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三十九節 適合才是最好的

字數:4886   加入書籤

A+A-


    周琅頗有些後悔,如果早知道掃清滿清殘餘會這麽困難,他就不會留給嘉慶這麽多時間,他就不會畏懼於傷亡,在七八年前就兵滅了嘉慶了。

    周琅反思自己,最大的錯誤是低估了嘉慶的能力,或者說他太蔑視八旗製度了。這種製度無疑是一種落後的製度,極度落後,是一種尚未脫離奴隸製的製度。

    可問題是,勝負拚的根本就不是先進與落後,拚的是效率,拚的是資源,拚的是勇氣。歸結起來,拚的就是組織能力。落後的八旗製度,很簡單,很直接,但至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組織能力並不差。當年他們可以打敗明朝,並不是他們的製度比明朝的製度更先進,而是他們的效率更高。

    同樣的道理,成吉思汗基於遊牧經濟基礎,建立的那一套百戶千戶製度,也算不上先進,卻能夠橫掃世界上大多數比它更先進的文明,就是因為他高效;類似於中國秦漢時期的兵農合一,秦國的耕戰製度,並不比齊國的商業製度更先進,但秦國人贏了。

    當現八旗製度在落後的遊牧地區展現出了驚人穩定的特征後,周琅就知道自己錯了,可為時已晚,後來又忙於爭奪西班牙殖民地,更是錯過了時機,現在消滅嘉慶,可就得拚綜合實力了。

    還好這一點周琅做的也不差,他的效率也不低,他有一套基於現代商業管理的資源汲取製度,八旗因為直接,可以用行政的力量將產量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周琅則通過行債券等金融手段,將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稅收作為抵押,借到相當與幾十年稅收的資源。

    曆史上一次次先進文明敗於落後文明之手,無非是因為他們的效率受到腐蝕,無法從社會中汲取更多的資源,他們的管理受到腐蝕,無法有效的組織軍事力量。

    周琅打造的現代商業體係,彌補了農業文明的資源汲取短板;他按照火器時代的軍事思想,科學的管理製度打造的軍隊,也不存在疲敝問題,至於個人的勇武,在現代紀律性部隊中的作用小之又小。更何況,拚勇氣,現在的大周軍隊也過滿清的殘兵敗將,對清軍屢戰屢勝早就養成他們蔑視清軍的習慣,清軍則屢戰屢敗,心生畏懼。

    即便明白自己肯定能打贏滿清,可周琅還是對前線的戰況感到後悔。

    因為雙方幾乎都是正麵較量,滿清的部隊帶有鄉勇性質,是一種熟人社群,帶領軍隊作戰的佐領就是平時跟他們住在一個村子裏的村長,這給士兵心理上造成一種沒法跑的壓力,跑了後怎麽麵對鄉裏鄉親;嘉慶的軍紀也越來越嚴格,對逃跑開始不留情麵。另外,為數不少的軍官,都悄悄去俄國軍校中學習過了。

    俄國是一個奇怪的國家,論起製度來,恐怕還不如現在的八旗,至少嘉慶在伊犁廢除了包衣製度,所有人都是旗人。嘉慶的八旗製度,更像先秦時期的保甲製度,一種基於熟人社會的,一通到底的線性管理模式。俄國的製度,就真的是落後的農奴製度,農奴對領主有基於法律的人身依附關係,而不像八旗村寨裏的旗丁對村寨的依附主要是經濟上的依附,人身並不為佐領控製。

    當然嘉慶打造的新八旗製度,也隻比俄國的農奴製強一點而已,因為他也嚴格限製人口的流動,用戶口將丁口牢牢拴在土地上,目的是擔心人口流失,這一點上跟俄國繼續保留農奴製是一樣的,因為雙方都有大量的可開土地,流民脫離官府的控製後,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生存的土地,從而變成脫離官府控製的勢力,這是嘉慶和沙皇的政府都不願意看到的。

    說嘉慶的新八旗製度更先進一些,則是因為管理旗民的佐領比管理農奴的封建地主權力要小一些,他們可以管理旗民的糊口田產,征戰,但沒有權力判決旗民的生死,旗民也沒有向佐領服勞役的封建義務,佐領是一個官員,而不是領主。

    佐領跟領主唯一的相似點是,嘉慶也推行了世襲製度,這些佐領可以世襲,他們的地位可以傳給他們的子孫,隻要他們向皇帝保持忠誠,從這一點上來看,所有旗人都是嘉慶的奴才。

    因為佐領為了子孫後代著想,而不敢臨陣脫逃,他們不逃,他們手下的旗民也不敢逃,在戰場上就保持了穩定的紀律性。

    這給大周軍隊製造了很大的麻煩,他們很難做到擊潰對方,如同拿破侖麵對奧地利的軍隊一樣,很難像以前那樣徹底擊潰對方,殲滅對方。

    必須在戰場上消滅對方,或者讓對方有組織的撤退。

    這種戰爭就變成了勢均力敵的拚消耗,拚本錢了。

    贏是肯定的,周琅兵出河西走廊,十萬大軍圍困哈密,用了二十天才攻克,三天打開城門,其餘十幾天生了巷戰。

    周琅沒有選擇走西蒙古商道,因為經過考察,那條路能支撐的兵力不足兩萬,無法支撐周琅大軍的行動,隻能被迫選擇傳統的河西走廊,像曆代中原王朝征服西域一樣,一步一步打過去。

    攻占哈密之後,軍事行動暫停了半個月,不是軍隊打不動,而是後勤補給跟不上。現代戰爭的消耗真的很要命,物資生產不用擔心,運輸十分困難。周琅不但動員了十萬戰兵,還組建了三十萬輔兵配合,輔兵就主要用來沿著河西走廊運輸物資。沿著這些年修複的官道和驛站,一路路過去,運輸一擔糧食,一大半都要消耗在路上,這種運輸方式,跟秦始皇時代沒有本質的區別,依然是依靠牛車。

    二十天後,攻占巴裏坤。一個月後攻占古城吐魯番,一步一步向伊犁推進。

    然後還派出文官撫民,此時八旗在這些地方設置的農莊牧場的管理機構還在,青壯抽走了大半,但老弱還在,他們還能組織起來抵抗,而周琅總不能殺孩子。

    人心惶惶的八旗村寨,接受了安撫,甚至願意提供糧食,他們這些年攢下了不少糧食,吃不完,賣不掉。大周軍隊給錢買走,比內地糧價提高了三成支付,因為他們在這裏多賣一擔糧食,就少從關內運輸一擔過來。成本大大下降。運輸壓力也大大降低。

    現在當地可以籌集到糧草後,就地征糧成了一項重要任務。隻要糧食這種壓重量的消耗品能夠就地解決,後勤運輸就隻需要考慮武器彈藥的問題。奧地利的卡爾大公軍隊改革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糧草就地征購。拿破侖的軍隊也是如此,糧草大多就地籌措。

    滿清兩百萬人中,一大半都是屯墾的農莊,伊犁的耕地並不少,所以他們的糧食生產足夠支撐他們兩百萬人的消耗還有富裕,供應幾十萬大周軍隊也不是問題。單從生產上來講,這種兵農合一的製度,其實也很有可行性,類似於曹操的軍屯。

    一項製度,好壞並不是看他們的組織思想是不是先進,而是看他們是不是合適。

    從伊犁傳回來的消息讓周琅想到了後世新製度經濟學的一個觀點:製度具有互補性。

    即製度的順利運行依存於其所處的曆史法律社會技術政治和經濟環境,因此,一種製度的移植必須有與之互補的環境相配合。

    日本人按照自己的傳統與曆史摸索出來的儒家資本主義表現優異,南美國家盲目移植英美資本主義則帶來了腐敗衰落,俄國人進行休克療法,結果直接休克。

    基於中亞曆史文化和經濟基礎的八旗製度,其實遠遠好過曆史上中原王朝對這裏的統治和管理。

    現這些情況之後,周琅決定,消滅滿清政權之後,暫時原封不動的保留這一套製度。

    隻是俄國人似乎不打算給周琅這個機會,他們介入了。

    俄國人希望斡旋。

    不知道是他們不請自來,還是受到了嘉慶的請求。

    俄國領事表示不希望看到中國跟大清生戰爭,希望雙方能夠保持和平,他們提出,希望大清通過割讓一部分土地,並繳納一些賠款來結束戰爭。

    俄國人還強調,這次戰爭是毫無征兆的,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去攻擊一個和平的國家。

    是的,這次戰爭沒有任何征召,沒有經過宣戰等西方程序。可中國的統一之戰從來就不需要這套程序,大家默認的是國家隻能有一個皇帝,天無二日!所以在一方沒有消滅之前,戰爭從來不會結束。

    隨著軍事行動的進行,滿清漸漸撐不住了,他們的丁口確實有八十萬,他們兵工廠儲備的武器也很充足,他們的軍隊也能在正麵戰場上跟大周軍隊交戰不落下風,但落後必定是落後,即便按照火器部隊的模式組建出來的八旗軍隊,也依然是八旗軍隊,變不成英軍,變不成法軍。

    因為八十萬丁口根本就無法維持長期的消耗,跟他們的祖先一樣,一旦軍事上無法短期內取得勝利,立刻就步入覆亡的危機。

    大周軍隊則一路向西推進,沿著天山北麓,攻占了南土爾扈特的喀喇沙爾烏嚕木齊,向著伊犁不斷挺進。

    俄國人坐不住了,眼見調停失敗後,他們開始調兵,陳兵哈薩克草原,並且部署在跟滿清疆土交界之地,顯然他們打算一旦滿清敗亡,就打算越過邊界接收滿清的土地了。

    就在三十萬大軍開進到伊犁城外,俄軍跨過了邊界,越過了巴爾喀什湖沿著伊犁河向上遊推進。俄國領事還通告中國政府,願意出兵幫助中國滅清。

    中國則表示強烈抗議,要求俄國退出國界,否則意味著戰爭!

    俄國人沒有理會,戰爭就這樣爆了,中國還是卷入了拿破侖戰爭的泥潭中。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