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第 235 章
字數:5529 加入書籤
竺貴人敢來禦花園截皇帝, 自然是有底氣的。更準確的說, 從那天皇帝帶著博陵公主去了弘徽殿之後就會偶爾會去她那裏坐坐, 跟她說說話, 哪怕宮妃年過三十五不侍寢的規矩在那裏擺著,她也讓皇帝在弘徽殿留了兩次宿。
這樣的竺貴人,當然有這個本錢,來禦花園截人。
按照宮規, 竺貴人先給皇帝行禮,然後見過皇後。賈琰也按照宮規, 點頭答禮。
“真是難得,會與貴人在這裏相遇。”
何止是難得。按照宮規,皇帝和皇後遊覽禦花園, 下麵就要先將禦花園完全清場。更不要說, 今天, 皇帝可是特地來禦花園找賈琰說話的。
竺貴人的臉上不見任何的不對:“讓娘娘見笑了。臣妾是為了六皇子的事兒, 因此特來求見陛下。”
賈琰眉毛一挑, 似笑非笑地看了皇帝一眼,很幹脆地道:“既然事關六皇子, 萬歲的確應該聽一聽。我先去那邊。請。”
賈琰之幹脆利落, 驚得竺貴人瞪大了眼睛。
至於皇帝,他忍不住摸了摸鼻子。
好吧, 賈琰的坦蕩, 有的時候都叫他不得不在意。
大約, 這就是夫妻吧。如果賈琰在意, 他就顯得無所謂了,可賈琰渾然不在意,皇帝就不知道為什麽,總覺得有些心虛。
等賈琰離開,皇帝這才道:“湘兒,是不是小六有什麽事情,因此讓你特特地趕到禦花園來?”
竺貴人自然知道,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假借名義。即便是她,如果沒事指著兒子的名頭找皇帝,也是會讓皇帝不高興的。
好在她也不是沒有借口。
竺貴人道:“陛下,也許是臣妾多心了。臣妾聽說,老六媳婦最近身子有些不好。請了好幾個太醫,都說隻是胃疾,吃了多少湯劑都不見好。陛下,臣妾鬥膽,想請段禦醫給老六媳婦看一看。”
這事兒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往簡單裏麵說,不過是竺貴人擔心兒媳婦。
皇帝就取笑道:“朕看你是盼孫兒吧?”
六皇子雖然說是皇帝一度放在心尖兒上的兒子,可是二皇子才是皇帝實際上的長子。當年皇帝剛登基的時候,二皇子就已經為皇帝生了皇長孫出來了。到如今,不止二皇子那邊有兩嫡三庶五個皇孫,就是四皇子也有三嫡五庶八個皇孫。
皇帝真的不缺孫子。
竺貴人略帶歉意地道:“是的,陛下。臣妾,關心則亂,還請陛下恕罪。”
皇帝道:“這句話,你不應該對朕說,應該對皇後說。老六媳婦,終究是要叫皇後一聲母後的。”
竺貴人的臉色發白了。
她聽出了皇帝的語帶警告。
沒錯,這種事情,本來就是皇後的權責。方才竺貴人應該先跟皇後回稟才對。結果,皇後很知趣地離開了,竺貴人卻什麽表示都沒有,然後跟皇帝說這個,也難怪皇帝會警告她了。
竺貴人低聲道:“陛下,臣妾知錯。隻是,有件事情,臣妾必須跟陛下報告。”
“你說。”
“聽說,臣妾聽說,陛下委任娘娘的表妹夫衛若蘭為商丘守備。陛下,這個衛若蘭終究出身於龍禁尉。還請陛下三思。”
說著,竺貴人已經跪了下來。
皇帝沒有說話,他隻是靜靜地看著跪在他腳邊的竺貴人。
換了他跟竺貴人情濃的時候,他絕對會認為竺貴人是為了他好。
但是,這不等於說,他對後宮幹政沒有忌諱。
隻聽他冷冷地道:“竺湘兒,什麽時候,官員任命需要後宮多嘴了?”
低著頭的竺貴人猛地瞪大了眼睛。
這情況不對啊。
竺貴人雖然人沒有動,可是她忘記了她今天頭上簪的是蝴蝶簪。蝴蝶的翅膀又薄又輕,哪怕她人沒有動,可是這頭皮一緊,簪頭的蝴蝶就開始輕輕地扇動翅膀。
把一切看在眼裏,皇帝這才淡淡地道:“竺湘兒,皇後喜歡跟朕討論政事不假。可是她從來就沒有過問過官員任命之事。就是有開口,都是要求朕壓著她的父兄、不許她父兄進入中樞之言。”
言下之意,竺貴人的哥哥已經進了樞密院,比起皇後的父兄,一個領著空頭爵位,一個遠在天涯,竺貴人難道還不滿意?
竺貴人萬萬沒想到。她原以為自己跟皇帝怎麽也恢複了往日的柔情蜜意,偶爾跟皇帝說說這個,也是不妨的。
她哪裏想到皇帝竟然會這麽敏銳?!
她急急忙忙地抬起頭來,道:“萬歲,萬歲,臣妾也是擔心父皇惱了萬歲……”
“那是朕需要考慮的事情。”
他與太上皇之間的爭奪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哪裏是一個小小的衛若蘭就能夠改變形勢的?這個竺湘兒,不懂裝懂,鬧些什麽?!
皇帝越發心煩,拂袖離去,把竺貴人落在了明月橋上。
途徑喜雨亭的時候,皇帝就遠遠地看見賈琰站在喜雨亭裏,身邊的隨侍都在亭子外麵候著。
皇帝眯了眯眼,登上了喜雨亭:
“皇後,你在看什麽呢?”
“自然是看這藍天。天空如此廣闊,也不知道這蒼穹之下,大地是如何廣袤,各地風光,或者雄偉或者秀麗,也許我終其一生,都不得見。”
“那容易,讓下麵再修一座園林便是。”
“萬歲又來了。園林也不過是園林而已,難道還能夠再現天然景致的宏偉壯麗不成?”賈琰笑道:“罷了罷了,不說這些。萬歲可想好,要在哪裏開這新鹽場了嗎?”
“長蘆,不,長蘆實在是太近了。”
長蘆位於滄州,其中漢沽鹽場曆史最為悠久,乃是全國最大的鹽場。
皇帝沉吟了片刻,道:“皇後,你覺得,哪處最適合?”
“這我哪裏知道?好歹也要欽天監派出水文博士、陰陽博士實地勘察過吧?不過,要我說,距離燕京太近了,隻怕會讓高句麗和東瀛人不敢輕舉妄動。所以,越靠外越好。當然,考慮到季風的影響,東海沿岸自然是不適宜的。”
“也就是說,北海麽?”
北海,也就是渤海的舊稱,因為是內海,風多雨少,因此北海沿岸,尤其是西側的滄州一帶,自古以來都是華夏最大也是最古老的鹽場。不過,這不等於說,隻有滄州一處適合撿鹽場了。實際上,在萊州,一樣有鹽場,隻是規模不如滄州長蘆,而且萊州鹽場還多在用煮鹽法製鹽。
而萊州正好與高句麗隔海相望。
皇帝給欽天監和有關部門下達的命令是,在萊州試驗曬鹽法,最好研製出適合萊州氣候並且不需要鐵鍋,也就是不需要煮鹽的製鹽法。
上麵一句話,下麵跑斷腿。
在華夏的曆史上,這句話總是裹挾著無數的鮮血和屍首躺在曆史的陰影裏麵靜靜地凝視著每一個人。
哪怕負責製鹽的官員連連搖頭,負責監工的內侍也總是尖聲叫罵:
“鬼知道你們說的是不是托辭!咱家隻知道,在宋代的時候,人家就用曬鹽法!咱家可不管什麽做不到做得到!既然古人能夠做到,你們就必須想辦法做到!”
沒有辦法,當地的官員被這幾個內侍噴得滿頭包,有的人回去查書,有的人去拜訪當地的老人,有的人則帶領著手下的灶戶——不,現在應該說鹽戶——鹽戶們試驗各種可能。
也虧得皇帝並沒有什麽都沒有給。什麽擴大鹽場的麵積,擴建鹽池……
在這方麵,那些內侍們比那些鹽官們還積極。
如此一年有餘,付出了三位鹽官的生命,終於讓萊州人試驗出了適合萊州的曬鹽法——而在這個過程中死去的鹽戶們,更是輕輕地被五十兩銀子給打發了——更多的撫恤銀被那些內侍們給吞掉了。
也因為新式的曬鹽法的成功,讓萊州的鹽場產量翻了兩番,就連滄州鹽場也跟著受惠。
如果說滄州四個鹽場關係著國運,而且還要太上皇的人的話,那麽,與滄州相比,萊州鹽場無論是規模還是產量,都有些不夠看了。
沒有辦法,萊州靠近東海,怎麽也會受台風的影響,對比之下,滄州受到的影響就要少很多。
當然,為了加大對高句麗、東瀛以及倭寇的吸引力,皇帝讓人在寧海鹽場之外,又建了一片鹽場,直接受他的控製。
也因為寧海鹽場和龔家灘鹽場,皇帝手裏可以用來交易的鹽,更是大大增多,僅僅是一年時間,萊州往高句麗和東瀛方向的海上貿易就暴漲百分之三百,往來的商船絡繹不絕。
中原往高句麗和東瀛輸出銅錢、鹽巴、高級絲綢和茶葉,往國內運回大量的黃金。
剛開始的時候,皇帝對高句麗和東瀛那邊遲遲沒有反應十分不滿,可是看到自己的腰包一點一點地鼓起來,他也就不說話了。
海外貿易,利潤實在是太豐厚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