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兩天子之戰(一)

字數:5665   加入書籤

A+A-


    於此構想,諸侯軍中也有人反對。

    有人道:“隱陽一戰,魏韓與墨楚交兵,魏韓用的戰術卻也是上駟對下駟。當時看到楚軍的陳蔡之師孱弱,於是集結主力猛攻陳蔡之師一翼。”

    “重陣接敵,力求在一翼突破後旋轉包抄,但最終的結果又是什麽呢?”

    “如今我軍炮少、騎少,縱然集結兵力於右翼,又怎麽可能會在墨家突破攻占三柳社之前先突破墨家的左翼呢?”

    “況且,此等戰術,最難的是調動、行軍、隱蔽、欺騙。不是說上來就如此布陣即可。”

    “直接如此布陣,鞔之適素善用兵,豈能不知?再者墨家軍中配有熱氣球,可升空而觀戰場,我軍若是提早部署,必被察覺。”

    “若不提早部署,就必須要先把兵力集中在三柳社,誘使墨家猛攻三柳社,然後再於戰場上向右調動。諸公以為,有誰可以做到的嗎?”

    這種戰術用起來確實很難,難點就在於懵逼敵人調動兵力。

    要麽就是對方智障,在對陣開始前完全不觀察兵力部署;要麽就是依靠優秀的己方的軍事素質,在混亂中變陣行軍,利用己方的機動優勢在戰場上完成左右調整。

    可素質、訓練、機動性、花隊純隊、陣型薄度這些事項,諸侯聯軍都不如墨家,所以有些人覺得明日決戰搞這種戰術,怕是自尋死路。

    尤其是經曆過隱陽之戰的韓將,更是心有餘悸。

    當時的情況已經算是很完美了,陳蔡之師的那一翼上,正是墨楚聯軍的弱點。

    當時也是在另一翼拉長的陣線,主動後退以抗住,而麵對陳蔡之師的那一翼則集中了魏韓的重步陣,排成了極為厚實的陣型,意圖在那邊突破後轉向。

    有點像是海戰中的搶t字頭。

    但結果就是楚國的王師新軍迅速調整了部署,在一刻鍾之內完成了陣線重構,改變了戰線的方向,擋住了魏韓重步陣的猛攻,最終失敗。

    現在諸侯聯軍麵對的,是在訓練和紀律以及敢戰程度上遠勝於當年楚國王師新軍的泗上解懸軍,用這種戰術隻怕不但不能奏效,還可能會被反咬一口。

    田鞠道:“我固知之。然而結圓陣固守,必敗;兵力均分,亦是必敗。那麽既然都是敗,為什麽不死中求活呢?”

    “現在墨家已經集結了大量兵力於左翼三柳社處……”

    他沒說完,剛才反駁他的人便道:“就算如此,那麽想要施展,必須要今天晚上行軍部署,在天亮之前墨家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將我軍左翼之兵調往右翼。”

    “可夜裏行軍,誰人能製軍?軍中誰人能保證不亂?誰能保證軍中不會出現混亂導致紛紛逃亡?又有哪些部隊可以在夜裏悄然行軍?”

    “就算是行軍,最多也就是三兩千各家精銳,又有何用?”

    “此泗上所謂紙上談兵之言!”

    田鞠喝道:“你隻會說我紙上談兵,我且問你,你除了會說我這麽做不能夠成功之外,可有辦法手段獲勝?”

    那人垂首道:“不能,但我知道這麽做不行。”

    眼看軍中將軍們又開始了爭吵,眉頭不展的齊侯韓侯紛紛出麵勸阻。

    最終的結果,也隻能如田鞠所言,死馬做活馬醫。

    明日決戰的指導思想就是如此,至於說能不能抓住機會誘騙、調動,那就要看明日決戰指揮的水平了。

    …………

    墨家這邊早已經安排了自己的戰術構想,墨家這邊的構想,是中央突破、將聯軍分割。

    一個是之前墨家用多了兩翼包抄、或者是一翼守另一翼攻的戰術,恐怕敵軍會有所察覺。

    再一個就是聯軍沒有選擇烏龜陣固守,而是還保留了野戰進攻需要展開的戰場控製範圍,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戰線略微有些長。

    這並不是說聯軍的選擇不對,因為如果選擇烏龜陣防守,那麽就等同於失去了主動進攻的可能,地方狹小根本不能展開兵力、調動部隊。

    但凡事有利有弊,現在聯軍這麽選,利是可以有進攻反擊的可能;弊則是戰線拉長導致了墨家完全可以利用諸侯聯軍對墨家兩翼戰術的固有印象,猛攻諸侯一翼,迫使諸侯聯軍調動兵力支援,而支援兩翼最方便的就是中央方向,一旦調動出現了薄弱,就可能會被墨家從中央鑿穿,將聯軍主力分割為兩半。

    三柳社方向就是墨家的佯攻方向,也就是聯軍的左翼。

    那裏位置很重要,要讓諸侯聯軍誤判,認為墨家要攻下三柳社,從而切斷聯軍向後撤的最後可能。

    實際上對於切斷聯軍退路,適並不是很在意。

    陽夏方向的韓軍,不舍棄陽夏的話,根本攻不過來。

    舍棄陽夏全軍而來,至少也要四天時間,而且這還不包括他們要突破在半途阻擊他們的時間。

    決戰戰場,自己手裏有巨大的騎兵優勢,聯軍敢撤,立刻就會變成潰敗。

    他隻是想讓亂軍誤判。

    一旦諸侯聯軍誤判,墨家在三柳社那邊猛攻之下,必要從中軍調動兵力支援。

    到時候中間方向就會薄弱,以步兵結成縱隊密集突擊,輔以騎兵,便有可能將其分割。

    三柳社方向,是墨家的右翼,在那裏部署了五十門銅炮,六千輕騎,以及一萬兩千名步兵。

    中軍則是墨家的主力所在,在靠近右翼的方向部署了四十門銅炮,既可以支援右翼又能在轉為中央突破的時候攻聯軍中央。中軍前方是二十門銅炮。

    衝陣的武騎士師在中軍後方,需要投入戰場的時候再行選擇。

    一個師的兵力作為預備隊,部署在第二線中軍和右翼結合處。

    左翼則采取了一個更有利於防守的部署。

    每兩個旅結合在一起,第一個旅在正麵展開,第二個旅分成三份,兩份在第一個旅左右側後方稍微密集部署,剩餘一份在後方做預備隊。

    每兩個旅配屬兩個連的輕騎,用於接戰後敵軍退卻後小範圍追殺。

    側翼有三千輕騎以掩護。

    明天天一亮,炮兵就會開始轟擊,等待轟擊的過程中,便需要調動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或者再針對聯軍的部署重新調整。

    這場決戰不再是以往對齊對越那樣的戰役,雙方為了展開兵力都拉長的戰線,以便能夠將兵力部署開。

    墨家作為主攻一方,將近六七公裏寬的戰場,已經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地行動,三軍各有主將,按照預定的計劃進行,互相之間的支援策應既要看三軍主將各自對戰場的把握,也在於中軍主力這邊的這些預備隊由適掌握進行一係列地戰場調度。

    第二天一早,太陽還沒有升起,睡眼惺忪的觀察兵們就已經洗漱完畢。

    他們要趕在太陽升起之前做好他們的準備工作,巨大的熱氣球需要提前用大皮橐充氣。

    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是最適合升氣球的時候,氣流平穩,而且天氣還有些冷。

    幾個輔助的士兵脫掉了棉衣,隻穿著一件單衣,三個人一組拉動著沉重的皮橐,這是墨家早些年守城戰防備敵軍挖地道的“製式裝備”,主要用於往地道裏麵灌煙,後來開始燒硫磺,但是核心思路一成不變,隻是挖洞進攻的人死的更慘而已。

    沉重的皮橐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木外殼中,這樣才能夠產生足夠的風壓。

    皮橐呼哧呼哧地喘著,就像是剛剛下完雨之後在淤泥地裏耕種的牛。

    棉布裏麵夾著一層油薄紙做的巨大的氣球伴隨著皮橐的喘息,逐漸開始膨大起來。

    這時候沒有什麽高級的材料,最便宜的就是棉布夾薄油紙做外殼,可以飛個幾百米高,但軍中一般也不用飛那麽高。

    柳條編織的吊蘭內,裝著用各種油脂混合出的加熱爐,極為昂貴的桐油和鯨油就這樣被使用。

    氣球逐漸膨大後,便開始加熱,旁邊的輔助兵用繩索拉住,讓氣球直立起來。

    兩個負責觀察和記錄的觀察兵踏上吊籃,綁在吊籃上的工具箱裏,有各種基本的繪圖工具、速寫用的石墨筆、望遠鏡等。

    一個負責觀察口述,另一個將具體的內容速寫在紙張,再扔掉地上由輔助兵們總結匯報。

    墨越一戰中,墨家利用小山丘掩護調動兵力,是以墨家對於戰場觀察極為重視。

    好在這裏一片大平原,隻有一座幾十米高的小丘,隻要氣球升起來,敵軍有什麽動向就很容易被發現,從而提早作出準備。

    一座小丘若是被利用好了,有可能會扭轉戰場的局勢,比如在左翼佯攻,主力卻利用小丘對視線的遮掩機動到右翼忽然反擊。

    現在墨家兵強馬壯,所以要盡可能避免處在弱勢的一方這麽搞,觀察兵的作用也就極為重要。

    綿長的戰線上,一共升起來五個氣球,兩個在右翼也就是三柳社的方向,兩個在中軍,還有一個在左翼。

    吊籃上的觀察兵都做過參謀,都是科班出身,會畫圖和簡單測繪是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必要的時候,他們還需要在上麵作出自己的判斷,但一般情況不會如此,大多數時候他們隻是負責描述,並不總結。

    如今天氣正冷,今天並沒有霧,略微有風,現在視野良好,一會打起來的時候硝煙彌漫,隻要有微風那麽視野也不會很差。

    三柳社對麵的氣球上,觀察兵升空之後用望遠鏡觀察著諸侯聯軍的陣型,尋找炮兵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