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開工
字數:3814 加入書籤
“陳姑娘,按照您的意思,這路麵要挖多深啊?”
這個問題陳三妹反複考慮了,古代不像是現代,車馬都比較輕便,所以路麵的持力要求可以降低一些。
“隻需要挖兩尺深即可,兩尺深並不可能遇到明水,大家盡可以放心,隻需要在潮濕地方換填砂卵石即可。”
至於砂卵石……陳三妹勾唇,她開挖冰窖還堆積了無數的碎石屑,靈溪村這麽小的地方隨便拉過來一些就足夠用了。
工人們聽到這裏頓時鬆了一口氣。如此一來工程便簡便了許多。
陳三妹繼續道:“基層做好了,我們隻有兩個要求:一是結實二是平坦。”
說著,便跟姚芳一起從身後搬出來一樣東西。
三妹道:“這是我跟姚姑娘一起連夜趕製的‘水準儀’,用來測量路麵平衡所用。”
眾人聽得瞪大了眼睛,什麽水準儀?
這個陳三妹真得隻是一個村姑嗎?為什麽她嘴裏說出來的、做出來的東西大家都聞所未聞啊!眾人看向陳三妹的視線充滿了探求。
而陳三妹站在眾人中間,就連焦文金等人都匪夷所思的看向陳三妹,終於覺得這個女孩子真得不簡單。
不過工人們更加好奇的是眼前這個“水準儀”到底有什麽作用。
放在大家麵前的是鐵打的三角架,中間懸掛出一個鐵鏈,鐵鏈末像個籠子一樣伸出平扣勾,中間放置一個大白瓷碗。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架子掛著一個水碗。
白瓷碗壁上燒的不是普通的花紋而是一圈圈水平的金線。
“像這裏,大家一看便知這路麵便不平。”陳三妹伸手指著那處‘歪斜’的水麵道。
眾人伸頭去看,就見碗中的水傾斜了大半兒,別說水跟碗壁上的金線持平了,架子上連碗都幾乎放不住還得陳三妹扶著!
大家夥看到這兒還沒反應過來,包括圍觀著看熱鬧的村民們也跟著議論紛紛。
“不對不對,碗裏麵的水的確是歪的,可這跟路麵平整有什麽關係?!”
“這……沒關係啊!跟這個架子有關係!”
“我明白了,這個架子是歪的啊,架子是歪的,所以碗裏麵的水也是外的。大家看這裏,架子的三根腿兒沒站平呐!”
“這個架子真是絕妙啊!陳三妹竟然想到用碗裏的水麵來看路麵是不是平坦。真厲害!”
從來沒有接觸過先進文化教育的靈溪村百姓們,一下子仿佛看到了什麽不得了的東西,紛紛圍著它研究起來。
幾個百姓甚至還好奇的將它從這裏抬到那裏……找來找去沒有一個可以和碗壁上的金線重合的地方。
工人們配合的同時也有個疑問,陳三妹打算把地麵弄得跟水麵一樣平整嗎?他們是來修路的不是造銅鏡啊!
周圍靈溪村的百姓們也小聲的議論著,如果真這樣修整,那麽這樣平整的路大家還從未見過哩,就更別說走了,這麽平,該不會滑到吧?這樣說的人便引來大家哈哈大笑。
陳三妹對工人道:“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家的工錢不是問題,隻要大家按照我說的來做。”
工人們眼前又一亮,對,隻要有工錢就行!
如何打地基如何修路其實是次要的。
更加主要的是如何——防止下雨天,路麵被雨水淹沒。
說完這些後,陳三妹又拿出一疊圖紙分發給眾人。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說出來。
本來還對陳三妹的這種做法持有懷疑態度的人聽完後便立刻打消了顧慮。
不得不說陳三妹考慮的著實周到。
首先,路麵杜絕泥濘,用大塊青石板太過鋪張浪費,於是陳三妹提出用石灰岩類碎石加上石粉經灑水碾壓製成。
其次,每一條路的兩旁都栽種了同一種綠色會開花的灌木——“重瓣棣棠”。
這種灌木沿著村裏的小路栽種在家家戶戶的院牆外,如果再看的仔細些就會發現,這些灌木的地基比路麵低一些,爾後,在靠近牆根處延伸著一條淺淺的溝渠,但是從外麵看又絕對看不出來。如此一來雨水便被路兩旁的灌木叢土壤吸收了,吸收不掉的也會流淌到牆根處的溝渠裏。
一旁的崔母本來等著工人們聽完陳三妹的表述拍屁股走人的,沒想到大家聽罷興致卻空前高漲,紛紛摩拳擦掌,恨不得馬上就開工。
“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崔母扁扁嘴,事實上,她也被陳三妹那張竣工後漂亮的輿圖給吸引了,可是礙於麵子隻好做出渾不在意的模樣。
接下來的日子裏陳三妹就開工了。
靈溪村的村民們也跟著忙前忙後,不少人家都幫忙給工人端水做飯,這樣一來倒是省了陳三妹的時間。
過了大約十五天,整個靈溪村的地基才打平,期間都是參照陳三妹的要求,該換填的換填,該打壓的打壓。
工人們幹勁十足,每一次打好一段路基,都要拖著陳三妹做出來的“水準儀”四處測量一下。
大家夥會跟著看一路,哪裏不平整的地方,你一鏟子我一錘,這麽幾下下來,新鋪得地基散發著泥土的味道,橫豎平直,伸向遠方,村民們看在眼裏,隻覺得心滿意足。
姚芳也跟著陳三妹忙前忙後,她的主要工作是協調熱心的村民和工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幫著村民們分配做好的飯菜,或者飯菜不夠時,她就要坐著陳三妹的馬車親自到鶴翔莊酒樓運來飯菜。
眼看著姚芳忙前忙後,而完全將自己拋在腦後不理睬,姚敦苦惱不已。
其實姚芳對他的態度他也能看出來,她並不是完全不在乎自己。
不過,再過兩日他就要離開了,臨走之前總要把自己媳婦抱在懷裏柔情暖帳一番罷?
而範梅兒也想好了脫身的法子。
她一早就跟姚敦商量好了,到時候就說以姚敦立了軍功‘正隊長’的身份,可以有一座單獨的院落,便讓範梅兒跟著過去照顧他的生活。
其實立軍功的軍士多了去了,正隊長帶領的人數也隻有五十人,要真是每人都要單獨開一座院落,大家都帶著女眷過去恐怕早就要亂套了。姚敦這麽說也純粹是找一個借口好讓範梅兒離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