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一節 開啟大工業時代

字數:5171   加入書籤

A+A-


    周琅剛剛占領福建後,就通過美國人建立了一家紡織業工廠,當時是嘉慶元年(1796年),今年已經是大周七年(1806年),整整過去了十年。

    最開始的三年,是美國團隊幫助建設工廠,然後不斷擴大規模,用本地工匠技術打造各種機器的摸索階段,三年後所有生產機器的原料和技術本地工匠都已經掌握,至少周琅兵工廠裏那些優秀工匠,在美國和英國機械顧問的幫助下,已經能夠製造。

    一整套技術都已經成熟之後,周琅才是大力推廣,這個任務交給了當地官府。

    中國文官別的能力沒有,這種推廣生產的能力很強,尤其是在周琅關心,他們當作政績來做的時候,簡直爆發了小宇宙。

    一度甚至演變成了擾民,因為官員們利用權力的手段實在是太過野蠻。周琅讓他們推廣大工廠製度,他們不是耐心的請當地手工業者和作坊主來觀摩學習,而是直接下命令,猶如廣州官府為了做貿易,就會找殷實人家充作十三行行商,想退出都不行,比如潘家,官府公開表態,不能“讓他置身事外”。

    福建官府也采用了同樣的措施,那些過去從事手工紡織的作坊當然不會放過,強令他們開辦機器紡織工廠,為了擴大規模,還去找一堆不相幹的殷實人家,就要人家去開辦機器紡織廠,不管這些人根本就沒有什麽經驗。

    這種方法的效率肯定不會高,甚至產生嚴重的後果,大量殷實人家甚至可能會被牽累的破產。

    等周琅察覺到的時候,福建已經鼓搗出一百多家工廠了,這就是政治權力集權帶來的速度,未必有效率,但反饋速度絕對快。

    得知其中大多數作坊的生產都不理想的時候,周琅察覺到了問題的根源在於自己,這件事根本就不該讓那些文官去做,他先是發訓令,批評文官的暴力行徑。接著派出官辦作坊的熟練工人,進駐這些工廠,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盡量讓他們能夠順利生產。

    官府強權介入的惡果是,在之後的三年中,福建百姓聞紡織工廠而色變,幾乎沒有一家工廠主動開辦。用了三年時間,周琅才耐心的幫助這些新開的紡織工廠理順了生產。期間為了不讓那些富戶破產,周琅還提供了大量無息貸款,這些趕鴨子上架的工廠主,用這三年時間,也基本學會了如何管理工廠,如何出售產品等。

    接著低潮了一年,到了第七年,突然就有民間開始自發開辦紡織工廠。還主要是這些老工廠主們的親戚朋友,因為看到親戚做紡織工廠發財了,就求著親戚一起做;也有工廠主們發財後,主動招呼親戚一起做的。

    第七年一年,新增紡織工廠就有十幾家,第八年增加到五十多家,第九年達到八十家,今年才剛過了半年,申請開辦紡織工廠的就已經突破了一百家。

    周琅本以為,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地方,突破工業化屏障,引發工業革命會比那些人口少,更需要機器生產的國家難度更大。

    可沒想到工業革命就這麽在紡織業中爆發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中國在之前一直都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提供商,中國紡織品一直有一個穩定的銷售渠道。加上中國周邊許多國家,其實不具備發展紡織業的條件,比如人多地少的日本,不可能把土地大量用來種植棉花,進口棉布是最好的選擇,一直就是中國手工棉布的市場,現在更便宜的機織棉布他們不可能不買。俄國地利位置太高,幾乎不具備生產棉花的條件,俄國人一直大量進口中國的南京小土布,乃至南京小土布在恰克圖可以作為貨幣來用。

    另外就是周琅鼓勵貿易的態度,讓中國從一個限製貿易的國家,突然變成了一個鼓勵貿易的國家,政策的巨大轉向,讓中國商人開始大量把本地棉布出口出去。

    連英國人還千方百計想要從中國采購不褪色的南京布的時代,英國產品還完全無法充斥世界市場,對中國布產生排擠。

    在市場成倍擴大,導致商品短缺,大量棉紡織品出口,紡織品價格連年上漲的情況下,這個行業十分有利可圖。可是手工生產的產量短期是很難擴大的,於是生產速度更快的機器工廠就變得炙手可熱。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商人們是拚命催促工場主生產的,他們說“無論你能生產多少平紋布,好的次的我們都要。”“你必須想辦法發明,在工業中你們大有可為……”

    中國紡織業恰好遇到了一個市場突然爆發,而生產無法跟上的市場黑洞,工業革命的市場因素具備了。

    為什麽會在福建率先發生,則是福建的地理環境決定的了。

    福建雖然也是人多地少,不可能生產棉花,可是周琅鼓勵棉花進口,棉花進口稅率幾乎是所有進口商品中最低的,規範海關製度,讓進口變得順當,福建是一個靠海的省份,利用外來原料的所有障礙都不存在,讓他們可以大量進口原材料。

    而福建本身多山的地形,不但沒有成為阻礙,反而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福建不但多山,而且靠海,而且偏熱帶,這種條件注定福建的降水量大,河流眾多,而且許多都是落差大的小溪流。

    恰好這個時代的紡織工廠主要還是利用水力,這讓福建擁有比其他地方更便利的條件,閩江、晉江和九龍江流域,有大量這種短小的支流,不但能方便建設工廠,而且通過水路還能便利運輸。

    本身具有豐富的水力,全世界最主流的水力機器在這裏極為適用,於是工業革命的技術條件具備了。

    工業生產最關鍵的一環,人力,福建也不缺,而且福建恰好就是中國人口過剩最嚴重的地方,土地根本就養不活所有福建人,更無法為所有福建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所以福建人力資源過剩,人工工資極低。

    於是工業生產的勞動力因素也具備。

    至於另一個重要因素,資本因素,則因為周琅對第一批工廠主提供的無息貸款而解決。

    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和技術全部具備的情況下,工業革命的發生就順理成章了。

    但福建的經驗很難全麵推廣,因為符合所有條件的福建率先突破大工業屏障,他的特點又較難模仿,廣東的潮汕地形相似,很快就紡織業就擴張了過去,可其他地方的紡織業就沒這麽幸運了,尤其是紡織業中心蘇鬆一帶,甚至受到了福建廉價棉布的衝擊,導致江南紡織業作坊的經營開始變得困難。

    水利紡紗機和織布機在福建的晉江、閩江和九龍江流域遍地開花,福建的冶鐵工業開始大量生產紡織機器,紡織業上下遊行業在福建開始聚集,福建在快速取代江南的紡織業中心地位。

    但在江南推廣機器生產,又不可行。有水力的地方,比如浙江義烏等山區,交通卻是一個問題,英國工業大生產最開始也布局在山區,交通一直是一個障礙,後來通過鐵路來解決了這些問題。

    交通便利的地方,比如上海當地,卻缺乏大量水流快的河流,黃浦江的水推動水輪可不合適,因為你不能截留控製流速,這會讓機器轉動的速度無法保證,而機器轉動的速度是否均勻,可是會影響產品質量的。

    英國的工業重新布局,是在蒸汽機推廣之後,江南的未來肯定也在蒸汽化。

    蒸汽機周琅已經引入,並且利用英國機械師的技術,已經掌握了瓦特蒸汽機的生產。英國禁止機器出口,可卻無法禁止人的流動,移民美國的英國技術工人大量帶去英國技術。這些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到中國來的技術顧問們,也不會在乎是否泄漏了英國的核心技術,隻要給他們獎勵,他們什麽都願意幹。

    可問題是,生產蒸汽機跟推廣蒸汽機是兩個概念,歐洲各國也先後仿製了蒸汽機,可除了英國,其他國家真正應用到生產領域的蒸汽動力隻有幾百台。

    占領江南之後,周琅迅速讓美國人幫忙在上海建立了一座蒸汽紡織工廠,可這座官辦工廠本身就經營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動力價格。

    蒸汽機是燒煤的,可把煤從其他地方運來,價格很高。根本就無法對福建的水力工廠構成威脅,官辦工廠可以不考慮成本,可是民間工廠卻肯定是把成本問題看作第一問題的,因為他們的目標是盈利。

    要讓煤炭供應變得廉價,就必須形成產銷兩端的規模化,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成本。這需要整體的配套一起發力,暫時沒什麽好的解決之道。

    最終的辦法還是從本地的優勢產業中找到生機。

    也就是南京布的生產。由於商人們冒用,導致南京布市場混亂,許多西方人慕名而來,得到的卻可能是其他地方生產的印染土布。周琅出重拳打擊仿冒,一方麵給江南那些真正用當地彩色原棉生產南京布的作坊提供官方認證,另一方麵禁止外地土布濫用南京布的品牌。

    同時在每年的棉花旺季,南京布大量上市的時候,在南京舉辦博覽會宣傳正品南京布,邀請各地客商與會采購。

    接著周琅在南京布這個不可替代,生產規模也相當可觀,又不缺乏市場的特色產品中,推廣蒸汽動力。

    讓官辦工廠用蒸汽動力機器,采用當地彩棉,試生產正宗南京布。經過兩年多的摸索,不斷的調整和改進設備,終於在今年成功用蒸汽紡紗機和紡織機生產出了品質不輸給手工產品的南京布。

    接著製定相關標準,公布所有技術細節,方便中國工匠仿製,還讓兵工廠的優秀工人大批量生產南京布紡織機,直接送給當地最大的一些南京布作坊,讓他們試用。

    南京布是高端產品,較能承擔更高的成本,作坊主能否賺到更多的錢,往往取決於產量的多少,而不是成本的高低。結果蒸汽動力率先成功在南京布生產中推廣開來,於是上海煤炭價格變得高昂,外地煤炭湧入上海,大量集中運輸煤炭,攤薄了運輸成本。而隨著煤炭大量湧入上海,其他地方的煤炭價格上漲,帶動煤炭生產擴大,市場推動者煤炭工業發展。

    蒸汽動力化整體配套的重要一環開始鬆動,等到使用煤炭的成本開始跟水力差不多的時候,蒸汽化會迅速普及開來,工業化進入更高層次。(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