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統一的意識
字數:3806 加入書籤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戈,這力量是劍······”
軍訓時為何要組織唱歌、安排遊戲,為的就是舒緩士兵們緊張的精神。這首戰國版的團結就是力量,經蒙恬改動些許字眼後,成為了羽林郎們的最愛。
春去冬來,一年的時間匆匆而過。除了必要的典禮、大朝會,羽林郎們會隨侍嬴政回鹹陽,其餘時候,汗水都在上林苑裏揮灑。習慣了集體生活後,上林苑成了羽林郎的第二個家。
訓練之餘,蒙恬帶領羽林郎修建營地,平整道路,建成了一處小小的要塞式軍營。麻雀雖小,樣樣俱全,在這個過程中,蒙恬自己同樣在用心學習安營紮寨。
曆代文人,總以為熟讀兵書,就能帶領軍隊打仗,後來形成書生典戎行的傳統。殊不知,曉得大略,不懂安營紮寨,不懂行軍,不通地形,遇上戰術精湛的敵人,不落得個全軍覆沒才怪。古代大戰,建造營地可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古代羅馬人,將軍營建造技術發展到了古典時代的一個巔峰。
秦軍之中,白起善於運動戰,更善於充分利用工程技術。秦趙長平之戰,很多士兵沒有上戰場殺敵,大部分時間都在挖掘壕溝,建造營壘。沒有什麽危險,最後仍然可以拿爵位。白起死後,秦軍傷心落淚,往後哪裏會有這麽好的將軍,跟著他,隻要不死,從來不用擔心沒有肉吃。
蒙恬細細研究白起的戰例,充分了解秦人的性格,驚訝的發現,秦人跟古羅馬人有某些相同的品質。羅馬人擅長建造,秦人同樣擅長工程建造,特別是在水利工程上,秦人特別天才。昭襄王時代,李冰在CD建CD江堰,澤及後世兩千多年,等再過幾年,鄭國渠也要開建,更別說以後的靈渠。
結合秦國、西方羅馬的軍營建造技術,蒙恬有意在行軍訓練中加入建造軍營的訓練。在營地沒有建成之前,任何人不得休息。蒙恬不厭其煩的灌輸重視建造軍營的意識。幾個隊長中,馮毋擇最有工程上的天賦,李必、駱甲擅長騎射,司馬昌擅長文字,荊蘇說服力最強,任固鐵麵無私,待後來,蒙恬不再親力親為,任務分派下去,整個人輕鬆不少。
二流的將軍管兵,一流的將軍管將。蒙恬心裏感歎,高手在民間,劉季確實天生有管理的天賦。
“參見大王,我把卜先生帶來了!”上林營的中軍大帳裏,嬴政跪坐主位,蒙恬帶著卜興前來見禮。
“卜先生,寡人沒忘記你。”嬴政見到卜興,突然想了起來,“在大荔縣的時候,你曾出手擊殺過刺客。”
“大王記得微臣,臣不勝惶恐。”卜興不卑不亢,蒙恬告知他拜見秦王的事後,他也有所準備。他相信,子夏的儒學,結合秦國的實際,脫離了齊魯之地不切實際的學風,定能得到小秦王的認同。
“蒙恬告訴寡人說,先生是學儒的?”待蒙恬、卜興相繼跪坐入席,嬴政才開口問道。
“正是,我傳承的是子夏之學。”
“哦,儒學裏麵還有所謂的門派之分嗎?”秦國貴族,閑暇時,會讀詩書陶冶情操,但對儒學真的不了解,嬴政不由得有些好奇。
“法家分法、術、勢三派,儒家同樣不是鐵板一塊。孔子之後,有曾子之學、孟子之學、子思之學、顏氏之學、子夏之學,新進又興起了荀卿之學。在我看來,隻有子夏創立的西河學派,才得到了儒學的真傳。”
“先生為何這麽說?”
“儒學傳自周公,脫胎於周政,長期處於齊魯之地,遠離邊疆,外患較少,經濟富裕,齊魯之地的儒學,仁義中少了殺伐的內核,在我看來,卻是殘缺的儒學。孟子主張,天下當歸於一,真正的儒生,衷心擁護天下一統,可統一天下的方法策略,儒家內部卻爭執不下。齊魯之人,頗以為隻要行仁義,感化世人,天下人仰慕仁德之君,不用征伐而能歸一天下。子夏卻認為,孔子所傳的儒學,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儒學,還需要與時革新,被人認為不敬祖師,不得已到了魏國,創立了西河學派。魏文侯、李悝、吳起都曾拜子夏為師,魏文侯治政,李悝變法,吳起兵道、法家、儒道集於一身。”
“那先生認為,天下當如何歸於一?”卜興的口才,比起張儀這些縱橫家,差了一大截,見卜興說得有些離題了,蒙恬出言提醒。
“要想實現天下一統,靠得不是仁義,而是軍事上的強大。戰國七雄並存這麽多年,王侯如此眾多,沒有人想失去自己的地位。六國之人,也不願天下歸於一,而成為亡國之人。靠孟子宣講的仁義,不能實現大一統,隻能依靠劍和血。”
嬴政麵露思索,心裏有些觸動。在趙國的時候,他也聽過一些儒生的言論,空泛的仁義道德,畫餅充饑,說得人心花怒放,卻落不到實處。邯鄲之戰那麽危急,婦女兒童都上了戰場,也沒有跳出來說,哎呀,大家打得太殘忍了,不符合仁義,我們幹脆並入秦國,為華夏之地的統一作出貢獻吧!趙人不想亡國,山東六國,不想亡國,想要靠仁義統一天下,確實不可行。
“司馬法有言,殺人安人,殺人可也;滅其國,愛其人,滅之可也。仁義,有小仁,大仁之分;有私家之仁,公家之仁。國君對內濫施仁義,不修武備,不明紀律,外敵入侵,國破家亡,男人被殺害,婦女被奸淫,施小仁卻致大害,行私仁壞曲製。真正仁義的國君,嚴明法度,建立強軍,時刻備戰,外敵不親,國內安寧,沒有家破人亡之虞,這才是真正的大仁,公家之仁,哪怕不為人所理解,國君也要去毫不猶豫的去做,總會得到後來人的理解。”
卜興到底是學儒的,還是學法的?蒙恬心裏腹誹著,子夏教出了李悝這樣的法家,吳起這樣的兵家,難道子夏這一派才是法家真正的祖師爺?如果不了解卜興,聽他這一番言論,真的會誤以為他是法家之士。或者說,他以法家言論為鋪墊,先獲得嬴政的好感。
蒙恬不清楚卜興心裏的想法,不過,見嬴政微不可察的點了點頭,蒙恬知道,嬴政心裏接受了卜興大仁的主張。想想曆史上的嬴政,一心促進中華統一,想要結束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卻落得個千古暴君的名聲。西方的壓力山大、凱撒,西方人崇拜了兩千多年,而真正實現中華統一的嬴政,卻被後來人罵了兩千多年。或許,嬴政的內心深處,本來也是孤獨的吧!
果然,見嬴政有興趣之後,卜興開始談改造儒學問題,說什麽我愛孔子,我更愛真道。認為孔子所傳的儒學,有周政的糟粕夾雜其中,需要結合秦國的實際,大力改革。儒家的經典典籍,需要按秦國的實際,重新書寫,重新流傳,不過三代人的時間,儒學就會成為秦國本土的儒學。
蒙恬感興趣的是,卜興提出,要用儒學包裝法家思想的內核。他說,法家思想像劍,儒家思想像劍鞘,劍收在劍鞘裏,行走在大街上,才不會讓人害怕。卜興放棄了齊魯儒生想要儒學成為一國唯一學說的想法,主張法儒結合,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蒙恬不知道,平時與卜興談論的時候,他的某些想法,也啟發了卜興。出於對儒學的誤解,蒙恬始終認為,儒學的內核,天然的隱含了某種程度的柔弱性,與尚武的秦人格格不入。
法家思想深入秦人生活的方方麵麵,不能撼動就選擇依附,卜興作為現實主義者,靈活變通,提出主動變革儒學,適合秦人的思想和習慣。
“先生一席高論,寡人受益匪淺,蒙恬向寡人建議,接納先生,為羽林郎教授文藝,先生就留在羽林營吧!”嬴政聽了卜興的一席話,覺得儒家的學說,也不是那麽討厭了。
蒙恬當即安排卜興住進了營地,擔任文書。與卜興接觸了這麽久,蒙恬心裏再清楚不過,卜興有些儒生的通病,張口能說,會不會做就不一定了。用人就用他的長處,蒙恬打定主意,要好好的使用卜興這張嘴,用得好了,不下於十萬雄師。(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