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章
字數:11226 加入書籤
所謂總章,即總萬物而章明。
當然,我這沒那麽嚴謹,又不是寫出版物,寫專業曆史文獻,隻是隨便介紹一下曆史背景。因為零點後就要發書了,突然想到可能會有很多書友對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曆史不太了解,隨手來篇雜文簡單攏統地說一說。
以便書友們更好地閱讀,書中盡量避免一些大段解釋。我寫得累,書友們不感興趣還看得累。這裏先說一下,以後看到相關情節了,還可以再回頭來看看,這個發在作品相關,不算正文。
時間緊,我是想到什麽就說什麽了,一些重要內容一時也給不出具體數據,翻資料很頭疼,按我記得的東西說吧。
一、開篇語
寫這本書是考慮過很久的事,因為寫中唐的實在太少了,感覺可能會撲街,但故事在腦中生成,揮之不去,還是寫出來吧!
本來,我的第一本書《獵天驕》就是寫中唐、《狂野大唐》是寫晚唐,但是因各種原因都寫崩了,痛心啊!因為那時沒寫過網文,也沒什麽寫長篇的經驗。
所以,現在資料是很多的,加上一本書的經驗積累,完美收官不在話下!
上一本書《朕的霸圖》差強人意,寫的是小人物的崛起。
那麽,這一本書《元和長歌》就是大人物的遊戲了。
全書亮點著重於人物的刻畫,情節的精彩,我希望能寫成代表作,就看發揮得如何吧!不然這一生就過去了,啥時候能上個福布斯啊……
哈!吹牛了!
故事背景是中唐,開始於元和四年,主角定位為唐憲宗次子李惲,未封親王前,原名李寬。
這個不是小人物了,但大唐的皇子死亡率超高,憲宗次子在曆史上,也是在“元和宮變”時被殺的,但死得很冤啊,有沒有!唐憲宗更是令人惋惜同情的悲情帝王了。
揭開曆史這一頁的神秘,我們會看到什麽?
腹黑、權謀、熱血、遲幕的英雄、憤怒的帝王、悲情的美女、無良的文人、陰雲重重的大明宮、混亂的時代、新生孕育的事物,但這都隻是佐料,並不是立意和主題。
新時代的我們要的是什麽?從曆史裏看到正能量!
所以,其實還是逆襲,皇子的高身份地位,照樣也可以玩等級升官流,喜不喜歡,書友們還是看看再說吧!
二、時代背景
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大唐憲宗李純已即位四年。當然,憲宗是廟號,駕崩後才上的。
此時,吐蕃赤德鬆讚在位,因國內矛盾加劇與大唐關係緩和,雙方還在邊界交換戰俘,互通使者頻繁,甚至還進行了互市。
回鶻,前回紇宰相兼大將軍吉幹迦斯的孫子保義可汗在位。
大概是元和四年左右,由回紇正式更名為回鶻,因為這之前幾年,回紇政權已發生了更迭,由回紇汗族藥羅葛氏轉到了夾跌氏、吉幹迦斯的手裏,和平過度,但也埋下禍根,漠北黠嘎斯部族在悄然坐大。
前回紇汗位更迭頻繁,遠嫁回紇的鹹安公主也跟著四次改嫁,元和三年病逝,後來回鶻遣使長安請婚,未獲得唐憲得準許。
這一時期,比較有趣的是,唐、吐蕃、回鶻都是最後的雄主在位,都在為解決內部矛盾傷透了腦筋,不過,遊牧民族奴隸製政權生存力更弱,最後都先大唐一步而崩潰。
總體來說,吐蕃和回鶻都是大唐藩屬國,因為吐蕃讚普和回鶻可汗即位,一般都會到長安請求冊封,以獲得正式的名義,否則可能導致大位不穩,統治崩盤。
這一點在回鶻體現得更加明確,吐蕃則主要是與唐關係良好時會請求冊封。與大唐矛盾爆發戰爭,則是意圖將內部矛盾對大唐轉移,以獲取更多資源平息內部權臣的貪欲。
尤其是安史之亂後的趁火打劫,使大唐失去整個西部,河西、隴右大約有百萬人口因失地而變成吐蕃戰俘或遺民奴隸。
最後,還有一些小藩,如渤海、南詔、契丹、奚、霫、室韋、黑水靺鞨等,都與大唐有一定朝貢關係。
總之,敵友關係因時勢而變化,但大唐宗主國的地位一直都是被認可的。
二、安史之亂後藩鎮降而複叛的問題
這類問題主要發生在河朔三鎮,即幽州盧龍、趙州成德、魏州魏博,這三鎮最為頑固,其次是青州平盧、徐州武寧、蔡州淮西。
因為這些節鎮轄地有一個共同點,曾是唐初安置高句麗、奚、契丹、粟特、突厥等遺民,或是內附的,總之都是內遷安置的雜胡,但顯然治理成效不佳,最後都成了禍亂的根源。
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契丹孫萬榮、粟末靺鞨人大祚榮叛亂,就是以高句麗遺民為主力,最後建立渤海國,形成叛亂裂土立國的第一個政權,雖仍是大唐藩屬國,但這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當然也有歸化的胡將進入唐帝國高層,為李唐做出貢獻的也不少,而未能躋身高層者,比如節鎮牙兵,幾乎每個節鎮每次兵變,每一次擁下挾上,都有這些歸化的雜胡兵將參與其中。當然也不盡如是,隻是在這些節鎮發生的較多。
胡人好利而忘義,利益在前是不擇手段的。史書文獻上這種事例和觀點是多如牛毛,就不一一舉例說明出處了。
但是,李唐並沒有警惕這個問題,時人似乎並沒有人去總結,元和三年還有一支沙陀人歸唐,沙陀雖稱西突厥別部,但其實是匈奴人後裔,先是安置在朔方,然後由範希朝帶到定襄。
四、宦官問題
是誰寫下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好吧!都知道是司馬遷!不過他不是閹黨。
那詩不知道誰寫的,貼來大家看看,倒還算公允。
閹黨諸公好古風,行止無愧褒貶空。
立馬橫戈胡虜潰,摐金伐鼓狄夷崩。
焚琴煮鶴萬民飽,花間問道天下同。
清談高論俱豎儒,負劍挾弓有廠公。
說起來,宦官們的權力,其實是皇權的延伸,曆史上東漢以後,每個王朝末世,必然是宦官大行其道的時候。要說宦官們與文武官僚有什麽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沒有下麵……不要笑啊不要笑!
還有,因為生理缺陷,他們的人生追求與正常官員們會有些不一樣,所以,他們更熱衷於權力。
不過唐朝宦稍有不同,因為閹割手術不成熟,沒割幹淨,宦官們大多不是鴨公嗓,還很有男人樣子,甚至相貌堂堂。
唐朝宦官的出身可不一定是窮困人家,有些醉心於功名的不良人,娶妻生子有家室了還自宮去做宦官,還有世家豪門旁支庶出的也去做宦官,但一般這會為世家所不齒。
唐詩人王建的同宗王守澄便是宦官,王建並不以此為恥,反與王守澄很有交情。
可見當時的文官們很墮落了,而且,文官們狎妓成風,還形成了製度化,官員到任交接職事,連寵愛的妓女也當貨物一樣交接,十分荒唐。
要知道在開元、天寶時期,官員們養外宅婦都會受到嚴懲,養家伎待客什麽的也並不是很多見,但在中唐之後就屢見不鮮了。
最為著名的大狎客有白居易、元稹,不但以狎妓為風流韻事,還寫詩四處炫耀,說什麽道德淪喪,那真是太歐特了!別看白居易寫詩多說些小民艱辛,但他和劉禹錫一次雅集都花錢如流水,不知他寫那些詩會不會尷尬。
當然,白居易應該是元和十年左右被貶,此後心灰意冷,徹底放縱的結果,此前在長安為翰林學士,狎妓之事甚少有,但家夥真不是做官做事的人,比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差了十八條街,隻知詩好寫,妞好看,但再說他的事例就離題了。
言歸正題,宦官被大用,從玄宗時期就開始了,楊思勖、高力士都有名,但這時的宦官隻是皇帝的寵信,隻是個別現象。就是肅宗、代宗時的李輔國雖然權傾朝野,但李輔國一句“大家但內裏坐,外事但聽老奴處分”,立馬就被KO了。
還有魚朝恩,這位為神策軍的壯大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宦官們不懂得位高必須收斂言行,還是被代宗KO了。
所以,這時皇帝要弄死宦官,那是真的有一千種辦法。
事情壞在唐德宗的手裏,急功近利,削藩不成反引發“涇源師變”,叛亂平定後,德宗開始做起了駝鳥,埋頭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統治輻射隻有京兆府周邊一圈。
當然他也不算很昏饋,為了防範武將,比如涇源師亂時,李晟公然奪取宦官兵權引起德宗警惕,而且德宗逃離長安時,也都是宦官保駕,所以,德宗大量起用宦官。
大概就是在貞元年間,德宗後期,宦官們設立了宣徽院統管內侍宮籍,設立樞密院統管禁軍,這時已經稱為“禁軍”了,下文再交代。
因為財政困難,也因為德宗後期對藩鎮種種不法行為一律妥協,宮內大量收取地方官的供奉,什麽日奉、月奉名目多得我一時記不清。因為地方上有時進獻有雕、鶻、鷂、鷹、狗,供狩獵時用。
這個本來屬殿中省閑廄使管轄,後改屬宣徽院,稱五坊使,從事人員稱為五坊小兒。
宣徽院的設立,應該是宦官們爭相討好弄權的結果,這個明顯與內侍省、殿中省等內庭機構職權有一定重疊。
再一個“宮市”的問題,在玄宗時期,還沒有宮市這個名稱出現,最初是由長安尉負責采買內庭所需物資,到玄宗後期,叫“內中市買使”,楊國忠曾擔任過,這是個非正式品級的差官。
曆經肅、代兩朝,到德宗時,形成製度了,一般由內府局令兼領宮市使,但有時也由宣徽院的宦官兼任,似乎又沒一定性。
宮市不僅是長安東、西兩市采買,還有賣出,因為掖庭局是個犯罪宮人、內侍服役的地方,像漢朝的“永巷”一樣,買進原材料給犯罪宮人織布,次品會拿出去賣,不過宦官們會硬載給商販。
到元和時就很糟糕了,主持宮市的宦官再也不願老實做生意,開始巧取豪奪、敲詐勒索,他們一般都持有宣徽院、或者內府局的公文敕命,命令一下,管商販多少貨物,直接讓商販送進宮去接收,隨便給點布帛就打發走。
白居易的《賣炭翁》就是寫的宮市的事。
宦官們的權力不僅如此,還形成了一個另類的官僚隊伍。但錄取新人閹割的機構沒去查,成為宦官以後一般都是大宦官帶新人,同樣要熬資曆,升遷也不易。
最快的升遷方式,當然是跟一個好主人了,比如突吐承璀最開始還是一個不入流的小黃門,服侍順宗長子李純。恰逢德宗正常駕崩,順宗即位,在王叔文等不成熟的政客們進言下,竟然想奪宦官兵權,就是“永貞革新”了,不過好的政治意圖也是要講究策略的,最後失敗了。
永貞內禪前後,短短的一年時間裏,李純由親王到太子,然後由太子到皇帝,突吐承璀也跟著升為東宮黃門直,然後一路走高,令人驚歎。
至於永內禪的內幕,其實很簡單,順宗要裁掉五坊、削宦官禁軍領導權,引起了俱文珍、劉光琦大宦官的不滿與警惕,於是圖謀擁立憲宗李純,加上李純的妻族是郭子儀的孫女,也就是駙馬都尉郭暖與升平公主的女兒,外戚勢力十分強大。
眼看有機會了,郭氏與李純這時利益一致,宦官們一煸動,李純自然會動心了,也由不得他不動心,他若不參與,宦官們就會擁立別的皇子。
所以,永貞內禪,除了李純一個人是矛盾而糾結的外,其餘郭氏、宦官們都是意誌堅決,一拍即合的,甚至其中還有少數外朝官員參與其事。
被人強推上位的感覺當然很不爽,李純做了皇帝之後,開始疏遠郭氏,隻冊她為貴妃,卻不肯立為皇後。郭貴妃與郭氏家族應該是很惱怒,當然又不敢發作。
李純由親王到太子,再到皇帝,時間速度節湊都超快,實力明顯跟不上時局變化。但好在他是一個英明的帝王,無愧史家“小太宗”的評價。
在平定西川劉辟、江南李琦後,皇帝在開始想著加強自己的實力了。
元和三年,李純加封突吐承璀為左街功德使,去修長樂坊內的安[國]寺,立神功聖德碑,請翰林學士李絳寫表文,表彰皇帝的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啦。
結果碑立好了,李絳拒不寫碑文,還勸道:自古哪有誇耀自己功勳的帝王,你這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嗎?我才不寫這種文。
李純大為惱怒,隻好讓突吐承璀把功德碑推了。突吐承璀推諉說:碑太高大推不動!
李純提高聲音大吼:那就用一百頭牛拉。
結果就自然推倒了。
這事與李純加強自己實力有關係嗎?
有!很大的關係!可惜,翰林學士李絳竟然沒參透其中玄機,壞了李純大事。
首先說其一、修的這個寺廟是唐睿宗李旦曾經被幽禁在家的王宅旁邊,在這寺廟立功德碑不僅在於彰顯皇帝的武功,更是在告訴世人,祖宗的蒙羞,並警示後宮不得幹政!
其二,為自己的人突吐承璀刷功勞。
其三、皇帝的武功一彰顯會有什麽效果,朝野士大夫、民間庶民都知道皇帝英明神武,那皇帝的威望就更高,更有正統合法性,而不是擁下挾上的。皇帝對自己逼父親退位是有內疚之心的,他要消除這個不利影響。
但可惜,就是這麽一件小事也沒做成。但皇帝並沒有氣餒,後來的削藩戰爭雖不順利,但基本都成功了,這是德宗時期都沒處理好的,當然也是時機成熟的結果。
這件事這說明什麽?說明這時的郭氏已經在後宮陰結勢力,上下其手了。
元和四年,憲宗在翰林學士李絳的進言下,毫不猶豫地冊立庶長子李寧為太子,但這事很不正常地拖了幾個月才舉行冊封典禮,說明有人在阻止此事的正常進行。
然而,太子冊立後,僅僅不到兩年就病薨了。這是史書記載,太子冊立後的這兩年裏,幾乎沒有任何記載,也沒顯示他的身體是否健康的字眼。
但那怎麽可能呢,一個身體不健康的皇子,皇帝會這麽沒眼光,一定要立他為太子?
所以,此事的背後是有內幕的,太子必然是非常病逝,因為太子的存在,嚴重威脅了郭氏,但在皇帝,這就是製衡了。
在武則天之後,中唐的親王連王府都沒有,太子也已經沒有開府的權力了,也沒有詹事府、左右率府、率更寺等,也就沒有任何實力,完全沒能力自保。
基於這麽一個複雜情況,宦官們自然會親近郭氏,而與皇帝關係很不好,加上順宗被迫內禪,宦官們和郭氏都會很心虛,於是,順宗遷居興慶宮後,不久就駕崩,為俱文珍等人暗害。
不久,俱文珍就與眾宦官不和而致仕,這自然是皇帝忌憚,妙巧操作的結果。
但皇帝要坐穩大位,還要一展抱負,就不得不考慮內庭勢力平衡的關係,所以,突吐承璀上台跳舞了,並掌管左神策軍。
禁軍不得不說一下
樞密院,這是宦官們為便於掌控禁軍,主要是北衙,禁軍分為六軍,左右龍武、左右羽林、左右神策。
龍武、羽林其實已經空番號,隻剩下神策軍了。
右神策軍,在元和初掌握在俱文珍手裏,然後是劉光琦,再後來製度化,規範化,設立了樞密正副使,以及其下屬一應分支機構,元和初中期,是劉光琦、梁守謙為正副使,後期是梁守謙。
也就是說,憲宗用突吐承璀掌握了左神策軍,但右神策軍一直都沒能完全掌握,被排除在外,直到最後“元和宮變”。
說到元和宮變,這裏也交代一下,有興趣的書友可《辛公平上仙》,這篇唐傳奇,說了詳細過程,而且進入大明宮的那支軍隊來自華陰縣,正是右神策軍一支的駐地,而且,華陰縣是郭氏故鄉,這個很耐人尋味。
憲宗暴崩之地是中和殿,不是宣政殿,中和殿外一牆之隔,便是左銀台門外的左神策軍大營,可見憲宗後期雖然崇佛崇道,好長生之術,但這些都太片麵,到宮變時都在中和殿說明什麽,憲宗已有警覺,但左神策軍中,可能也出事了。
五、說說世家
世家最著名的,當屬五姓七望,就是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和崔氏,是有兩個郡望的。
也不一定說,世家就一定是钜蟲,李唐的統治,始終是以世家大族子弟出身的官僚為主的,寒門士子入仕率並不高,當然底層小吏、節度使自辟僚屬這些不算了。
若真就世家出身官員與寒門出身官員比較起來,恐怕質量和數量都是世家出身官員占優,可見知識與教育仍掌握在世家手裏。
六、相關軍製
這個差點忘了,這方麵雖然記得,還是找一下資料貼過來。簡單說低層編製,高層統軍機構那就一言難盡了。
自天寶時期,府兵製已徹底廢除,改行募兵製了,編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李靖的六花陣,通常編五部七軍共20000人,五部七軍分別是:
中軍(4000人,80個隊)
左虞侯軍(2800人)
右虞侯軍(2800人)
左廂(包括左前軍2600人、左後軍2600人)
右廂(包括右前軍2600人、右後軍2600人)
五部分別由大將、左虞侯、右虞侯、左押衙、左押衙(也可能是左右副將、偏將軍)統領。
到了中唐,從《太白陰經》等史料來看,“軍”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編製,以250隊(12500人)為一軍,其中75個隊(3550人)編為奇兵。
另外175個隊(8750人),分編為八“陣”,每陣大約有22個隊1093人,每個陣設一個“子將”統領。
虞候、押衙這些低層官職,甚至不是正式的,都在唐初就有了。
總之,這個編製的軍力部署,是以“隊”為最小單位來調動,到中唐,還是以隊為單位,也是戰鬥編製,隨時拉出去都可作戰。
唐後期至五代初期,比較主流的編製大概有兩種:
軍/都——都(1000人)——營(500人)——廂(250人)——隊(50人)——夥(10人)——伍(5人)。
每軍(都)設1名都指揮使(又稱統軍、軍使、都使、都將、也常稱為指揮、指揮使),下轄若幹都
每都設1名十將(又稱都頭),1000人,下轄2營
每營設指揮使,500人,下轄左右2廂
每廂設指揮使,250人,下轄5隊
每個隊設隊正(隊長、隊頭),50人,下轄5夥
每個夥設一名夥長,10人,下轄2伍
每個伍設伍長,下轄5人。
另一種編製,應該是唐末五代的,而不是中唐的,本書中也不采用,但貼出來看看吧。
軍/都(2500人)——廂(1250人)——營(250人)——隊(50人)——夥(10人)——伍(5人)。
和初唐府兵編製不同,這個時期更多是“五五”進製,而且這個編製就是作戰單位。
如果覺得有何不妥的,也請留點口德,對事不對人吧!作者寫書也很辛苦,很耗時間,還請多多體諒!
好了!廢話到這裏為止,正式發新書了,還請新老書友們多多捧場,咂出你的票子,別忘了收藏,現在不看以後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