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章 積壓的紡織品與存“資本”的倉庫

字數:5652   加入書籤

A+A-




    青黃不接的現象,在工業社會的小民身上已經消失了。

    因為工業革命之前,必先有農業革命,糧食產出的巨幅增長,工業品豐富,已經讓小農感受不到何謂青黃不接了。

    何謂青黃不接?稻子麥子最貴的時候,就是田裏水稻綠了,地裏麥子要結穗了,眼看差一倆月新麥子就要收割上市了,偏偏家裏斷糧了。

    這個“青黃不接”之時,就是糧價最貴,囤積居奇的糧店,米店假捂盤惜售創造“真緊缺”“還會漲”的市場情緒,一邊拉抬一邊放的“出貨期”,是最適合放高利貸的階段。

    眼看楊白勞家要餓死了,黃世仁就急人之所急,需人之所需,做筆好生意。

    別說壓房壓地,壓閨女都得借!

    可青黃不接的現象,在現代已經從小農身上“消失”了。

    現代社會,糧價似乎一年四季都是穩定的,一年年都是穩定的平穩上漲。

    但那隻是從小農經濟下的小農身上消失了,青黃不接的時段性,在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在南北美訂單農業下的農場主那裏,依然明顯。

    現代的農場主,就是古代的小農,依然在經曆著作物“收購價格”的波段性“青黃不接”。

    簡單來講,就是5月大豆收割,收購價最低,一個巴西種植10公頃大豆的農民,畝產200公斤,5月收獲大豆3000噸。

    巴西五月大豆收購價格,一袋不到50雷亞爾,噸價隻有260美元,3000噸總價78萬美元。

    到了七月,噸價就會上升到280美元,到了八月,北美大豆眼看要收割,這就是“青黃不接”之時,整個美洲大豆庫存見底。

    此時世界市場豆油與飼料需求一旦攀升,飼料商與加工商就要補購大豆,會造成大豆價格疾速攀升。

    巴西大豆的每噸價格,或許就會一舉突破300美元,350美元,400美元。

    可巴西農場主能等到九月的噸價400美元麽?

    等不到的。

    五月大豆收割了,小農惜售,想再等等,可二季玉米要開種了,大豆不賣,種玉米的錢哪來?飛機,播種機那都是吃油的,沒錢開不動。

    四五月收割的3000噸大豆堆哪裏?

    小農是沒有倉儲設施的,糧儲不是一堆就完了的。要翻糧,要降溫,要防黴防蟲防鼠,小農無力建造糧儲設施,等不到這個價格。

    他若在現代錨糧,弄“中聯儲”,就可以通過為農場主免費提供糧儲設施,免費儲糧的形式,幫助小農等到這個價格。

    為什麽要建糧倉?因為要放積壓糧呀,用來存“沉澱資金”。

    李軒是農盲,但不代表他不會做期貨大豆,還是場外市場。與掃服裝尾單,斷碼尾貨,拿到比廠價更低的紡織品再售一樣。

    積壓的紡織品就叫“沉澱資金”,掃單就是在激活這筆“沉澱資金”,將其貨幣化,轉化為“資本”。再銷售的過程,就是為“積壓的紡織品”尋求價值複位,資本獲取利潤的過程。

    若是從銀行貸款掃積壓的紡織品,把積壓的紡織品用來換積壓的飛機,再把積壓的飛機租賃給缺飛機的航空公司,用航空公司的租金償還銀行貸款本息,就叫資本回路,就叫牟其中。

    美洲訂單農業下,同樣會積累出積壓的“尾單”,同樣可以做資本回路。

    蓋糧倉,就是為了用來“裝貸款”,讓積壓的紡織品自己入庫就是了,誰說貸款非要找銀行的?誰說借錢要付利息的?

    紐約廣場協議,就是德國馬克與日元的價值複位協議。就是掃單。由英美資本掃德日銀行壞賬,不良資產等“沉澱紡織品”,做成資本回路,一個原理。

    很簡單的原理,隻不過多繞幾下,大多能看懂掃服裝尾單的人,就隻會曰升值貶值了。

    看似虛無的金融,資本的增值,實際就是通過把積壓貨“貨幣”化,轉化為“資本”,為“貨幣”尋求價值複位,來實現的。

    五月的巴西大豆就是“積壓紡織品”,與小農門前掛的一堆玉米棒子一樣,全是露天擺放,裝都沒地方裝,蓋糧倉就是為了“裝”它的。

    就在巴西濱海與內陸蓋些糧倉,根據當地的實時收購價格,小農入庫3000噸,就在小農的“中聯儲”戶頭,標個二級大豆3000噸,噸價24萬雷亞爾。

    期間買種二季玉米的農資,直接按大豆時價賣大豆庫存,就可以了。

    “中聯儲”的會員買農資便宜,團購價,直接在“中聯儲”的會員界麵就能買。

    到了9月,大豆噸價漲到400美元了,看看庫存還有多少大豆,3000還剩1000噸?想賣,賣掉就可以了。

    五月與九月大豆一噸差價120美元,小農1000噸不就多賺12萬美元麽?

    巴西種10公頃地的就是小農中的小農了,美國農民每人還得種80公頃呢。

    有一萬個巴西小農來“中聯儲”免費存糧3000萬噸,中聯儲不就為巴西小農多賺了12億美元麽?

    “中聯儲”就是義務為小農提供免費倉庫,讓小農免費存糧。

    嫌棄裏約的大豆價格低,小農還可以把自己庫存的1000噸大豆,海運到紐約賣掉。扣去海運,檢驗檢疫,關稅,港區倉庫租賃費,或許在紐約賣掉更賺錢。

    當然,別說3000萬噸,“中聯儲”一粒大豆都不用存,直接就榨成“金龍魚”擺超市了,存個毛。

    那巴西小農運往紐約的大豆,是怎麽回事?那是真的交易數據,隻是沒有真實交割而已,與黃金商品期貨,外匯市場是一樣的,一天5萬億美元的交易額是真實的,隻是沒實際交割而已。

    小農能從折騰來折騰去中賺到錢,賬戶中就真有錢,多研究多空雙方,利好利空基本麵,重組並購題材,紅籌藍褲衩的,這回賠了下回賺就是了。

    隻不過中間的海運費,關稅什麽的,就是“中聯儲”收的印花稅了。

    而“中聯儲”收儲3000萬噸大豆花了多少錢呢?

    零!

    永不加賦是聖明,弄個永不減賦就壓迫了。

    糧庫收儲開白條多傷農民兄弟的心呀,“中聯儲”義務為小農提供免費糧庫,仁義吧?

    這就叫剪羊毛。

    這就是統治的藝術!

    由於入庫是貨幣計價,所以即便糧庫裏一粒大豆沒有,也不存在擠兌風險。

    至於小農“中聯儲”賬號上的大豆“XXX”噸,當地市場價“YYY”,總價“ZZZ”,都是真的,隻不過大豆不在庫裏,總價在賬號上。

    小農在“中聯儲”賬號上的這個總價“ZZZ”乘以1萬,就是沉澱資金,就是小農為“中聯儲”提供的無息貸款,就是委托“中聯儲”代為理財的資金。

    計價貨幣一旦變更為“魔術幣”,就又成了“中聯儲”發出去的流通貨幣。

    若要錨糧,現代版的“中聯儲”就會這麽錨,變個魔術,糧庫不用有糧,但要讓人的眼能看到“真實的庫存”,讓瞎子心裏有數。

    可要在大漢錨糧,李軒就痛苦了。

    不單是無法依托現代金融貨幣體係與“貨幣信仰”,倉儲物流一塌糊塗能接受,儲轉輸損耗巨大沒問題。唯獨金融最厭惡的風險,大風起兮雲飛揚,大漢糧價兮去它娘。

    漢十三州糧價波幅之劇烈,一石栗米去年五錢,今年就能萬錢。

    司農之薄,治栗之冊,在標各州郡縣糧產時,會標注豐收,歉收,蝗澇旱,饑饉,饑荒,大饑,人相食等各種情況。

    去年畝產十石的良田,今年澇一大,畝產就不過石了。一旱,蝗一來,就歉收,絕收了。

    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就是漢的常平倉,太倉與甘泉倉那樣的大糧倉也有。可常平倉已廢,除司隸外,大多糧倉在河套,幽州等邊郡地方。

    交通,路麵情況,車輛載具放在這裏,一郡遭災,若是洪澇,連臨郡的糧都輸不過去。

    一州遭災,鄰州倉廩充盈?沒用,官倉賬麵儲備是賬麵,倉裏實際有多少糧,是另外一回事。

    上官來檢查,把豪族家的米糧堆滿官倉。上官走了,官倉裏的糧,也揮一揮衣袖,古德拜。

    本州官場官官相隱,相互拆借“展覽糧”,讓地方豪族幫著遮掩可以。可不會朝遭災的臨州變“食用糧”呀,那變過去變不回來了。

    加上路運轉輸困難,損耗巨大。有個風吹草動,成州成郡的糧價,就會劇烈波動。

    一個不大的人禍天災,就得標注一筆“人相食”。

    李軒之所以要先錨糧,就是要通過“中聯儲”,把州糧倉,郡糧庫,縣結轉庫,幹濕庫的節點建起來,以州郡縣各等級公路相連,連成一張拓撲網。

    主幹網上的每一個節點,呈星狀散開,成為城市內與縣下的毛細血管,用毛細血管上小糧站,再覆蓋。

    這一網絡的建成,將有效確保北盟的糧食安全。

    在鞏固網絡覆蓋區支配權的同時,惠澤被這一網絡輻射的城鄉百姓。

    錨糧的第二個原因,是要讓商德與農德並聯。

    通過貨幣與糧食對衝,讓貨幣通過糧食來尋求價值複位,從而提升農人的社會地位。

    恰如美元錨石油,從而讓部落的土著,變成了人人羨慕的狗大戶。(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