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節 情勢逆轉的太快
字數:4818 加入書籤
“毛利大人,可知我國為何發兵?”
“何大人請直言。本藩自認沒有觸怒唐國之處,大唐無禮發兵,有失大國氣度!”
毛利敬親沒有怠慢,第一時間親自跟中國領事見麵。
領事道:“毛利大人心裏明白,勾結英夷,為君子所不齒。”
毛利敬親失口否認:“絕無此事。”
在儒家文化大背景下,誰都不敢落下一個勾結夷人的名聲,日本的主流聲音是攘夷。幕府開港之後,也隻跟中國、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全麵通商,荷蘭人得到了一些特權,但跟其他西方國家,依然是不進行貿易的。其他強藩,雖然暗中走私,但卻從來不敢跟西方人建立正式關係,不僅是怕幕府,文化上做不到。
領事道:“既然如此,那在下就不提了。我國還是希望日本能夠太平,本使特來斡旋,敢請毛利大人罷兵!”
毛利道:“若不罷兵?”
領事道:“我國則不得不派兵前來,議會雖然允許派兵十萬,但兵凶戰危,一旦開戰,如猛虎搏兔,不敢不盡全力!”
毛利強忍一口氣:“唐國何苦非要助德川?”
領事道:“實乃為攘夷。”
毛利繼續否認:“長州藩絕無聯夷之事,此乃德川家的毀謗。”
領事歎道:“毛利大人應該知道,日本偏居海之東,數百年來國泰民安。可西夷東侵,滿清本是遼東胡種,與西方俄夷勾結。兩百年前,俄夷既已侵至東海。五十年前,滿人更是聯俄入寇蒙古。我大周天子苦心孤詣,奮起攘夷。先逐俄夷於滿蒙,在驅俄夷出西域。數百萬漢軍奮戰一甲子,才將夷人驅離神州,退避歐陸。如今英夷從海上來,竟至日本。自古有夏無夷,非我華夏,盡是蠻夷。日本改新不易,千年砥礪,才驅逐蝦夷,有日本四島之地,成禮樂詩書之邦。如今英夷東侵,凡心中存有禮義廉恥,敢不攘夷!”
領事的態度很明白,中國要的,就是阻擋夷人向東擴張勢力。還是中國跟英國全球競爭的大戰略。至於說辭不同,那是因為不同文化的語境不同,在日本就顯得有些春秋了。
毛利沉默良久。夷夏之辨這個大義壓下來,他有些接不住。一旦坐實了他勾結蠻夷,毛利家可就完蛋了。天皇不敢支持他,那些浪人甚至可能倒戈,尤其是那些在中國海外公司跟夷人打過仗的武士,他們一個個將自己的行為樹立的崇高無比,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接受聯夷的。
毛利明白,中國現在做的事情,按照東方的理解,那就是在全球攘夷,跟夷人爭鋒。
他確實接受了英國的支持,也答應將來成功後給英國一些回報,可那都是沒影的事兒,他並不打算真的跟英國合作,不過騙一些軍火罷了。現在中國支持幕府,一旦將他打成聯夷的罪魁,甚至不需用兵,他也必然失勢。
一股危機感瞬間壓在了毛利心頭,人生的大起大落來的太快了。
他感到自己瞬間從君臨天下的雲端被打下來,進入了現實之中。
隻能放下姿態,問道:“如果此時罷兵,日後幕府問罪,該當如何?”
領事道:“自有我國出麵斡旋。若毛利家願意攘夷,則是中國之友,若是一意孤行,聯夷頑抗,毛利大人可要三思啊。”
毛利又道:“關西諸侯本是一體,德川家倒行逆施,才有如今戰亂四起。若要罷兵,德川家需要答應三件事。”
“哪三件?”
“其一,廢參覲交代,此乃罔顧人倫的惡政!”
至今,雖然毛利敬親在指揮軍隊,可他的家人卻在江戶做人質呢,可以說他是冒著失去親人的風險在對抗幕府,這也是他為什麽一直打著公武合體的旗幟,隻是要改革幕府,而不敢公然反對幕府的原因。
領事道:“此事可依!”
毛利道:“其二,諸侯皆可覲見天皇,幕府不得阻攔。”
領事想了想:“這也合理!”
毛利又道:“其三,關西之地,應該交由關西諸侯領有。幕府不得幹涉!”
領事想了想,搖頭道:“不可。長州藩不能過京都!”
很顯然原則已經定下來了,倒幕派的強藩以後可以脫離幕府,不受幕府控製,可以直接覲見天皇。但領地不能越過京都,一旦將整個關西地區都交給倒幕派,京都就控製在了倒幕派手裏。
毛利又道:“那京西之地都可割於關西?”
領事搖了搖頭:“此事你們跟幕府去談,本使隻是斡旋。你們談成了最好,若談不成,本使無力幹涉。”
談判至此結束,毛利敬親頗為沮喪,眼見大功告成,卻不得不半途而廢,讓他恨中國,卻也恨不起來,一切情報表明,確實是因為聯合英夷而起,如果他不聯合英夷,中國的議會是不可能通過預算案的,但不聯合英夷,他又沒有跟幕府對抗的資本。至於聯合英夷對抗中國,他想都不想。
中國直接出麵幹涉,這讓毛利敬親建立幕府的美夢徹底破滅,他也不是拿得起放不下。如果能夠保住目前占領的領地,毛利家的勢力也已經得到了大大擴張,從三十幾萬石增加到兩百萬石以上。成為僅次於幕府的日本第二大勢力,可問題是,這些東西沒有得到中國的保證,幕府如果不答應,繼續開戰,中國人又會幫助幕府。到時候,別說保住這些領地,毛利家恐怕隻能沒落了。
毛利敬親瞬間發現,現在的局勢,反而變成了毛利家要盡快跟幕府達成協議,確保占領土地,而不是幕府著急了。
想到這裏,毛利敬親立刻采取行動,第一步,馬上要求統治下的各個港口,立刻采取攘夷措施,驅逐來港的英國商船,不能再給中國人抓住把柄,第二步,將英國人派來的各種代表,統統趕走,第三步,才是馬上去跟幕府談判。
並且要拉上中國領事,讓中國領事做個見證,也就等於得到了中國的保證。
此時跟毛利敬親一樣感到情勢變化太快的,還有一個英國人哈德爾,他是一個愛爾蘭人,但卻是終於英王的愛爾蘭貴族,他信仰新教,在三一學院畢業,在東印度公司服務過,對東方文化頗為了解。
是他成功的跟日本的地方勢力建立了關係,也是他,成功的說服英國政府支持日本的地方勢力,還是他,成功的讓日本的地方勢力跟英國達成了協議,簽署外交條約。
當長州藩興兵之後,形勢一片大好,哈德爾迅速從印度趕到日本,跟在毛利敬親身邊,他希望毛利盡快履行承諾,跟英國建立外交關係,英國願意承認毛利家族對日本的控製,當然前提都是毛利家能夠打進京都。
眼看著毛利軍隊逼近京都,幕府軍隊一觸即潰,哈德爾以為不出一月,他就能成功的在中國勢力腹心位置,建立一個抗中基地。
可誰能知道,當他早上剛剛從日本藝伎柔軟的肚皮上醒來,突然就被通知要求離開。
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麽,經過很長時間的溝通後才知道,是他們的主人不想讓人以為自己通夷。
哈德爾瞬間沮喪起來,他知道他又一次碰到了那道無形的壁壘。
很多年他都無法理解這種現象,東亞國家,一旦跟西方國家正常交流,就會遭人詬病,首先就是他們本國的知識精英會反對,警示君主,接著跟西方人接觸的本國人會被嚴懲,西方人被驅逐是好的,擅自進入這些國家,甚至有生命危險。
這種文化上的排斥,形成了一道壁壘,這道壁壘並不是中國人主動去構造的,但哈德爾發現,中國人在外交領域大肆加強這道壁壘,讓西方跟東亞國家很難建立正常關係,讓英國無法利用東亞國家之間的矛盾來反對中國。
勾結夷人是罪孽,這種觀念首先是一種文化現象。讓哈德爾最不理解的是,中國人自己都在跟西方通商,可卻在東亞其他國家維護封閉。中國人跟西方通商,沒有被認為勾結夷人,可一旦那些小國跟西方通商,馬上就先被他們本國的知識精英扣上一個通夷的帽子。中國之所以不會被扣上這頂帽子,源於中國是東亞文化中心,誰通夷,他們都不會通夷,這是一種文化霸權。是曆史形成的,誰也無法改變,哈德爾惱恨的是,中國人濫用了這種文化霸權。
連朝鮮、越南這些統一的獨立國家,都不敢背上這頂帽子,更何況日本這種四分五裂的國家裏的諸侯。
哈德爾知道自己的外交行為再一次失敗了,他現在想得,已經不是力挽狂瀾,再次支持長州藩奪取政權,然後成為英國對抗中國的棋子,他現在想的,更多的是趕緊降低損失,收回英國政府在長州藩身上的投資。
那些援助給長州藩的軍火,可都是按照低息貸款的形勢給他們的,這些錢必須追回來,因為這筆錢高達三百萬英鎊,不追回來,這個賬平不了,首相都得下台。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