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節 幫德國拉住俄國

字數:4266   加入書籤

A+A-




    周琅曾經給亞曆山大二世埋了一個坑,讓俄國在之後遭遇了普奧的聯合進攻,當時周琅也隨時準備發動襲擊,烏拉爾的軍隊突襲莫斯科,也在周琅的計劃之內,但之後的形勢發展則脫離了周琅的設計。

    周琅當時判斷,烏拉軍隊進入莫斯科,俄國前線軍隊必然返回莫斯科平叛,普奧聯軍長驅直入,最後俄國麵臨的,隻是一個被瓜分的命運。周琅當時甚至設計好了幾條方案,頓河到第聶伯河之間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可以叫烏克蘭大公國,也可以叫哥薩克公國;伏爾加河以北地區,建立一個國家,可以叫做諾夫哥羅德大公國,跟芬蘭合並或者分別獨立;以莫斯科為中心,在中國的保護下,女沙皇將繼續以俄國沙皇的名義,統治徒有其表的俄羅斯。

    可沒想到女沙皇迅速平衡了各派力量,想象中的俄國內亂沒有出現,形勢的發展是,女沙皇真的掌控了俄國。並且加強了斯佩蘭斯基的改革成果,讓俄國徹底擺脫了貴族統治,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國家。

    這些年,盡管技術、資本、教育和各種事業依然落後於西方,但發展速度極快。依靠俄國龐大的體量,農業、礦業都在歐洲屈指可數,俄國的綜合實力,已經漸漸趕上了法國。目前絕對可以排入歐洲前三,僅次於英國和剛剛統一的德國。

    而且俄國還在快速發展中,人口達到六千萬,工業、礦業、交通運輸業都在快速發展。女沙皇也比曆代沙皇都更重視教育,建立了一大批世俗學校,目的是完成俄國的義務教育,這跟曆史上這一時期的沙皇行為都不同,可以說,俄國發展的軌道已經偏離了曆史方向。

    這樣一個快速變強的俄國,他的態度對歐洲影響很大。而女沙皇十分油滑,從奧地利手裏奪取了摩爾多瓦之後,再次停止了擴張,以發展為主。在國內小心的在各種勢力之間玩平衡,用新貴族對抗富農,用宗教對抗權貴。將自己擺在政治鬥爭之外,讓他的地位很穩定,成為最後的裁決者。

    印度到俄國的鐵路建設速度很快,僅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修建,印度直接跟俄國鐵路相通,對俄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很大,印度的棉花大量湧入俄國,為俄國脆弱的紡織業提供廉價原料;俄國的礦產和冶金產品,則進入印度市場。雙方貿易擴大,對俄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明顯。

    即便現在爆發戰爭,德國可以快速擊敗法國,也絕無可能快速擊敗有縱深腹地的俄國,法俄一旦聯合起來,歐洲大陸就會十分均勢。

    因此一個強大的俄國,是不符合中國利益的。而且兩國互信一直都不足,不是高層不夠努力,而是現實的矛盾和仇恨使然。就好像21世紀的中國始終都無法忘記被俄國奪走的一百多萬平凡公裏領土一樣,現在的俄國人也始終對中國奪取了俄國領土耿耿於懷,廣袤的西伯利亞,近在咫尺的烏拉爾,伏爾加河下遊,高加索地區。民族主義方興未艾,越是發展,俄國人就越是仇視他的東方鄰居。

    哪怕女沙皇是中國皇帝的孫媳婦,也無法保證俄國就能一直配合中國的外交政策。況且周琅的孫子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這幾年俄國出現了一股聲音,那就是一些人呼籲,讓女沙皇收回子嗣放棄俄國王位繼承權的聲明。他們認為一旦女沙皇跟烏拉爾國王的孩子繼承沙皇皇位,那麽烏拉爾和阿薩姆、多布羅加等領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合並進入俄國。這些領土中,極有對俄國戰略至關重要的烏拉爾地區,也有對俄國控製黑海和多瑙河關係重要的多布羅加地區,還有俄國稀缺的熱帶領土阿薩姆。

    推動這些聲音的,難保不是皇孫周淳。這幾年他在莫斯科的時間,比在烏拉爾的時間多的多。而且在俄國政治中開始發揮特殊的作用,他在用自己的王國作為誘餌,隱憂對領土貪婪的俄國人接受他的子孫繼承俄國皇位。

    這才是他弄來多布羅加的目的所在,這裏怎麽看,對黑海國家的意義都更重要一些,烏拉爾遠在內陸,阿薩姆還在印度的另一邊,以這兩塊領土需要海上中轉為由,奪取多布羅加更多的是吸引俄國的野心。

    並且這些年,烏拉爾繼續向自耕農和軍事化方向發展,軍事化管理下的各民族受到了高強度的管理,人口隻有八百萬,但一直維持著兩百萬軍隊的動員能力,阿薩姆則朝著經濟自由化方向發展,人口快速增長,經濟發展迅速,是他的國家的財源。多布羅加吸引中國投資者,以貿易為主,經濟能發展成什麽樣子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區位優勢,這裏控製著多瑙河入海口,奧地利跟中國之間的貿易越發展,這裏就越重要。

    三塊領土人口兩千萬,本身就已經不可小覷,對俄國人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周淳在許多方麵,都表達不介意自己的國家並入俄國的態度,更是給了俄國人巨大的想象空間。唯一的障礙就是,當年康斯坦丁等俄國權貴,逼迫女沙皇放棄了她後代的繼承權。

    周淳利用俄國穩健派和現實主義政治勢力的野心,拉攏了一批政治盟友,在俄國政治中發揮著獨特的影響力。

    但以女沙皇夫婦,中國的影響力,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讓俄國成為中國真正值得信賴的軍事同盟。因為雙方缺乏一個共同的敵人,同時俄國的地理位置,不可能實現中國的戰略目標,那就是直接威懾英國。法國可以,普魯士也可以。

    可惜法國現在失去了對抗英國的能力和野心,德國在俾斯麥的領導下,又過於穩重,不肯直接跟英國對抗。

    周琅發現,英國人努力維持的歐洲大陸均勢,真的是太符合英國的利益了。現在這種均勢,讓中國甚至無法在英國附近找到一個合適的盟友。

    法國之後,德國是唯一能破壞這個平衡的因素,但隻要德國不發展海軍,德國就不可能跟英國走向對立,隻要俾斯麥執政,德國又不太可能全力發展海軍。

    普法戰爭這樣重大的地緣衝擊,很難短期內在出現一次,德國跟英國的衝突,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醞釀成熟的。

    周琅等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了,他必須盡快催熟英國跟歐陸霸主的矛盾。英國人已經放棄了大陸領土,隻有讓德國人進入海洋才能讓他們衝突。

    但普法戰爭之後,俾斯麥執政的德國,一方麵在努力維持既得利益,快速消化吸收剛剛納入統治的南德意誌邦國,這些邦國可不是被並入普魯士,而是加入了德意誌帝國,他們保留了太多權力,包括外交權和軍權,這些都需要俾斯麥進行重組。

    在外部,則是開始快速恢複的法國,俾斯麥必須防備法國複仇,法國開始跟俄國靠近,俾斯麥則要阻止法俄靠近。

    但國王的貪婪,讓俾斯麥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障礙,波蘭問題是一個死結,現在的波蘭已經不可能還給俄國了,連俄國討要的梅梅爾俾斯麥都無法給俄國,隻要俄國想在波羅的海方向找一個不凍港,必然向德國奪取。

    曆史上,俾斯麥是利用英國跟俄國的矛盾,來讓俄國依靠德國。同時鼓勵俄國向黑海方向擴張,製造俄國跟英法的矛盾。可這個曆史上,英法對俄國的威脅並不大,英國甚至還要維持俄國的力量,讓俄國阻擋中國向歐洲滲透。俄國向黑海和地中海擴張的道路也被斷了,一個海峽公約,讓那個地方徹底成了一個各方勢力平衡的地區,英國都擠不進去,更何況俄國呢。

    俾斯麥唯一能讓俄國依賴德國的地方,在於俄國麵對的中國壓力,俄國始終要麵對中國這個強大的陸地鄰居的壓力,盡管目前女沙皇執政,看似風平浪靜,可俄國內部始終有對抗中國的強大勢力集團,這些政治勢力是可以為俾斯麥所用的。

    俾斯麥可以向俄國許諾,在他們跟中國開戰的時候,德國保持中立,甚至幫助俄國,但俾斯麥不敢這麽做,這麽做意味著俾斯麥接過了英國的旗幟,在歐洲開始組建對抗中國的政治集團,德國也必將接替英國,成為中國的打擊對象。

    俾斯麥要的是維持德國一個較為有利的外交地位,而不是讓德國成為某種集團的中心,卷入政治集團的衝突之中。

    無法利用對抗中國來拉攏俄國,那就隻能選擇製約俄國了,要製約俄國,最好的辦法,還是跟中國靠近。遠交近攻原理下,分別在德國東西兩邊的法俄是天然盟友,那麽分別在俄國東西兩邊的中國和德國,自然也是天然的盟友。

    所以俾斯麥試圖跟中國建立一個針對俄國的軍事同盟,借以牽製主俄國。這個盟約的約束條件很多,比如規定,當德國遭受俄國的主動攻擊,或中國遭受俄國主動攻擊的情況下,條約才會生效,這意味著同盟是防禦性質的。

    這樣一份同盟條約,如果是皇太子執政,是懶得看一眼的,他根本看不起德國人。而且皇太子認為他兒媳婦是俄國沙皇,不應該參與針對俄國的同盟。

    周琅卻答應了,他的決定,讓很多人都不理解。(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