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調整

字數:7345   加入書籤

A+A-


    江南是大宋的稅賦重地,方臘在江南的起義,極大的牽扯了朝廷的兵馬,讓史進可以輕鬆攻略山東東部。

    但現在方臘遭遇大敗,主力蕩然無存,一旦朝廷平定了江南方臘地叛亂,那麽勢必會將集中兵力對付梁山軍。

    這關乎日後發展,事關全局的大事,除了盯防著朝廷,提防駐守在雷澤的童貫大軍,鎮守在濟州的豹子頭林衝沒辦法趕回來外,身在密州的吳用、李應等頭領接到消息都快馬加鞭趕回來了。

    魯智深、武鬆這些忙著訓練士兵的將軍也從軍營趕回來了。

    為了防止方臘兵敗的消息流出,此時萊州府衙都由虎衛營的士兵嚴密把守著,家丁、普通士兵都不得靠近。

    看過江南的戰報,眾多梁山軍的將領坐在椅子上,堂內的氣氛有些沉重。

    撲天雕李應以前是李家莊的莊主,聽著很神氣,但那個時候不單要受祝家莊的氣,而且還要經常卑屈的討好官員。

    自從半被迫半自願投靠史進後,現在李應不單統帥一軍,而且還實際擔任了沂州的兵馬指揮使,位高權重。

    現在李應可不想再過上以前那種無權無勢的日子。

    更何況都光明正大地投靠了史進,跟隨著他造反,身家性命都和史進捆綁在一起。

    他李應絕對是希望能看到史進能登基稱王,這樣他現在的權勢才能保全。

    李應看到堂上氣氛沉悶,於是他站出來喊道:“元帥,方臘和我軍現在有唇亡齒寒的關係,不可不救援。末將不才,願率一支兵馬前去相助。助方臘穩定江南局麵!好為我軍爭取時間!”

    “不可!”還沒等史進開口,朱武就站起來喊道:“李將軍,出兵支援方臘的事還有待商議!”

    看到朱武反對,李應忍不住問道:“朱武兄,這是何意思?”

    朱武朝著史進拱手喊道:“元帥,不說我們和江南的方臘相隔甚遠,中間又隔著徐州等地,短時間根本無法支援他們。而且現在方臘遭逢大敗,實力還剩下多少都是未知數。要是他損失慘重,我們支援的兵馬少了,不頂事。多了,就嚴重影響我軍的發展,甚至自身安危。因此李將軍的支援計策,屬下因為不可取!”

    史進聽到讚同地點了點頭。

    武鬆在一旁遲疑的問道:“朱武兄,依你之言,方臘那邊我們就放著不管了嗎?可要是朝廷滅了方臘,他們就會轉過頭來對準我們了。到時朝廷大軍殺過來,我們隻怕難於抵擋。依我看,這方臘還是要支援的!”

    武鬆性格比較直,他覺得這方臘還是要支援的。

    董平在一旁傲慢的說道:“方臘之事,我們不能不管。但是支援方臘,不一定要直接派兵過去。我們可以盡起大軍直掏黃龍,最好可一戰而定乾坤。隻要攻克京師。昏君一死,天下必然大亂,各地將軍必然會陷入混戰,到時我們再修生養息,緩圖天下,天下唾手可得之!再不濟也可以逼的朝廷大軍回援,這樣方臘也能緩過氣!”

    朱武聽到搖頭說:“不可,一旦我們起大軍攻打京師,昏君雖然會調回大軍,但同時我軍就要麵對朝廷的重兵圍剿了。而且山東是百戰之地,要是朝廷從大名府調派北軍,從京師調派中央禁軍,從江南調回平叛大軍,三路夾攻下,以我軍現在的兵馬恐怕難於抵擋。這樣的話,就不是救援方臘,而是自尋死路了!”

    沉思了半響的吳用,終於開口了,不過他說的不是該不該支援方臘,他說了一個完全不相幹的事。“元帥,這起義軍敗得有些蹊蹺?方臘也傷的有些蹊蹺?”

    史進聽到,有些有些疑惑地問道:“怎麽蹊蹺了?”

    吳用搖著他的羽扇輕聲回答說:“其一,起義軍中除了方臘,再沒有其他人中了毒箭。莫非宋軍中就隻有一根毒箭?而且方臘並沒有親自上戰場,在親兵團團護衛中,竟然能中毒箭。這太詭異了!”

    “其二,宋軍好似完全清楚起義軍的調動,多次出擊都恰當好處地打在了起義軍的薄弱處!這太巧合了!”

    “最重要的是,起義軍在和宋軍激戰時,竟然在軍中流出謠言,造成起義軍軍心渙散。當時起義軍還沒有敗,方臘也沒有受傷,這謠言是怎麽傳出來的?誰傳出來的?這太不可想象了!”

    史進反應過來沉聲說:“你的意思是方臘軍中有人私通宋軍,出賣了起義軍?這才造成方臘受重傷,起義軍大敗!”

    吳用點頭說:“情報不多,現在還不敢妄下斷論。但以我看這可能性起碼有七成,而且那個內應在起義軍的職位絕對不低,不然不可能能射傷方臘,不可能清楚知道起義軍的情況,也弄出這樣的局麵來!”

    史進聽到陷入了沉思,用手指敲了一下座椅的扶手,他抬起頭說:“如果是這樣的,我們梁山更不可能去支援方臘,不然說不定連我們也會被那內應出賣!可如果我們不去支援方臘的話,我軍又該如何應對現在的局麵?”

    吳用想了一下隻能無奈地說:“現在方臘那邊朝不保夕,我軍為今之計隻能趁朝廷剿滅方臘前,盡快占領京東兩路全境,增強我軍實力。然後才有底氣和朝廷抗衡,爭奪天下!”

    史進聽的一皺眉頭,吳用說的這計策確實是現在是最好的。

    可是這又回到原來的情況,一旦朝廷消滅了方臘軍,平定了江南。到時候朝廷必然是全力對付梁山軍了。

    沒有方臘軍來吸引朝廷的注意力,單憑梁山軍自己,能不能應對朝廷的百萬大軍?

    可恨啊!

    要是方臘那廝再堅持多一會兒多好!

    不多,隻要再給自己一年的時間。自己就能攻占整個山東半島,到時也能拉起十萬大軍,到時就算硬抗朝廷百萬大軍,自己也有足夠的底氣。

    可現在自己也就是五萬大軍,這還要處處分兵把守一些城池。就算到時放棄了那些城池了,全力和宋軍決戰,最多也不過是五萬大軍。

    麵對朝廷三路圍剿,自己能不能戰勝?

    史進有些頭疼,可表麵上他卻一副微笑地說:“既然時局如此,諸位兄弟抓緊訓練,朱武、吳用你們幾個也盡快籌備糧草,五天後我們出兵攻打登州!隻要我們攻占了京東兩路,到時不管方臘起義軍會如何,我們都進可攻,退可守,可保無礙!”

    聽到史進又要出兵了,魯智深他們想開口勸一下,但想到現在時間緊迫。他們隻能開口喊道:“是,元帥!”

    史進知道他們要說地是什麽,就是想再寬鬆一點時間,好多一點時間來訓練新兵。

    梁山軍自下山以來,發展的很良好,但地盤大了,就需要更多地兵馬來駐守。

    之前那點兵馬遠遠不夠,隻能大力招募新兵。

    現在梁山軍雖然號稱有四萬六千人,但當中有不少人都隻是剛招募不足兩三個月的新兵蛋子。

    這樣造成地影響就是梁山軍中新兵占據了絕大部分,整體戰鬥力不升反降來了。

    為什麽史進要將全部精銳都抽調到自己直屬地第一兵團裏來。

    這也是沒辦法,他們都是訓練了兩三年地百戰老兵了。要是分散開來,編入普通士兵當中,輕易戰死就浪費了。

    所以史進才要將他們集合起來當成精銳部隊,將新兵編成幾個兵團。

    先是讓其他兵團先和敵人交戰,然後再派出精銳部隊,一舉撕開對手的防線,擊敗敵人。

    其他將領也知道這樣做是最好的,可是哪個將軍不希望自己手下都是精銳部隊啊!

    他們都非常眼熱元帥手下的第一兵團全是精銳,他們也非常希望能帶這樣的軍隊啊!

    所以魯智深他們聽到要擴充時,拚命想將好苗子拉到自己隊伍裏,才會想著要多一點時間來訓練手下。

    新兵需要多久才能訓練成強兵?

    三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

    當然這是現代訓練士兵的時間,古代要想訓練步兵,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

    要訓練他們的作戰技巧,還要訓練他們陣法,懂得進退以及配合作戰。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教會他們遵守軍紀,這樣才能初步訓練出強軍。

    也正因為如此,史進都計劃著攻下登州,徹底解決了自己的後顧之憂後,修整一段時間,解決這段時間出現的問題,訓練新兵,提高梁山軍的戰鬥力。

    隻要有一年的修整時間,那些新兵就能訓練成強兵,這樣有了五萬強兵,再加上整個山東半島的後勤物資支撐,史進就有叫板朝廷的資本。

    可是現在起義軍大敗,方臘中了毒箭,危在旦夕,都不知道能不能活過來。

    一旦方臘死了,起義軍群龍無首,別說一年了,隻怕連一個月都撐不過去。

    到哪個時候,梁山軍就要直接麵對朝廷大軍的壓力了。

    現在有不少豪門氏族支持自己,那是因為看到朝廷被方臘起義軍和自己的梁山軍弄得焦頭爛額,有覆滅的危險,他們才想要投機,支持自己。

    一旦讓他們知道方臘命不久矣,這些支持自己的這些豪門氏族還相信自己能單獨戰勝朝廷的大軍嗎?

    隻怕他們轉頭就會出賣自己,配合著朝廷來剿滅自己了。

    史進不怪他們這種牆頭草的作風,大家都是為了生存,換做自己是他們,也會這樣做。

    這不關乎對錯,隻是生存發展的方式不同罷了!

    就像方臘的發展方式,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暴兵流,不管什麽人,都拉進自己的部隊中,滾雪球般的壯大自己的勢力。

    這種發展方式的好處,就是發展迅猛,短時間內方臘就拉起了二十多萬的兵馬,聲勢浩蕩,短時間內就奪取了六州地盤。

    當然壞處就是,他手下的兵馬素質不高,而且根基不穩。

    順利還好,一鼓作氣,靠著海量的人馬一路碾壓過去。

    但一旦不順利,士兵素質不高的缺點就暴露無疑,不然就不會在激戰中,竟然會讓謠言流傳,而且還輕易相信,造成軍心混亂,被宋軍擊敗了。

    而且一旦進攻不順利,被宋軍反擊的時候,根基不穩的問題也暴露出來,杭州這重鎮竟然連供大軍一個月的糧草都沒有籌備,大軍駐守的杭州城也被宋軍輕易收複,而且最重要的是連聚集實力再戰的能力都沒有。

    自己的發展方式有點像種田流,建梁山軍根據地,然後一邊訓練軍隊,一邊叫人研發科技。

    這種發展方式的好處,就是手下士兵素質高,根基穩。但缺點就是耗時,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訓練士兵,來研發科技,來積累實力。

    本來計劃好好的,可惜方臘起義軍的慘敗,打亂了史進的之前的部署。

    現在為了搶時間,史進隻能放棄了之前的發展計劃,在方臘敗亡前,盡可能的多霸占一點地盤,多擴充自己的實力,好為將來的與宋軍決戰,做好準備。

    說這種突然改變方案,到最後效果怎樣,能不能戰勝宋軍,史進心裏也很沒底,有點慌。

    朱武、吳用跟著魯智深他們出去,去處理政務,籌備糧草。史進看著他們的背影,不由得暗歎。

    自己隻能算中人之姿,能率領梁山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很多都是依靠未來的知識帶來的。

    朱武、吳用他們也算人中之傑。

    朱武擅長軍略,精通陣法。

    吳用擅長陰謀詭計,能設計陷害人,也能看出對方的毒計。

    林衝、王寅這些人擅長領軍作戰。

    魯智深、武鬆這些將軍擅長衝鋒陷陣。

    他們算得上人中之傑,可是卻又都隻能擔當一方麵,對全局的掌握卻還是差了一點。

    梁山軍一直缺乏戰略發展策略,沒有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更多的是走一步,然後再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裏走。

    也正因為缺乏戰略發展策略,才總是會遇到這種那種困難。人才問題是這樣,軍隊建設問題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史進有些歎息,自己手下缺一個能通盤謀劃的人才啊!

    一個如同張良、諸葛亮、魯肅這種,有著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眼光,幫著自己籌劃長遠戰略布局。

    吾之子房,吾之孔明何在?

    正當史進正在為人才苦惱的時候,突然把手府衙門口的呂方走進拱手喊道:“元帥,公孫先生回來了!跟隨他一同回來的還有一個叫許貫忠的先生。元帥,現在要不要接見公孫先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