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第 164 章

字數:3822   加入書籤

A+A-




    新皇後要為皇帝廣選後宮一事飛快地傳遍了整個後宮, 甚至有那消息靈通之輩,哪怕人在宮外也知道了這件事情。

    所以, 這天傍晚, 皇帝跟賈琰一起用晚點的時候, 就說起了這件事情:“皇後,朕知道你委屈了。可是那是母後,你也應該多禮讓著些母後才是。”

    賈琰當即失笑,道:“看萬歲說的,我是那種不知道輕重的嗎?這天底下的婆媳都是如此。不止母後娘娘跟我, 就是我娘家也是。就跟我們家老太太,年輕的時候便是如此, 希望我祖父隻守著她一個,等到了自己的兒子長大了,又希望兒子多子多孫。不是我娘家, 京裏多少人家的太夫人老封君, 不都是這樣的?母後娘娘看到您膝下空虛,心裏著急也是有的。就是我,看到您就這麽幾個皇子,也知道自己重責在肩。哪怕心裏酸,也隻能酸著。要不是早就有這個盤算, 我哪裏會在母後娘娘那裏應對自如。隻是,我進宮剛剛才半個月, 就要預備著這事兒, 因此心裏格外不好受。我又年輕, 又是被家裏嬌養大的,到底不能跟姐姐一樣,應對自如。”

    賈琰這裏說的姐姐,就是已故的孟皇後了。

    皇帝一聽,倒是不忍繼續說下去了。

    要知道,當年才十三歲的賈琰就跟他說過,唯有丈夫和孩子,她不願意跟別人分享。

    這句話,皇帝一直牢牢地記在心裏。如今賈琰會考慮他子嗣稀薄的問題,還會去琢磨給他揀擇妃嬪一事,要皇帝說,要新婚才半個月的賈琰現在就做這樣的準備,未免有些殘忍。

    皇帝想了想,道:“放心,這件事情,半年之內不用考慮。母後那裏,朕會去說的。”

    賈琰立刻笑靨如花:“那臣妾就先謝過萬歲體恤了。”

    事實上,就連太上皇後,也在跟身邊的人說:“你們說,本宮對皇後是不是太苛責了。”

    太上皇後身邊的方尚宮就道:“娘娘,要奴婢說,您是憂心二皇子,這才會衝著皇後娘娘發脾氣。哪裏是您的錯呢?”

    二皇子畢竟是皇帝的長子,如果皇帝沒有嫡子的話,最後很有可能是二皇子上位。這也是太上皇後開口的原因。

    太上皇後搖了搖頭,道:“哪怕皇家跟尋常百姓人家不同,可要皇後進宮才半個月就為皇帝操持揀擇妃嬪一事,未免不通情理。來人,去清涼殿通知一聲,這件事情先擱置。”

    太上皇後沒有說什麽時候提起這件事情,但是大家都知道,太上皇後這樣表示之後,後宮應該安生些日子了。

    是的,太上皇後會跟皇後對上,那不是為了支持某個妃嬪,太上皇後是太上皇退位之前冊封的皇後,由皇後升為太上皇後的,她不需要討好某個妃嬪。而且她沒有自己的親骨肉,自然也無需站隊。

    但是,皇家跟尋常人家不同,尋常人家,無論長輩做了什麽,一個孝字壓下來,小輩們都要老老實實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賈家。

    皇家是不同的。就是太上皇後身份高貴,可若是萬一有一天,二皇子上位了,記恨母親曾經被責罰因此遷怒太上皇後和太上皇後的娘家,太上皇後能如何?她終究也不過是一個深宮婦人罷了。

    因此,在已經成年的二皇子和剛剛進宮的新皇後之間,太上皇後選擇了二皇子。

    不僅僅是因為她看著二皇子長大、對二皇子更加有感情,還因為她擔心行事不當會招來二皇子的怨恨。

    至於皇後,在她生下皇子、在她養大了自己的嫡皇子之前,一切都是虛的。

    不過,就是偏頗於二皇子,太上皇後也不會跟皇後交惡,所以,意思意思地當著竺貴人並周德妃趙敬妃幾個的麵下下皇後的麵子已經足夠。多餘的,她卻不會做的。

    就跟這次這樣,太上皇後直接說先擱置這個提議卻沒有提什麽時候重啟這項提議,就是她的態度。

    這就是宮廷,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句話,都要拐個九曲十八彎才行。

    這個宮廷裏麵沒有秘密,至於是不是所有的妃嬪都聽到了最後的消息,也不知道這些宮妃們是如何想的,但是,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即便太上皇後罰皇後抄寫女訓女戒一事,也因為太上皇後沒有規定時限,因此不了了之。

    至於二皇子和四皇子,知道這件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又是什麽反應,這就不是賈琰這樣的宮廷巨頭需要花心思去了解的了。

    比起猜測下麵的庶子的想法,對於賈琰這樣的一國之母來說,跟皇帝一起參加各種祭奠、祭禮比較重要。

    沒錯,這就是皇後的特權,除了給皇帝生兒育女之外,皇後在很多事情上擁有很大的權利,後宮的妃嬪們沒有資格參加各種祭奠祭禮,她們隻能呆在後宮裏麵,仰望著庭院四角的天空。但是皇後不同利,絕大多是典禮,皇後必須參加,這是皇後的權利,也是皇後的義務。

    因為皇後“體同天王”,這四個字是明明白白地寫在冊封皇後的冊文裏麵的。

    所以,在元月裏,皇後跟著皇帝再度謁太廟的時候,身體不適,然後被發現有了身孕,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說賈家那邊的反應,就是皇帝本人也高興壞了。

    皇帝親自跑去太上皇的寧壽宮,誰都不知道兩位君王說了些什麽,但是,皇帝從寧壽宮出來之後,就詔告天下,把商丘一帶數百萬畝土地作為皇後的采邑。

    此詔令一下,朝野嘩然。

    當然,聰明的人保持了沉默。好比說,戶部尚書、工部尚書,還有這兩個部門相關的官員,一句話都沒有說。

    別人不知道,他們會不知道?皇帝詔令中的商丘一帶,其實是晉陝峽穀下遊的廣大平原地區。晉陝峽穀這段河道的落差較大,黃河主河幹上唯一的一座瀑布也位於這個位置。因此,晉陝峽穀下遊的數百萬畝土地,也就是商丘一帶,大量的泥沙淤積在這裏。這裏的黃河不但是遊蕩河,河道不固定不說,大量的泥沙就直接裸露在外,因此,這裏也是蝗災的溫床。

    因為河道不固定,因此就是在這裏種植了作物,一場洪水也沒了。

    同樣,因為是蝗災的溫床,所以就是作物撐到了收獲季節,收成也不會很高。

    簡而言之,采邑是古代貴族享受賦稅的地方,而皇帝把這塊地方賜給皇後,皇後享受不到采邑的稅收帶來的巨大利益,說不定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去治理,而且如果不治理,任由它荒廢下去,肯定會引來百官的彈劾,可如果治理的,短時間內見不到效果,肯定也會被人彈劾。

    這道政令,就跟把皇後架在火爐子上烤沒什麽兩樣。

    禦史台第一時間上奏本表示反對:雖然秦漢時期有這個先例,但是那也是一千七百年前的事情了。且不說本朝從來沒有賜皇後采邑的先例存在,就是有,也沒有直接賜下數百萬畝之多的。

    禦史台眾禦史聯名上奏,要求皇帝收回成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