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二節 改革進行時(2)

字數:3342   加入書籤

A+A-


    周琅對工部的改革,已經讓官員們警醒,都擔心他們的地位不保,但也有真正死腦筋,不願意改革的人。

    周琅覺得經過當年清洗頑固派的方式,他的官僚階層應該滑頭居多,但沒想到在集體氛圍的影響下,大多數人竟然都敢來反對皇帝。

    六部官員全體衝闕,這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這種軟性反抗的威力巨大,周琅不可能把自己的整個官僚機構都清洗了,所以他隻能妥協,可是這一妥協,他的權威就被壓製了,開國皇帝的皇權都被壓製,還改革個屁啊。

    所以僵持不下,周琅十天都沒有開宮門,但是讓皇宮每天給這些人送吃的去,別絕食餓死,那可就更麻煩了。

    他們之所以如此強硬的反對,主要是周琅對禮部的兩項改革措施。

    中國傳統的對外機構就是禮部,禮部四大司,分別是典製、祠祭、主客、精膳,這都是根據孔子的理念製定的,典製不用說了,孔老夫子喜歡恢複周禮的各種典章製度,上到國家體係,下到行為舉止都有一套標準;祭祀是一整套宗教性質的規範,從說話到用的事物,都有規範;精膳,主要是管理皇帝的飲食,因為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一個很會享受的小貴族,推崇周朝的飲食禮儀到什麽地步?孔子看到大飯、二飯這些原本在周天子吃飯時候演奏音樂的官員流失到了異國,都會感歎天子失官;其中的主客,正是基於孔子理念的一套對外政策,可不是什麽公平交往,而是尊卑有序那一套,中國一直在維持宗藩製度,其實效仿的就是周天子跟諸侯國的封建模式。

    但這一套顯然不可能跟所有外國溝通,所以清朝還設置了理藩院,早先屬於禮部,後來單獨列出來;另外還有四譯館,負責翻譯工作。每次遇到跟外番溝通的時候,總是禮部會同四譯館、理藩院一起處理。

    這樣的效率自然很低,周琅將這些部門全部劃歸了理藩院,而且不是按照上下有序、尊卑有別那一套理念來建設,提出跟任何外國,無論大小都平等交流,這讓很多老夫子十分不滿,以辭職威脅。

    這才隻是一個開始,當周琅要改革科舉製度的時候,所有人都不滿了。

    不止是這些京官,其實全國各地的文官都在看著,大多數文官,尤其是中下層文官,他們都是科舉製度的受益者,科舉製度的改革不但影響他們,還影響他們的家族。

    一個弄不好,伏闕就不是京官們的示威,而是會展成為全天下的動蕩。

    周琅改科舉的目的是為了改教育,中國讀書人為什麽要寒窗苦讀,目的不是對讀書有興趣,目的是為了當官,當官要通過科舉,科舉考什麽,他們就學什麽。

    但科舉考的是四書五經,他不考自然科學。

    這讓周琅引入自然科學的目的受到了幹擾。他是辦了不少學校,已經在逐步改革教育體係,但單靠官方的力量,還是太慢。深入不了廣大的農村,他希望通過科舉,讓所有讀書人開始自的學習自然科學知識。

    他將自己的想法跟王輔茞溝通過多次,告訴對方自己的目的,可是根本說不通。王輔茞死活都不肯在科舉中加入自然科學的內容。他的理念是,科舉是選賢與能,偏重的是德行,而不是技藝。這是大道,不是小術。

    他不反對皇帝在內務府管理的海關、商稅機構中大量任用學校畢業的那些讀書人,可是他強烈反對皇帝在科舉中加入這些學術內容。

    如果不能讓全民接受自然科學,完全靠皇帝個人推廣,那隻能形成一小部分精英教育,類似俄國這樣的體製,長久的落後於人,這是周琅不願意接受的。

    可他就是說服不了王輔茞,於是他決定動用皇權強力推行,反正科舉最後一道關卡是在皇帝手裏掌握的,他還要殿試。

    結果今年的科舉殿試內容,周琅出的是牛頓力學的題目,引爆了整個官場。

    周琅也很憤怒,老子都沒動你們的權力,你們不願意改,我在自己權力範圍內改改,你們還管起我來了,我是皇帝,哪有臣子管皇帝的道理。所以對方跪著,他也不管,一直僵持了下來。

    這一僵持就是一個月時間,實在是太看不過眼了,周琅派人去傳旨,召王輔茞進宮。

    讓周琅道歉那是不可能的,他沒說什麽話,直接扔給王輔茞一份殿試題目內容,叫做“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這是出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孔子說的,這話中一點死忠思想都沒有,周琅的用意是在諷刺孔子不夠專一。

    可是王輔茞領會錯了,這句話後麵接的一句話叫做“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王輔茞以為這是皇帝在暗示他該滾蛋了,既然你覺得天子無道,就隱退吧。

    他當場辭職。

    “你瘋了嗎!”

    周琅開始痛罵。

    王輔茞跪在地上不動如山。

    周琅繼續罵:“你帶著一幫子混蛋把老子家門堵了一個月。不就是要讓我聽你們的嗎,我用論語考試,你還要辭官。你想一想,威逼天子這個罪名,你擔得起嗎?”

    說完,拂袖而去。

    王輔茞走出皇宮的時候,腳步都是輕的,威逼天子的名聲當然不好聽,可史書不是皇帝寫的,讓他寫的話,這就不是威逼天子,這是死諫,文死諫武死戰,他這是恪盡職守!

    而且壓製王權的感覺,真的是暢快。他算是體驗到宋朝士大夫的快感了。這叫什麽,這叫士人風骨。

    就是不能讓皇帝為所欲為,至於皇帝的謾罵,那不是對他的批判,那是褒獎,如同明朝文官挨的廷杖。

    不過明朝文官敢罵皇帝,換皇帝打他們的屁股,到了滿清可就不敢了,滿清皇帝是動刀子的。

    於是滿清就是一個君明臣賢的王朝,殺讀書人越多的就越賢明,比如康熙。

    王輔茞以為他跟全體文臣用士大夫的風骨小小的戰勝了皇權一把,卻不知道深宮裏的皇帝,已經開始憋大招了。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