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致富經

字數:8017   加入書籤

A+A-


    這一點韓國人並不會告訴你,他們隻會說,這叫“反周期投資”。

    沒有天朝大陸市場戰略縱深,韓國人敢這麽玩“反周期投資”嗎?!

    第二,國家力量出手,進行12寸晶圓、設備等大投入,並完成內存核心技術的“獨立自主”化。

    麵對東南亞金融危機,韓國政府出台四年計劃,投資2650億韓元[2億美金],引導企業向高性能cpu處理器、12寸晶圓設備等尖端領域發展。

    在韓台半導體戰爭初期,麵對米國人全力扶持苔彎人,挑起ra內存標準戰爭。

    韓國人由此完成dram內存核心技術從“米國基因”轉型為“獨立自主基因”。

    2002年英特爾主推ra內存,ddr dram成為市場主流標準。

    韓國人完成了核心技術的“獨立自主”化,隨後在512m gddr4、jedec標準8g ddr2 r-dim 1g dra 1g ddr 800mhz基礎模塊。

    全球最高速200 、30nm 64g nand flash。

    全球最高速etara技術16g 2-rank rdim dra ddr3 dram等,創造無數個全球第一。

    這是韓國人在全球dram內存產業最輝煌的時期。

    由此,三星和海力士成為韓國半導體,乃至全球半導體內存市場的兩大豪門,雙寡頭壟斷格局由此奠定。

    歐洲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和美日韓等比較,缺乏在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力量”對重點項目進行攻關和主導。

    僅僅依靠科技沒有從政治、經濟等層麵製定一個統一的規劃,所以在第三次dram世界大戰中,很快成為巨頭中第一個失敗者。

    單純依靠科技力量贏取市場,比如第一次dram世界大戰,日本人依靠64k、256k dram的高質量、低成本完勝米國人。

    但是全球dra世界大戰-日韓戰爭開始,已經不僅是國家之間科技的較量,更是全麵涵蓋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國運之戰。

    .................................

    龐煖忙著建立8英寸晶圓廠的事情。

    選擇的城市主要是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畢竟這裏是中國最發達的工業區。

    hs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所以空暇時間,龐煖經常會到周圍城市進行調查。

    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區是hs市。不過,這裏的地皮太貴,而且,現在國家定位是金融中心和高精尖企業,而且是逼格上要高精尖的企業。

    去年,hs市才趕走數千家不符合領導心中高精尖標準的企業。

    這其中包含不少高精技術企業,但是企業形象太差。

    你做精加工的哪怕做到成品合格率90%以上,在納米級的零件上進行鍛造。但是,給人的印象仍然是工廠裏幹活。

    另一家企業是做保健品的,投資一個實驗室,裏麵的“科研人員”穿著白大褂走來走去,裝模作樣的說一些牛頭不對馬嘴的醫療術語。

    兩家企業領導一參觀,誰走誰留就一目了然了。

    還有就是hs市的供電問題,這裏是全中國用電量最大的城市,兩千多萬人口,任何一個民生事件,都會變成政治事件。

    晶圓廠的耗電量極大,而且,生產線不能停,一停工就是數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損失。

    可是,sh市為了保障民生,經常會通知企業停產,甚至限電。特別是夏季高峰肯定是保障民生用電優先,sh市無論如何是做不到西安那樣可以限製三個城區的電量,來優先供應。

    龐煖投資比較傾向江南省的蘇南地區。

    前些年,海力士和意法半導體在無錫設立8寸晶圓廠,項目總投資20億美金。

    其中,海力士和意法半導體出資10億美金,主要是2億美金的二手設備折價、5.5億美金現金和2.5億美金股東貸款。另外10億美金由無錫市政府承擔。

    另外,在20億美金總投資之外,無錫市政府還承擔廠房建設,無錫市政府一共出資3億美元建設兩座占地54萬平方米,麵積32萬平方米的晶圓廠房,租賃給韓國海力士及意法半導體使用。

    這筆投資讓龐煖印象極為深刻。

    海力士拿著韓國利川工廠淘汰的8英寸晶圓設備,依靠天朝資金、土地、工人和天朝市場,用區區3億美金撬動了一項20億美金的投資。

    在當時的半導體業界引起轟動,江南省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支持力度可見一斑,這起到千金買馬骨的效果。此後,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諸多半導體企業巨頭,紛紛在江南省投資設廠。

    而且,這兩座晶圓廠投資培養了大量的優質技術工人,給江南省的半導體產業打下了牢固基礎。

    半導體產業和做衣服、生產玩具的代工廠一樣,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但是,一個是技術密集型企業,一個是純勞動密集型企業。

    晶圓廠培養培養一個無塵環境下能完成基本操作的技術工人要6個月以上時間。6月越培訓後,隻能完成基本的作業,成為最基礎的操作員。經過2年的跟崗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不需要師傅幫帶的技術工人。

    一個玩具生產線呢?

    隻要是智力、體力等身體素質正常,進入工廠通過幾小時的介紹,教會你一道工序,例如給芭比娃娃穿裙子,給某個環節擰螺絲帽。然後你就賣力氣,沒日沒夜的重複這一道工序,一個月穿幾千條裙子,擰數千枚螺絲帽,一直幹下去就可以了。

    這就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最大差別。

    江南省已經逆天程度的優惠政策,讓龐媛很是動心。

    特別是這幾年,江南省進行產業升級,政府對於這方麵政策和福利支持大很大。

    另外長三角交通網絡十分鍾便利,看看高速公路網比水路網還密。

    從江蘇常熟到柯橋才3個小時。

    堵車的時候,橫穿北京有時候都不止3小時啊。

    .................................

    對真正的有錢人來說,並不存在所謂“什麽方法才能賺錢”的問題,而隻有,“要怎樣解決某一個問題”以及“怎樣調動自己能調動的一切資源”這兩個問題。

    “看錢不是錢而是工具”,就是一種能力。

    許多人商海沉浮數十年,即便傾家蕩產依然還能東山再起,靠的也不是具體的門路,而是比一般人高出一個層次的思維和意識。

    就像《1942》裏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

    “我知道怎麽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不過,地主沒想到時代巨變,贏來了新社會。

    這是後話不提....................

    想在中國賺大錢,有一些基本的規律和共通的觀念,按照重要性排列大致有:

    政治敏銳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

    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製外回到體製內。

    依托村或者集體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製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村裏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的人成為第二批暴富者,

    這一波機會和體製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以蘇南模式華西村最為典型。

    90年代早期的價格雙軌製改革和90年代後期的國退民進。

    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國有資本變賣的機遇,抓住了廉價買賣產權的機會。

    2000年開始到2005年。加入世貿又給出口加工業帶來曆史性的機遇,貨代、紡織品出口都養肥了大把沒有文化的沿海小老板。

    2005年的時候隨便開個什麽礦,後麵你就要準備足夠多的麻袋來裝錢。

    至於商品房改革、股權分置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和每個家庭的財富息息相關。

    以前老有人說看新聞聯播致富這個梗,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

    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

    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紮。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這也就是所謂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礎。

    可以說是中國最近20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

    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麵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開始,一直到最近這3年的第二次互聯網泡沫,幾乎所有成功的,體量在百億美元以上的新興企業,其產品最初的雛形,都是一個“中國版的美國xx”。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

    而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這些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麵,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隻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3.roe思維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roe[股本回報率]=利潤率*周轉率*財務杠杆比率。

    注意這三者是乘數關係,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

    但即便如此,所有賺了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杠杆的,敢下注的冒險精神,本來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的回答裏說過,窮人是手裏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

    熟練運用財務杠杆的前提,就是敢於去動“本不屬於自己”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裏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巴菲特扣除杠杆的收益率不過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製,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隻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周轉率。即使是低利潤,隻要有高周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家,菜價便宜但翻台率高。

    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周轉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

    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周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周轉率要大大增高。

    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並且假設珠寶3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周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周期[從生產到銷售]。

    那麽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此外,中間型行業和智力型行業通常有望達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為資產較輕的關係

    4.了解自己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了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

    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

    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裏最值得,用在哪裏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複摸索和實踐的。

    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

    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

    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

    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塗。

    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