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分地餘波
字數:2924 加入書籤
對於黃崗村的分地,長岡鄉政府是持保留態度的。畢竟省裏前幾個月曾經討論過在全省範圍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但由於某些領導的反對,目前贛省還在觀望臨近的最先吃螃蟹的徽省的情況。
因為這個事情,陳東保被鄉政府喊過去開會,在會議上部分鄉領導對黃崗村激進的做法頗有微詞。但中央的大方向還不十分明朗,鄉裏的有關領導也隻是敲打敲打陳東保,沒有強硬阻止黃崗村的做法。
陳東保在黃崗村已經當了20來年的村支書,現在60多歲了,他並沒有把鄉裏的敲打太放在心上,大不了不做這個村支書,退下來在家含飴弄孫未嚐不可。況且三中全會以後,徽省的試點轟轟烈烈,也未見中央阻止,可見上麵也是默許其成的。
不過雖說陳東保沒有把鄉裏的敲打放在心上,但村裏的一些雜音依然存在,就是那些以前習慣了吃大鍋飯的人家。以前他們在村裏出工的時候偷偷懶,會計給他們少登記幾個工分,他們也不在意。反正村裏分糧的時候不會因為他們工分不夠而扣發糧食。
但現在田分給了各家自己種,他們如果再不出力打理好莊稼,那到時候可沒有地方借糧會餓肚子的。更何況一畝地要交夏糧240斤、秋糧200斤。
這個交糧比例是村裏的會計按照以往國家給村集體定的總任務按畝進行分解出來的量。陳華漢和陳華唐兩兄弟,每家以後每年都要交夏糧3120斤,秋糧2600斤。
這不是一筆小數字,目前按照村集體的畝產,夏糧隻有600多斤,秋糧500多斤,交完公糧就剩不了多少了,難怪大鍋飯製度下的農民普遍吃不飽飯。
村裏有幾戶懶漢人家去找到村委會的幹部,提出不想分田,還是想參加大集體生產勞動,繼續過有村集體關懷的好日子。他們的言行被陳東保強力彈壓了,陳東保對他們說,偉人早在延安的時候就號召大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都解放這麽多年了,你們怎麽還沒有學會這幾個字呢,說的這幾家人麵紅耳赤、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
村裏的餘波在陳東保的強力下暫時彈壓了,但他知道,要想徹底解決這股餘波,必須等分產到戶後的秋糧收成數據出來。隻有等分地後的秋糧產量能夠大幅度提高,那些懶漢人家才會無話可說。
分了地,陳春花的兩個兄弟更忙了。他們不舍得不種自己分到的田地,現在每天都是地裏和店裏兩頭忙。陳華唐,每天一大早就和妻子張蘭起床蒸饅頭、包子,炸油條,做豆漿,每天都要忙到上午9點才忙完。稍微休息一下,又得下地幹活打理莊稼。
陳華漢稍微好一些,畢竟他經營的是竹製品店,每天的閑暇時間就是不斷的編製竹製品。現在他妻子陸秀蘭在他的帶領下,也學習起編織手藝。為了有穩定的竹源,他還向村裏承包了一片小竹林,每天除了忙地裏的事情,還要抽空打理竹林。他大兒子陳斌現在也從地裏解放了,目前跟著媽媽在店裏學習打理生意。
陳老爺子兩口子看著孩子們這麽辛苦,對於家裏的雜務,能做的都自己做了,不給孩子們添亂,一家人其樂融融,雖然忙碌,但積極生活的心態卻感染了很多人。周邊的鄰居們看著陳家日漸紅火的日子,也憋著勁,一時間,有點你追我趕的感覺。
不過,分田到戶給村裏帶來的最大變化居然是居住環境衛生條件的改善,這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以前大家參加村裏集體生產勞動時,挑一擔糞,出發的時候滿滿一擔,等到了田間地頭往往隻剩下半桶,其他的都肥了路邊的野草。
而現在呢,路邊再也看不到隨處潑灑出來的糞便了。人們不光不再隨便潑灑糞便,而且還家家戶戶建起了廁所、茅坑。上廁所很少人會再去村裏的公廁上了,而是貓在自己家裏的廁所解決。
不僅僅是這樣,現在的人們看見路邊的雜草,水裏的水葫蘆,路上的牛糞以及幹涸池塘裏的黑土,都會泛著發紅的光。因為化肥有錢也很難買到,何況大部分人家還沒有錢,這些以前沒人關注的東西,都變成了自己廁所漚肥的好東西。
人們一板車一板車的往自己的廁所裏倒上收集來的牛糞、雜草、水葫蘆、爛菜葉子等東西,漚個幾天肥後,又一板車一板車的往地裏拉。
以前莊稼地裏的雜草很多,田埂上更多;現在你休想再在田裏找到一根雜草,連田埂上的雜草都清理的一幹二淨。家家戶戶都不舍得留下雜草爭肥,恨不得莊稼吸收掉所有的養料。
整個黃崗村的麵貌煥然一新,以前還經常有懶漢聚集在一起打牌嬉戲,現在大家一心想把自己的莊稼伺候好,沒有心思放在這上麵了。
陳東保心裏舒了一口氣,雖然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村委會了,但隻要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火,過的有希望,他就高興。
黃崗村的變化,就像瘟疫一樣在周邊的村子裏蔓延。周邊的村子,誰家沒有幾個親戚在黃崗村呢,大家走親串友的時候,都深刻的感受到了黃崗村的巨大變化。
於是,一股迫切分地的風潮就這樣轟轟烈烈的展開了。有些村的村幹部不同意分地,被村民指的鼻子罵。有些村分地不公平,沒有把好地賴地區分出來,分到賴地的人家怨氣很大。一時間,李良最初建議開個小飯館的主意,從最初像是蝴蝶小小的翅膀,撲扇幾下轉了幾個圈之後,在長岡鄉下轄的村子裏,刮起了風暴。
當然,這些事情已經和李良沒有多大關係了,因為九月份新的學期就要開始了。下半年他和晨晨就要讀初三了,這將是決定部分人命運的重要時刻。
在這個年代,初三畢業的學生,一等學生上中專,二等學生上中師(中師是培養小學老師的學校,也是中專,現在已經沒有了),這兩類考入後就有了鐵飯碗,工作有了保障。如果一個學生這些都不行,就去上高中。因為讀高中不僅要再承擔三年的學雜費,可能還有住宿費、複讀費等,這些對並不富裕的家庭是不小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