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節 大周的外戚勢力
字數:4161 加入書籤
皇太子的知識儲備是很豐富的,不然也不能想出這種用鐵路債券擔保,又行紙幣的套路,這明顯就是金融家約翰勞當年在法國玩的那一套。
路易十四死後,好大喜功的他給法國留下了數以億計的債務,繼任者降低金幣含金量,重鑄貨幣盤剝百姓,卻始終無法減少債務。此時英國蘇格蘭來的銀行家約翰勞對法國人表示,隻要允許他行紙幣,他就能幫法國政府還清債務。病急亂投醫的法國政府答應了,授權他成立銀行。
約翰勞先是成立一家密西西比公司,對外宣稱這家公司在美洲的領地上,擁有數不盡的黃金白銀;接著成立勞氏銀行行紙幣。然後密西西比公司對外行股票,但規定該公司的股票隻能用法國政府的債券來購買,於是法國政府的債務迅被消化。可實際上債務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
法國人為什麽相信一個位於美洲的公司股票呢?因為約翰勞承諾每份5oo利弗爾的股票,每年會派高達2oo利弗爾的紅利,倘若股民想要出手股票,隻要持有期過半年,公司便可按照票麵價值予以贖回,而當時5oo麵值利弗爾的股票,是按照16o利弗爾銷售的。對投資者來說,隻要投資16o利弗爾,購買一份麵值5oo利弗爾的股票,半年後被贖回,就能穩賺34o利弗爾。如果持股一年以上,每年還有2oo利弗爾的紅利。
由於約翰勞的公司和銀行有政府的擔保,結果法國人堅信這不是騙局,在巨大的高利刺激下,法國人的智商急劇下降,相信了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結果全民炒股,紛紛拿出真金白銀來購買政府的債券,讓政府不但還清了舊債,還得應人民要求大量印新債,這種老百姓求著借錢給政府的事情,法國政府還從未遇到過。大手大腳慣了的法國政府,自然應允,玩命行債券,政府有錢了,把約翰勞當成了救世主一樣捧著。
而約翰勞的銀行則大量印刷紙幣,因為購買債券必須用紙幣。這樣一個債券換股票,紙幣換債券,黃金換紙幣的套路,就把法國人的金銀全都套走了。半年時間,約翰勞就印刷了1o億利弗爾的紙幣,卷走了1o億利弗爾的黃金。
但很顯然約翰勞不可能按照兩倍的股息支付給投資者,結果到了回購的時候,大家現約翰勞拿不出錢來回購,結果債券爆跌九成半,紙幣變成了廢紙,法國政府把所有過錯推到約翰勞身上,沒收了他的所有財產,把他從法國驅逐出去,至於法國投資者的損失,法國政府並不打算認賬,路易十四時代的那些爛賬,就在全民狂歡的炒股熱潮中蒸掉了,這就是為什麽法國政府的信用總是稀爛的原因。
約翰勞失敗了,皇太子也失敗了,都是弄出一套普通人看不太明白的把戲,先成立一家公司,以這家公司的未來盈利作擔保,然後行紙幣,隻可惜一旦投資者不看好公司的盈利,紙幣也就隨之失去了信用。
眼見一切都玩不下去了,鐵路公司債券擔保的紙幣已經下降到麵值的十分之一,而且百姓怨聲載道,認為這是大明的寶鈔,是官府搜刮百姓的把戲,這讓皇太子壓力很大,他是來曆練的,弄得民怨沸騰,更沒臉見他爹了。
於是隻能滿足公行的要求,將美洲地區的紙幣行權獨家授予貨殖公行,公行承諾將會回收全部舊鐵路紙幣。同時幫忙行一筆1ooo萬金兩債券,公行會固定收三個點的傭金,至於公行能從中國市場上拿到多低的利率,那就看投資對鐵路公司的前景預期了。不過公行評估認為,至少得以7厘的利率才能拍賣出去。
公行跟大周官府的債券行都是這樣,跟官府收一筆固定的傭金,然後公行先用紙幣墊付,接著公行在債券市場上拍賣、分銷相關麵值的債券。由於大周朝廷信用良好,很少有過3厘以上的利息,這讓皇太子感到憤怒,覺得公行是在羞辱他。
果然公行在廣州拍賣的債券,直到提高到平均8厘的時候,才被各種包括錢莊等金融機構在內的投資者拍賣下來,拍賣的方式是在債券市場上按照荷蘭式拍賣,降價拍賣,以一萬兩為一筆,進行競拍。參與拍賣的,都是達投資人。這些大投資人拿到債券之後,大多數都是分銷出去,這就是二級市場了。
但這些皇太子顧不上了,得到公行的資金之後,鐵路繼續順利修建。以前用鐵路債券做抵押行的紙幣,也被公行按照票麵價格逐步回收,換成公行紙幣。當然鐵路銀行的債券,也都交給了公行,作為公行贖回這些紙幣的報仇。
在皇太子看來,性質其實沒變,不過之前作為鐵路公司大債主的鐵路銀行,變成了貨殖公行而已,結果鐵路公司做債主的時候,股票、債券河紙幣都靠不住,公行做債主的時候,這一切就都不是問題了,讓他氣氛不已。但這就是商業的核心:信用!
公行其實也不樂意做鐵路的大債主,他們承接來的那些債券,在合適的世紀依然會拿回國內拍賣。
一來一去,公行其實自己沒有付出任何成本,甚至還賺取了豐厚的傭金,結果就收取了美洲地區的紙幣行權。還是那個原因:信用!
事實上公行之所以願意介入,除了要收取紙幣行權之外,也是因為得到了國內總行的交代,而總行則是授命於皇帝。
周琅得知皇太子在美洲玩的金融套路之後,馬上就明白這把戲肯定會破產,倒不是鐵路公司靠不住,而是商業投資者很難等待一條十年後才能修通的鐵路來獲得回報。這意味著這套新債,還舊債的把戲,必須滾動十年。
不管是一窮二白的鐵路公司,還是美洲的官府,都沒有讓投資者十年看不到回報的信用,曆史上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幾十年不分紅,那是建立在荷蘭成熟的商業文化,以及公司每年都在盈利的基礎上,如果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持續投資十年才能見到回報,恐怕投資者也不會有那個耐心。
所以周琅才跟公行總掌櫃伍秉鑒打了招呼,讓他在不傷害皇太子臉麵的情況下,解決鐵路公司的問題。周琅是看好這條鐵路的,在美國修鐵路如果都還不能盈利,恐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很難盈利了。因為美洲官府授予了鐵路公司太多的利益,鐵路兩側6o公裏的土地資產,一旦鐵路修通,將價值連城,更何況還有采礦權呢,落基山脈雖然難行,可是礦多,難保鐵路兩側不會出現大型礦產。
於是才有了公行美洲分號的掌櫃出麵化解皇太子危機,而公行總號和周琅都沒有表態,仿佛不知道這件事一樣。
周琅如此照顧皇太子的臉麵,當然是怕給年輕的兒子心理造成障礙,年輕人傷了臉麵,容易走極端,如果是小門小戶的,那也就罷了,可他是皇太子,命中注定的皇帝接班人,手裏的資源太過龐大,他走了極端,會給社會、國家帶來難以預計的後果。
周琅如此小心翼翼維護兒子,也不是溺愛孩子,雖然這是他的嫡長子,是他跟陳三妹在大周二年生下的第一個兒子。但周琅對兒子的教育是十分嚴格的,之所以格外對這個兒子另眼相看,並不是出自感情上,而是出自現實考慮。
因為這個兒子背後的外戚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強大到,他一出生,周琅想都不想,直接給他起名周繼統,擺明就是要讓他繼承皇位,三歲就直接冊立他為太子了。
皇太子身後的外戚勢力有多強?周琅自己都摸不清。這些外戚勢力,也是出於他意料之外出現的。這些外戚,並不是陳三妹的家族勢力有多強,陳三妹的哥哥都讓周琅趕到美洲來當海外天子了,國內那些親戚自然更不成氣候。
但至親的外戚沒有,卻有一大群義親的外戚。這是陳三妹給兒子掙下的最大一份家業,是陳三妹這些年來先後收養過的三十多萬孤兒。
當年周琅不忍心看著戰亂讓孤苦流離失所,在台灣就開始建立軍士慈善堂,誰能想到,這些從軍人慈善堂出來的少年們,會成為大周官府的中流砥柱!
由於當兵吃糧在中國一直都不是一份正經的職業,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早些年很難找到知識水平相對較高的讀書人當兵。軍人慈善堂一直在辦學校,在台灣的第一批孤兒不少都是陳周全打擊的地主家的子弟,許多本就開過蒙,至少識字。這些七八歲甚至最高十一二歲的孩子,在學校讀幾年書之後,很快就被安排進了官府和軍隊的技術崗位。
由於周琅前期,直到搶了圓明園之前,都很難得到地方讀書精英的認可,因此前期幾乎就是靠這些孤兒學生頂著,結果就是這些人漸漸成長成骨幹,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外戚勢力。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