艇)的火力加起來還大,瞬間打亂了阮文張的艦隊,鄭七抓住戰績,突入敵軍陣中,大敗阮文張。
現在是阮福映丟失了水師,後方被歸仁斷掉,在這種情況下,他同意停火是最明智的選擇。
如此局麵,阮福映也隻能歎息一聲,隻能說越南沒有一統的命數。其實他可以接受這種局麵的。
自從1620年,鎮守越南南方的權臣阮福源正式的拒絕了將賦稅交與升龍(河內)的朝廷。越南就開始了南北分治的局麵,到現在已經有快兩百年了。阮福映的祖先,一直割據南方,一直被北方壓製,不管是綜合實力還是大義名分,阮氏都處於下風,要統一,也是北方來統一,如果能允許他繼續割據,他也認了。
但是疆界一定要變一變,這也是他跟林第談判的核心問題。
過去,北方鄭氏跟南方阮氏的分界在廣平府的崢江上,而現在阮福映基本上已經掌控了阮氏傳統地盤,部分地區還突破到了鄭氏的舊勢力範圍。
要讓他放棄戰爭,那麽他想要更多。他提出雙方以北河(紅河)為界,效仿當年的明王朝厚待越南黎朝前的莫朝(明朝逼迫黎朝將靠近中國的高平交給莫朝作為祭祀宗廟的祖地),將北河以北作為黎朝宗廟之地。後來到了清初,這個統治高平的莫朝站錯了隊,吳三桂反清,他支持吳三桂(因為感念明朝),用吳三桂的年號,給吳三桂提供糧草。終於被黎朝抓住把柄給滅了,之後康熙也沒發說什麽。
阮福映想要更多,周琅還想要更多呢,林第知道周琅的底線,也知道周琅很不願意最後發生戰爭,大周尚未一統,就跟安南人開戰,多線作戰壓力太大,所以可以做出讓步,允許阮氏擴大一下舊版圖,可不能太過。
林第則希望繼續維持過去的鄭阮分治時期的版圖,北方由黎朝正統統治,南方由阮氏統治,阮氏向黎朝稱臣,名為阮主。恢複西山朝之前,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現狀。
阮福映堅決不承認黎朝,他說黎朝已經滅亡了。可林第認為,黎朝就算死了一個國王,宗室並沒有滅亡,黎維康就是宗室,還是前任國王的義子。前國王無子,黎維康就是正統。
阮福映則提出他曾去北京打探,認為前國王已經放棄了王位,剃發易服,加入了滿清,投效胡虜怎配稱王。
倆人沒有談成,林第威脅說大周雄兵百萬,決不允許安南不臣之人謀朝篡位,一定會恢複黎朝。
阮福映則表示他起兵抗的是西山賊寇,不是黎朝,黎朝是自己滅亡的,他也沒想過要謀朝篡位。
林第走後,阮福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沒有中原王朝的承認,他的合法性就無從保障,對方現在扶持黎朝,他如果表示承認,大周就會借機削弱他,阮氏跟鄭氏能夠抗爭一百多年,那是因為滿清沒有幹涉的緣故,如果滿清介入,不管是阮氏還是鄭氏,都無力抗爭。
現在他分不清大周支持黎朝的目的,可他知道,他的實力,不可能跟中原王朝抗爭。
他希望鄭懷德能從南京送回來好消息,改變那個大周皇帝的態度,不要介入安南爭端。
此時鄭懷德已經清楚,大周扶持了黎朝後裔,他跟阮福映一樣,堅決不承認黎維康。
他要為阮朝力爭一個合法地位,如果從中原王朝這裏實在得不到,那也隻能自立了。
可不打中原王朝的旗號,畢竟名不正言不順,他跟阮福映的態度一樣,最多隻能接受把跟中國邊境地區的一兩個府交給黎朝後裔控製,但絕不承認黎朝是正統,他希望阮氏取代黎朝,就好像明朝時候黎朝跟莫朝的關係。
鄭懷德比阮福映還小氣,阮福映至少還願意拿出紅河以北的土地,鄭懷德隻願意給高平府等幾個小地方,越南的高平府,後世他們改叫省,其實連中國的一個縣的大小都沒有。
周琅一怒,下了最後通牒,告訴鄭懷德,自己態度是恢複舊黎朝,阮福映答應便罷,不答應就是叛亂,大周將助黎朝平亂。
然後他安撫了一下,考慮到阮福映平西山賊有功,可以讓黎朝多冊封幾塊封地給他,周琅告訴鄭懷德,他可以讓黎朝將阮氏舊地以北的河靜府、義安府和清化府。
鄭懷德一聽,多了三府之地,尤其是清化府,可是一個大府,人口眾多,土地肥沃,可他不敢答應,他表示要回去請示阮主。
鄭懷德帶回來的消息,讓阮福映頗為機動,其實如果把河靜府和義安府給他,他也就知足了,沒想到還多了一個清化府。
可一聽說是通過讓黎朝冊封的名義,阮福映就覺得很不踏實,如果自己承認了黎朝,總覺得潛藏著什麽危險。黎朝是大周控製的無疑,他又承認黎朝的話,大周將來會不會借黎朝之名向他興師問罪。
討伐的名義總是非常容易找的。
阮福映考慮了許久,他決定隻要大周肯冊封他做安南國王,他就願意接受這個條款,至於黎朝,大周愛怎麽安頓怎麽安頓好了。(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