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正文在下一章)

字數:4225   加入書籤

A+A-




    在故事開始之前,這裏會首先解決大家對夏商曆史的幾個疑問和爭議。

    一、關於曆史上的夏朝是否還屬於上古,在史學界一直存有爭議。

    有關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線,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根據目前最高史學權威《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劃分是以秦皇朝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滿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

    第二種說法,是采用歐洲曆史的學說,世界上古史是世界範圍內的原始社會與奴隸製社會發生、發展和衰亡的曆史。而歐洲的奴隸製衰亡是以公元476年為標誌的。故此,第二種說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後是中古史。

    由於我國對上古、中古的劃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隸製和封建製的劃分問題,即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確定。

    我就暫時以《中國通史》為準,將夏朝歸為上古時期了。

    —————————————————

    二、關於本書的主要曆史資料依據。

    《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記載自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曆史。

    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FǒuBiāo)在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裏所發現。

    是現知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在研究夏代的年代問題上有其特殊意義。

    由於它所著年代更早,且是在司馬遷過世後才現世,裏麵有很多都是司馬遷未知曉和考證的曆史。

    所以我個人認為他的記載應比《史記》更具真實性(盡管它有很多記事都因與中國推崇的儒學理念相背,而被古今大多數視作反書慘遭迫害千年)。

    在我的文裏,《竹書紀年》與《史記》《夏本紀》記錄衝突相悖之處,我會全以《竹書紀年》為主,兼以參考一些考古類書籍。

    對於春秋以前的曆史,我是堅定的《竹書》派,《史記》派的忍一忍吧……

    ————————————————

    三、關於夏商所尚顏色的爭議:

    很多人說夏尚黑,其實不然。

    秦朝尚黑行水德,這是一定的了。由秦朝按五行相克向上推算——水克火,周是火德尚紅色;火克金,商是金德尚白色;金克木,因此夏應該是木德尚青。

    也有傳說大禹曾碰到過青龍,所以夏自最初就是尚青的。

    故而夏的旗幟和君王的衣服是青色,商的旗幟和君王的衣服是白色。

    (這五德相克弄不明白的,可以參考我的另一本書《大秦寵婢》(《醉秦瑤》)的第181章五德興國,裏麵有詳細的解釋。

    ————————————————

    四、關於主角們名字的爭議(這時的人稱氏不稱姓,詳見第一章開頭):

    1、伊尹:

    伊尹奴隸出身,原本沒有姓氏和名字,相傳他生於伊水附近,所以被人稱做“伊”。

    甲骨文中提到伊尹幾乎都以單字“伊”居多。

    有人說他名“摯”。其實“摯”是好友的意思。與其說是名,倒更像是愛稱。

    商湯啟用伊尹,將他視作親密無間的朋友、師長,故稱他為“摯”——“伊摯”。

    意為名叫“伊”的好朋友。

    至於“尹”字,那是商朝建立後專門為他創立的官職,相當於後世的丞相——名叫“伊”的丞相。(參考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官職,丞相就被稱為“令尹”,便是來自於此。)

    2、夏桀:

    曆史上稱他夏桀。

    “桀”有凶猛的野獸之意,隻是他死後百姓和商朝對他的惡稱,並非他的名。

    他名為癸(因《竹書紀年》稱他為帝癸)或履癸(“履”有“國土”之意)。

    夏朝的最高統治者一族是姒姓夏後氏。

    夏朝王室姓姒,建夏初期分封了十二個本家姓的姒姓侯,形成了十二個正統王室方國以曆代護衛夏王朝中世襲稱帝的一族(這十二個姒姓方國到夏末時已經曆了幾百年,相繼消亡分裂)。

    這一族為了將自己的尊貴與其他姒姓族人區分開來,從此便直接改以國號為氏,不稱“侯”,而成“後”(意為“王”),合為夏後氏。

    故而,應稱為夏後癸。

    3、妺喜:

    曆史上的妺喜是蒙山國有施氏的公主。

    《楚辭·天問》注:“蒙山,國名也”,即為蒙山國。有施氏,為世居蒙山的古老部族,曆經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至夏代立國。

    蒙山國是有施氏,但姓什麽史書中卻沒有記錄。

    她的名其實並不是妺喜,而是單一個“喜”字,“妺”字有妹妹的意思,在先秦以前常有這種稱呼妹妹的叫法,意為“愛妹”,叫妺喜應隻是夏後癸對她的愛稱。

    4、商湯:

    史稱他商湯,是因他“成湯”的號(他的名號很多,這是其中之一),是民為他起的,並非他本名。

    商國是子姓、相傳是高辛氏。

    他本名為履,是為高辛履,而在甲骨文記錄中他還有另一名“天乙”用得也很多——高辛天乙。

    ————————————————

    關於主角們年齡的爭議:

    一、妺喜:

    她的年齡爭議不大。

    帝癸三年築傾宮,這是專門為妺喜所造的。

    所以妺喜定是在夏後癸即位為帝後三年內入宮的。

    而這時的她能讓癸一見傾心,也必定是個還未出閣的及笄之前的漂亮小女孩。

    (先秦以前古人早熟,貴族男子十三歲婚配,身份高的公主十五歲還沒嫁的已經算少見了。)

    二、帝癸(夏桀)

    出生年不詳,某“百科”說他在位54年(前1653—前1600)是錯的,《竹書紀年》記載帝癸三十一年夏亡,他隻在位三十一年。

    史書記載早期的他能征善戰、能文能武,年少時就即位,所以他的年齡也沒想象的那麽大。

    三、伊尹

    伊尹作為奴隸,又是棄兒,出生年也不祥,因為他被後世奉為“元聖”(第一聖人),就感覺應該很老,大多“百科”傳他活了一百多歲,其實早年的史書並沒提到他的年齡,但卻有提到他與妺喜之間關係密切,那何不將他想象得更為年輕一些?否則年紀跟妺喜差距大太的人又如何能得妺喜傾心?豈不是不合常理?(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