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紅糖到白精糖

字數:4635   加入書籤

A+A-




    趙大貴回到家裏,發現弟弟和妹妹果然買了米麵和豬肉,又從屋後的菜地裏拔來很多青菜,便很是高興,指揮二小趕緊做好吃的。

    三個人美美地吃了一頓,又將陳家送的白糖放入水裏,做成糖水喝。

    趙小虎和趙小妹畢竟是小孩,吃完好吃的就眉開眼笑起來,早就把霍大牙的催債忘到腦後去。

    趙大貴囑咐弟弟妹妹好好看家,然後又出門,再次過河到縣城去。

    第一次去縣城的時候,因為擔心秘密暴露,趙大貴有好多該買的東西都沒買,此時就要偷偷買齊了。

    先是找家藥鋪,問骨炭的事情。

    這時代的骨炭還算一味藥,似乎治拉肚子用的,每個藥店裏都會背一些,價格也不貴,一擔也就五分到一錢銀子,便直接買了一擔一百斤。

    然後,又到雜貨鋪買製糖用的瓦溜和木桶。

    瓦溜說白了就是大型的漏鬥,隻是這時代因為沒有塑料,鐵又舍不得用,所以采用陶器做的,在製糖、熬鹽、煉油、做米醋等時候要廣泛用到,價格自然也不貴,一個也就幾十文錢。

    趙大貴自覺財大氣粗,便買了五個瓦溜、兩個木桶,跟著骨炭一起,費了半天勁,又扛又拉地弄到碼頭,還是照樣過河,拿回家裏去。

    一天之內來回跑兩趟縣城,還拿了不少東西,加上身體其實沒有完全好,晚上趙大貴就有些疲憊不堪的感覺。

    不過,外麵現在有幾十兩銀子的高利貸壓著,趙大貴也不能就這麽歇著,吃完晚飯就指揮著弟弟妹妹清洗家裏的鐵鍋,準備將粗黑糖熬製成白精糖。

    將黑糖或紅糖變成白糖的原理異常簡單,做起來很容易,基本上初中化學課沒打盹的人都知道,根本不需要動用主神圖書館這種大殺器。

    趙大貴還記得初中時的一次化學實驗,化學老師(還沒死啊,真好)用玻璃燒瓶裝上清水,然後往裏放入紅糖,用玻璃棒攪拌,使之溶化完全。

    紅糖之所以紅,就是因為糖裏含有大量雜質所致,放入燒瓶做成紅糖水後,大量雜質在溶液裏,紅糖水自然也渾濁發紅了。

    接著,化學老師往燒瓶裏放入少量骨炭後搖晃,紅糖水溶液裏的雜質就會被骨炭顆粒所吸附,整個溶液便逐漸澄清,隻在底部存留一些吸附上雜質的骨炭顆粒。

    用過濾紙做成漏鬥(好多人都玩過吧),將燒瓶裏的紅糖水溶液倒進去,又在濾紙漏鬥底下放另一個燒瓶接著,骨炭等雜質就會留在濾紙上,另一個燒瓶裏就隻有清澈透明的糖水了。

    最後,將這燒瓶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將水分全部蒸發幹淨,在燒瓶底部就能得到白色的結晶體,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白糖。

    所以,紅糖變白糖的關鍵就是用骨炭的吸附性質,將紅糖水裏的雜質清除出去,然後像煮鹽一樣,使水分蒸發,獲得白糖顆粒;除了骨炭外,木炭、竹炭等雜質吸附能力強的活性炭都可以用,甚至用黃泥水代替也可以。

    所以說,中國清代土法煉糖,就是最後一步沒有跨出去,黃泥水淋紅糖再進一步,就是用黃泥水澄清紅糖水,然後將變清的糖水重新熬煮,蒸發水分,就可以批量得到幹幹淨淨的白精糖,質量和出糖率都比黃泥水淋紅糖高出很多。

    不過,現代人也不用覺得清代的煉糖手法過於落後,就這麽落後的黃泥水煉白糖方法,南洋諸國都未能掌握,以越南為例,本身盛產甘蔗和赤砂糖,卻並不掌握任何生產白糖的方法,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在大量出口赤砂糖的同時從清國進口白糖,甚至對清朝的白糖是有多少進口多少,采用非常優惠的進口稅率的。

    歐洲在中世紀並不掌握白糖的生產方法,甚至土紅糖的價格也奇貴無比,也就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普及後,在18世紀左右,才研究出白糖生產的機理,在甘蔗製糖的基礎上,還發展出甜菜等製糖的技術,到19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製糖技術已經相當完善了。

    在清朝光緒四年,也就是1878年,英國怡和洋行在香港建立“中華精糖公司”,專門收購中國的土紅糖生產出白糖,每日能處理四千擔紅糖;並在1880年,在廣東汕頭角石開設分廠。

    此後,英國太古洋行也在香港建立太古煉糖公司,專門收購土紅糖,生產白糖。

    西方人建立的這種煉糖廠,就是收購中國的便宜土紅糖,然後用骨炭吸附的方法清除雜質,然後重新蒸煮,生產出雪白的白糖。

    不過,如此說來中國的糖業手工業者,直到1878年甚至1880年的時候,都沒有掌握紅糖變成白糖理論,讓洋人憑空占了好多便宜而去,有誰算過先人們的心理陰影麵積呢。

    唉,說多了都是淚啊。

    閑話少說,趙大貴用清水洗幹淨鐵鍋、木桶和瓦溜,又將特意取來的新鮮秸稈燒成的草木灰放入鐵鍋裏,倒上大桶水進行熬煮,最後又用秸稈熬成的水將瓦溜和木桶又重新洗刷一遍,算是完成了清潔和消毒工作。

    新鮮秸稈燒成的草木灰做成的水溶液,是相當強效的消毒液,趙大貴指揮著趙小虎和趙小妹,用草木灰水將床、桌子和鍋碗瓢盆等都刷洗一遍,這且不提。

    這一番準備工作結束後,就該開始製造白糖了。

    趙大貴找個木桶,倒水裝上一半,然後放進兩三斤從陳家買來的粗糖,做出來的糖水紅中偏黑,看來雜質還挺不少的。

    接著,趙大貴投入半斤骨炭,又用擀麵杖使勁攪拌,使勁攪了好長時間,才發現這水逐漸清澈起來。

    趙小虎和趙小妹不明就裏,還大呼小叫起來,以為是裏麵的糖分都跑掉了。

    趙大貴也不管他們,拿出幹淨的土布,將木桶裏的水隔著土布倒入鐵鍋裏。

    現在這時候可沒有過濾紙可用,隻能用土布代替了,好在隻要防止骨炭顆粒進入鐵鍋就行,沒什麽難度。

    接著,就是灶上點火燒柴,把火燒旺了。

    趙大貴自告奮勇,想自己出手用火鐮和火石點火,結果哆哆嗦嗦弄了幾次都弄不好,很是受了幾次弟弟妹妹的白眼。

    火燒起來後,就是一邊風扇扇火,一邊添柴就行,這活兒沒什麽技術可言,就由趙小虎同誌接過去了。

    不過,趙大貴暗中卻是搖頭,這鼓風都得靠扇子,就是以前農村裏看過的手轉式木製鼓風機在這裏都算是神器,看來得盡快找個木匠做出來。

    弟弟妹妹來掌握火候,趙大貴就盯著鐵鍋看,就想等到水幹得差不多了,白糖結晶一點點析出來的時候,用木片做的翻勺刮出來,放到一邊。

    理論上,將析出來的白糖結晶放到瓦溜上,讓水分自己流幹,最後就能得到細膩白皙的沙糖。

    在糖寮做久的老手,還弄用刮出來的白糖直接做成白糖磚,但如此高大上的技能,趙大主神是定然不會的。

    趙大貴盯著鐵鍋仔細操作,生怕出現什麽差錯,然後這第一批糖...就糊了。

    這糖水燒到後麵,水分極少,一不小心這糖就要燒焦,所以必須掌握好這個度,不早不晚地就將凝結出的白糖取出來,放到瓦溜裏弄幹。

    趙大貴也不氣餒,接著又配置第二鍋糖水,繼續燒水,然後...又燒焦了。

    趙大貴前後少了十幾鍋水,嚐試了多次,才慢慢掌握了取糖的時機、火候和速度等,自覺煉糖方麵的經驗值在嘩啦嘩啦上漲,隻可惜在主神圖書館上看不到。

    試了這麽多次,趙大貴每次都記錄放入粗糖、水和骨炭的比例,倒是把配比糖水的比例算清楚了,而且對怎麽取糖也逐漸有了經驗,不再是最初的手忙腳亂了。

    忙活了一個晚上,趙大貴終於刮出二十斤左右的白糖晶體,然後放在瓦溜上,又用幹淨的幹草將瓦溜的底部堵住。

    這樣一來,白糖結晶上的水分就會逐漸從下麵流出去,最後就能得到幹幹淨淨的白精糖了。

    趙大貴拿出陳家送的白糖跟自己煉出的白糖比較,隻見陳家的白糖雖然也白,但帶點淡黃的顏色(黃泥水啊),而且多少有點雜質;反而是自己煉出的白糖,隻要將那些燒得焦黃的糖都挑出來,那就是一片雪白,單憑賣相就上了一個檔次。

    趙小虎和趙小妹都是懂事的,打著哈欠還要催促趙大貴繼續做白糖,不過趙大貴覺得羅馬還是一天建成的,就宣布今天到此為止,大家都要先回屋休息,等到明天再繼續幹。(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