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八節 圍繞運河的鬥爭

字數:4233   加入書籤

A+A-


    這條運河的前景,不但中國人看重,埃及人看重,歐洲人同樣充滿了興趣。

    即便沒有運河的時代,埃及都一直充當著商業渠道作用,因為對地中海國家來說,走海路到亞洲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從意大利、威尼斯等地走海路到達印度,比直接走埃及,幾乎要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航路,這也就是為什麽新航路開辟之後,世界貿易路線迅速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荷蘭、英國借助這個東風迅速興起,取代了過去威尼斯等城市在東西貿易之間的作用。

    所以當航路轉移到大西洋之後,威尼斯等意大利城市迅速衰落,可以商業為主的他們,依然不得不依賴商業為生,還在努力維係著這條陸路商業通道,隻是再也恢複不了往日的實力。

    現在中國人突然宣布要修建一條連通紅海和地中海的運河,讓地中海國家怎麽不高興,這意味著商業航線將再次經過他們的國家,他們的繁榮恢複指日可待,他們距離亞洲的貿易路線,將比倫敦、比荷蘭更近。

    消息確認之後,威尼斯、熱那亞甚至法國馬賽,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港口附近的房地產都開始上漲。

    所有的意大利商業城市,法國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甚至連俄國在黑海沿岸的城市,都在討論這條運河的修建,給他們的發展會帶來什麽機遇。

    隻有英國人十分沉默,他們在對埃及的政治攻勢中,輸給了中國一籌,已經開始忽悠奧斯曼帝國。告訴奧斯曼帝國,一旦這條運河開通,開羅將迅速取代伊斯坦布爾成為回教世界的中心。

    可是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在拿破侖戰爭中,被俄國人又一次暴揍,讓他們再次跟中國交惡,除非英國答應提供全麵支持,否則他們絕對不想出麵。奧斯曼帝國第三十任蘇丹,於1808年登基的馬哈茂德二世心中,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外敵,而是一直對奧斯曼帝國朝政進行幹涉的耶尼塞裏軍隊,這正是那隻以歐洲基督徒少年培養的職業軍隊。前蘇丹因為試圖吸收歐洲的先進經驗對國家進行改革,甚至被軍隊勢力刺殺。

    如果說無法說服亞洲國家反對這條運河,英國人連歐洲國家都無法說服,就讓英國開始感到有些恐慌了,他們在歐洲的影響力竟然如此虛弱,幾乎是空有一個大國的名聲,對大陸國家的影響力,近乎於沒有。

    法國人將受益於這條運河他們不反對,西班牙也會收益於這條運河,他們也不反對,那麽將會因為這條運河的開通,導致大航路轉移而受到損害的普魯士、波羅的海和北歐國家,他們竟然也不遠站出來反對。

    其實英國真是難為這些國家了,剛剛從拿破侖的噩夢中醒來,所有國家都在舔舐戰爭帶來的傷痛,他們可不像英國,一直孤立於歐洲之外,隻是付出了大量金錢的損失,一場戰爭除了增加了幾億英鎊債務,反而打出了一個歐洲最強的重工業體係。

    其他國家要麽被拿破侖的軍隊蹂躪,要麽在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下經濟凋敝,近乎破產,這時候讓他們出麵配合英國的國際政策,傻子才願意。跟拿破侖打仗,英國出錢,他們出人,還情有可原,畢竟他們保護的是本國的領土,可現在難道要派兵隨著英國海軍遠征,繼續給英國人在海外送死?

    軍事手段不考慮的話,歐洲其他國家在亞洲的影響力就真的沒有了。他們能幫到英國的地方,也幾乎沒有。

    英國人也就隻能偃旗息鼓,除非向獨自跟中國開戰,然後冒著利益日益增多的印度的風險,跟中國打一場海陸全麵戰爭。陸戰英國人毫不考慮,鐵定是要戰敗的,俄國人就是例子,被中國人用一百萬軍隊在俄國腹地暴揍了一頓,打死英國人也擠不出一百萬軍隊,他們的人力做不到這種程度。海戰他們有信心取得勝利,可中國日益龐大的艦隊,讓英國很有危機感,如果在英國海軍在跟中國海軍的戰鬥中損失太大,如何繼續保證在歐洲的海軍優勢。

    所以當外交和政治手段全都失敗之後,英國開始冷眼旁觀,看看這條運河是否能開通,開通後對英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當然英國人也不是真的什麽都不做,他們留著大量的後手,拿破侖戰爭之後,他們以及各在地中海建立了海權,一個殘破的西班牙,一個分裂的意大利,和一個奄奄一息的法國,都對英國不構成威脅,地中海現在是英國的海。

    他們不但在地中海占據了心髒位置的馬耳他島,還占據著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要道直布羅陀,並且控製著葡萄牙。

    尤其是控製葡萄牙這個一邊正對大西洋,一邊卡著地中海出口的國家,對英國十分重要。英國人其實不是真的對歐洲大陸領土不動心,隻是他們不願意介入歐洲太過頻繁的戰爭。

    像葡萄牙這種容易控製,並且長期跟英國保持緊密的政治和經濟關係的國家,英國就很有興趣控製。所以當擊敗了拿破侖之後,英國軍隊並沒有撤出葡萄牙,一直保留著十萬軍隊駐紮在葡萄牙。

    並且用軍事作為後盾,在葡萄牙扶持了一個督政府,而葡萄牙王室隻能待在巴西無法回來。此舉已經引起了葡萄牙王室和葡萄牙國內忠於王室的政治勢力的雙重不滿,但英國不為所動,因為葡萄牙實在是無力反抗英國。後來因此引起了一場起義,葡萄牙自由派上台,巴西人則開始反對國王,要求獨立。

    運河是拿破侖戰爭結束的第二年,也就是1815年開始修建,他們從中國招募了大量優秀的河工,這些人在治理黃河和運河,興修水利設施等領域都有極其豐富的施工經驗,其中很多都是年輕的世代河工的後代,他們跟法國人學習了近十年,一邊是傳統的經驗豐富,一邊是已經學到的現代科學知識。

    對其中大多數人來說,開挖蘇伊士運河,比維護大運河和治理黃河簡直不要太簡單。

    於是修建速度異乎尋常的快,許多曆史上法國人在修建運河時候碰到的工程技術問題,這些河工早就掌握了相關的解決技巧,比如流沙問題,通過在沙地上先打出兩派木樁,然後就解決了流沙垮塌的問題。

    埃及的阿裏總督是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這種人的威望和能力以及對國家的統治力都是後世君王無法企及的,他征召了三十萬埃及勞工。這些勞工在三千中國河工的指揮下,得到了比曆史上法國人手下工作更好的待遇。

    曆史上,法國開挖這條運河的時候,一方麵是白人把埃及人的生命沒有當回事,另一方麵主要還是沒有組織這種數十萬人同時作業的大工程的知識和經驗,但中國河工們在治理黃河的過程中,動輒就是數縣百姓齊動手,三十萬人並不多。中國管理者對於勞工的保障也相對重視,不是他們更有良知,而是因為修河問題,引爆的農民起義實在是太多了。京杭大運河就是例子,後來的元末農民起義不也是從河道工地率先爆發,苦役們挖出了一座石人,這石人三隻眼……

    保證工程團隊基本的生活物資的經驗中國河工門掌握,保證三十萬人基本需求的資金,中國歐洲公司通過發行債券解決了。

    由於這條運河的前景被全世界看好,隻要能修好,大家覺得就是一隻下金蛋的母雞,所以紛紛願意投資。但買股票是不可能的,債券則有機會。

    歐洲公司分別在中國和歐洲獲得了發行債券的權力,隻有英國拒絕他們在倫敦發行運河債券,不管這個債券的信用多麽堅挺,英國政府就是不批準發行。

    於是歐洲公司不得不在法國巴黎、荷蘭阿姆斯特丹分別發行債券,兩地投資者踴躍購買。甚至大量英國銀行跑到兩地搶購債券,債券價格很快就超過了票麵價值。

    歐洲公司最終成功以五分的低息,募集到了1億英鎊的資金。曆史上法國人修建蘇伊士運河,耗資4億法郎,當時的法郎是拉丁貨幣同盟時期的法郎,含金量是0.2903225克黃金或者4.5克白銀,1英鎊折合25億法郎。

    這個成本比法國人修建運河時貴了五倍,但卻成功節約了大量時間,法國人用了十年,中國歐洲公司隻用了兩年半,法國人死了幾萬人,中國公司將死亡控製在了一萬人以下。

    英國人剛剛跟中國簽訂關於澳大利亞置換印度的協議,就收到蘇伊士運河開通的消息,內心的五味雜陳不足為外人道。

    在中國歐洲公司的特別安排下,早就有船隊按照順序等著過河,第一批船隊有到法國馬賽港的,有到奧地利帝國統治下的威尼斯港口的,有到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甚至有試圖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去黑海的,但就是沒有一艘通往英國的。

    中英雙方圍繞運河的明爭暗鬥才剛剛開始。(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