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六節 進入鐵路時代

字數:5818   加入書籤

A+A-


    特裏維西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其實很短,全長隻有30裏,起於下關江邊,跨惠民河,由金川門進入南京城,經三牌樓、丁家橋、無量庵,總督署、萬壽宮向南,經八府塘、白鷺洲、武定門,抵達外城的雨花台。

    這是一條貫穿了整個南京城內城的鐵路,建成之後,馬上就成了京城一景,引起了無數路人的圍觀,也引起過無數的麻煩,撞死過牛羊也撞死過人。

    這是一條試驗線,也是一條展示線。按照周琅的要求,特裏維西克組建了一個人數頗多的技術團隊,對火車係統進行了長達十年的修改。試驗的不僅僅是鐵路機車本身,而是整個係統,包括鐵軌的製作,使用鑄鐵還是鍛鐵,英國人甚至還在使用木軌。

    特裏維西克其實十幾年前已經搞出了這個係統的雛形,他修建了軌道,讓火車在圓形軌道上轉圈,在倫敦展覽收門票。但他沒有向英國鐵路使用者,也就是那些礦主,推銷他的火車,原因是他跟采礦業的關係不好。

    特裏維西克發明的高壓蒸汽機之後,曾經試圖讓一些礦場使用他的機器,瓦特放出風聲說高壓蒸汽機不安全,他的推銷沒有成功。現在雖然是火車,但依然用的是高壓蒸汽機,所以他還是無法向鐵路推銷。

    這個時代,英國礦山已經普遍使用軌道運輸,從礦井深處爬坡的礦車,到連接運河和港口的軌道,使用者大多數都是礦場,但他們在礦山中用的是卷揚機,用鐵鎖拉動礦車,在礦山之外,則是用馬拉軌道車輛。

    軌道的意義重大,英國人的計算認為,一個人可以在軌道上拉動二十個人在平地上拖動的貨物,一個小孩子也可以拖動載重車輛。所以需要重載運輸的英國礦山普遍修建軌道,在倫敦街頭也出現了馬拉的軌道車輛,稱之為街車。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設計,秦始皇的書同文沒有爭議,可是車同軌卻很有爭議,一開始考古學家認為指的是馬車的車軸距離,是在路麵上壓出同樣的車轍。後來河南南陽山區發現了秦國時代的木製軌道遺跡,甚至還有枕木的遺跡,木軌還存在,認為是經過防腐處理的硬木製成,枕木普遍腐朽,認為沒經過防腐處理。

    於是有人開始推算,秦始皇時代的秦馳道就是一種軌道係統,而不是簡單的官道。但對於這種軌道係統的規模,則無法判斷,在南陽之外再沒有找到這種遺跡。

    英國人修建的軌道,也是類似的木軌,經過防腐處理的硬木製成,以馬拉車輛在上麵行使。這種軌道,是無法承載蒸汽機車的,因為蒸汽機車的重量比馬車要重很多,當然載重量也比馬車重很多。

    經過幾年對比,特裏維西克發現,鍛鐵比鑄鐵的載重量更大,雖然都壓不垮,可鍛鐵軌道更耐用一些。隻有軌距,選擇了兩米,周琅以為越寬的軌道越穩定,基本上是這樣。可寬度有一個極限,軌道越寬,則將來的載重車輛越重,對軌道的壓力也就越大。根據數以百計的重載試驗後,發現兩米是一個極限,再寬會對軌道壽命帶來較大的影響。不過兩米,相比英國的軌道已經算是寬軌了。

    後世俄國的鐵路也才一米八,英國推行到全世界的標準軌道一米四五。現在中國開始采用兩米的軌道,不知道英國人的標準是否還能風行全世界?

    軌道施工隻用了半年時間,就從下關修到了雨花台,然後經過大半年時間進行試運行,出現了很多問題。技術上的問題大多數已經解決,但還有一些運行方麵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發現和糾正。

    最大的問題,還是讓老百姓接受這種新事物,所以周琅才堅持把第一條鐵路放在京城,京城是天下文化匯聚之所,京城人接受的新事物,很快就會風行天下。但讓京城人接受這些新事物,難度也很大。

    一開始冒著黑煙嗚嗚鳴叫的怪物確實嚇壞了很多人,甚至還有人嚇瘋的,引起了這些問題之後,中國老百姓的方式是阻攔鐵路,設置路障,包圍鐵路公司。周琅對此極為關心,命令在鐵路兩側樹立告示牌,告知大家要規避火車,也對嚇瘋病人家屬進行了賠償。但支持火車繼續運行的態度十分堅定,周琅甚至親自做過幾次火車,感受並不好,下了車,一身的煤灰。

    至於撞死小貓小狗甚至撞死人的事件頻繁頻繁出現,跟民間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大,官府官員開始集體上書反對。由於百姓對火車的速度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還沒習慣如何規避,所以周琅開始在鐵路兩側設置路障,在必經之地則建造天橋或者地下通道,盡量避免行人直接通行鐵路,但對於一次一次阻攔火車通行的事情,周琅也越來越不寬容,派出巡城兵馬進行驅離,對主持者進行抓捕。

    之所以大家一次一次阻攔火車,除了被火車損害過之外,絕大多數還是因為觀念。

    中國正在轉型,時代的新人,和曆史的舊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之中,受過自然科學教育的學生們已經開始計算通行火車的動力和載重量,或者分析其中的機械構件和傳動遠離,但也有躲在街角驚恐的看著火車轟鳴而過的老婦人不斷的念著菩薩保佑,許多人說火車能走是皇帝派天使抓來了五鬼放在車裏拖動的。

    這種愚昧也不是中國獨有的,1849年8月俄國第一條鐵路試運營的時候,也有人這樣記錄:“在捷雷列薩夫村有三個老婦人,她們揮舞著雙手,瘋狂地尖叫,還跳起了某種奇特的舞蹈,她們企圖用這種方式來嚇唬和趕走這來自橋對麵的魔鬼。村裏的狗就像馬一樣沿著道路追趕著火車,衝著它狂吠不已;有的狗被卷入車輪下,其餘的則被列車遠遠拋在身後。”

    不懂科學原理的人這麽解釋:“鍋爐裏發出魔鬼的聲音,它找不到出路,於是不得不在裏麵工作。”

    不管怎麽說,這條鐵路有各種危險,各種問題,但他意味著中國走進了鐵路時代。

    經過半年試運行,並且解決了其中的各種技術問題之後,周琅決定開始普及這種技術,盡管他對鐵路技術還不太滿意,因為他隻能拖動20噸貨物,以20公裏的時速安全運行。這跟周琅心目中的快速交通工具相去甚遠,但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也隻能達到這個水平了。

    而第一條正式運行的鐵路,將不會放在城市中,也不再水網密集的南方,而是在北方,在蒙古草原上,沿著張庫大道修建一條通往俄國邊境的鐵路,長度超過1400公裏,這將是對鐵路這種交通工具,進行的一場新考驗,看現有技術是否能適應長途運輸的要求。

    由於吸取了在南京運營中的各種問題,為了保障鐵路遭到的阻礙降到最低,周琅親自入股,對外宣示鐵路乃是皇家資產,借用皇帝在老百姓心中的巨大威嚴感,來瓦解大家對鐵路的抵抗意誌。

    這又跟他以往的作風不一樣,他總是避免皇帝站在百姓的對立麵,為此甚至引入英國的陪審員製度,讓老百姓去審判老百姓,而不是權威法官來裁決。可現在為了推行鐵路,他願意付出犧牲一些威望的代價。

    因為鐵路這樣一種長途運輸工具,不提經濟價值,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帝國來說,維係統治的意義更加重大,上千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將在鐵路的紐帶下,變得更加緊密。

    大周21年,一個晚春的清晨,周琅被人從睡夢中吵醒。

    吵醒他的是一群女人,兩個即將出閣的閨女帶頭,還有幾個同樣年輕,但已經嫁作人婦的女人,這是一群妃子,她們是躲在公主的身後來周琅的臥室的。

    周琅看起來如同一個三十多歲,年富力強的中年人一樣,似乎正值他人生中最好的時候,可實際上他的年紀他自己都說不上來了,恒河逆流似乎擊碎了時間在他身上的效應,他剛剛來到這個時代的時候,看起來不過二十歲,如今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他看起來連四十歲都沒有,在這個營養條件普遍不良的時代,那些常年進行沉重勞作的農民,甚至二十多歲的看著都比周琅要老很多。

    同樣養尊處優的皇後就顯得蒼老許多,看著有快四十歲的樣子,她為周琅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然後覺得自己老了,再不肯跟周琅同房,而是不斷給周琅安排年輕貌美的女人,聽說這就是古代正妻保證自己地位的手段,那就是滿足男主人一切慾望。

    周琅早就過了沉迷聲色犬馬的時候,該見的他上輩子都見了,該享受的這個時代也無法提供給他。唯一的愛好也就是沉迷在曆史大勢中,縱橫捭闔,在這大時代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獲取那種沉重的使命感得到滿足的大快樂。

    這就是境界。

    乾隆下江南到了長江邊,看到長江裏船來船往,頗為熱鬧。

    問鎮江金山寺的高僧“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麽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高僧回答:“隻有兩條船”。

    乾隆問:“怎麽會隻有兩條船呢?”

    高僧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之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乾隆和高僧的境界,看到的是名利二字。

    孔子也看到了河水,他感慨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老夫子看到的是時間。

    周琅並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天才,他也不是一個哲人,他沒有孔子觸摸時間流逝的境界,甚至也沒有高僧洞悉名利真諦的法眼,如果不是身處一個曆史大勢中,深切的感覺到自己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創造曆史,他恐怕也就跟乾隆一個水平,看到的不過是船來船往的熙熙攘攘。

    當然周琅的專業水平要比乾隆高很多,他看到船來船往也許能夠評估出商業規模,甚至從中發現商業機會。這一點他比古人,比孔子,比高僧都要強,他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人。

    周琅重視技術,這是眾所周知的。

    被兩個女兒吵醒,周琅並沒有生氣,這也正是兩個丫頭敢吵醒皇帝的原因,因為周琅養兒子跟養女兒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把女兒寵的厲害,對兒子則嚴厲的厲害,兒子們都怕他,女兒跟他就格外親。

    但也隻有這兩個嫡親的女兒了,身後那群妃子是沒有這個膽子的,一般都是躲在公主身後。

    他們帶來了一份報紙。

    “鐵路修通了?”

    周琅也很驚訝,因為長庫鐵路才修建了三個多月,工期預計的可是一年,那畢竟是一條1400多公裏的鐵路,怎麽可能這麽快?平均一天14公裏!這不是開玩笑嗎,周琅第一反應是不是鐵路偷工減料了。

    美國人修太平鐵路的時候,華工創造的世界鋪軌速度記錄也不過是,12小時鋪軌10英裏200英尺(約合16.41公裏)。

    仔細看完這份報告才知道,主要還是中國人的組織管理能力更強一些,美國人修建太平洋鐵路的時候,最多時候也不過3萬人同時施工,平均隻有15000人在工作,可長庫鐵路工地上,平均都有3萬人,最高時候有8萬人同時施工。

    這是拿出修黃河的精神來修鐵路啊,黃河決口可不等人,因此往往不惜代價的搶速度,三萬人分成十個工段同時施工。其實是很不經濟的,這意味著許多原料無法利用修好的鐵路線,隻能從舊官道上運輸物資。

    但鐵路公司不缺錢,他們缺的是時間,特裏維西克可沒有周琅的耐心,這麽多年他已經多次建議修建長途鐵路,他急於證明自己的技術,而且他還對當年高壓蒸汽機無法在英國推廣耿耿於懷,他推廣鐵路的目的,竟然是為了證明他的蒸汽機性能!(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