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九章 玉泉山堡
字數:3060 加入書籤
卻說萬羽堂大隊駐在南昌混吃等死了許多時日。不同於在老家有名下商戶和地產的供給,人員在外花銷巨大,管理財務的禹邊雲和史霽風很快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最初帶出來的金銀用掉了大半,他們卻仍以府城為中心,原地踏步。是進是退,必須迅速作出決定。
李衡認為,潛伏在隊伍當中的臥底還沒查出來是誰,保險起見,還是先撤回江州潯陽再做打算,畢竟忠義社主力大軍已經進入江州,那裏相當安全,而且現在要什麽有什麽。
回去?還不讓人笑話死了?這是禹邊雲的態度。他認為既然走出去第一步了,就要把後麵的步子都踏出去。不是說找不出臥底嗎?那好辦,先把所有信鴿悉數收入籠中,沒有總堂主的命令決不允許擅自放飛,誰要是放了鴿子,無論有意無意,一律當做叛徒對待。同時,所有人員白天睡覺,晚上趕路,司南、磁石全部由分堂主及以上級別的頭領保管,保證行動路線隻有高層知曉。最後,銷毀所有帶出來的文房四寶,片紙不得存留,誰想記個筆記、或是寫文章詩詞抒發一下旅途感慨的,麻煩您暫時記在心裏,等到了目的地再買筆吧。
禹邊雲這三板斧下去,萬羽堂大隊才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隱蔽潛行,於靜默狀態中穿森林,過河流,翻山越嶺,用兩隻腳丈量了幾乎整個荊湖南路的邊界線。而最後,他們又向北一拐,踏過密集的水網與澇地,走入了一片平原。
天剛蒙蒙亮,禹邊雲拿出地圖,通過早年的旅行經曆和經驗判斷,得出結論:“我們到了。”
“到了哪裏?”元敬陽問。
“當陽。聽——”
“聽什麽?”
當——當——古刹鍾聲,透過薄霧,傳入耳朵,打破了淩晨的靜謐。
禹邊雲遙指前方那座被白雪覆蓋的山道:“那便是玉泉山了。”
一個半時辰後,大隊人馬沿著僻靜的小路,在參天柏樹的掩映下走上山路,穿過上書“三楚名山”的牌坊,路過關公顯聖處,越過珍珠橋,來到了佛家名勝玉泉寺。
禹邊雲欣賞著美景,心情愈發愉悅,他也愈發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當陽縣位於江陵西部,西鄰三峽宜昌,東連荊州,北通襄陽隆中,河流道路連通,可謂要地。而山上有水有樹林,附近又有村鎮,可供補給,玉泉山正是搞事情的好地方。
寺中似乎無人,敲門沒人答應。史霽風發現左扇門上貼了一張紙,揭下來讀道:“有客東來,至山而止,青磚漫地,可當鋒矢。”
禹邊雲拿過紙一瞧這十六個字,先是疑惑,思考半天,忽地欣然道:“看來此前敲鍾的僧人已然離去,我們就駐在此古刹當中吧。‘青磚滿地,可當鋒矢’——”他微微一笑,道:“此間住持考慮得還挺周到——高先生。”聽到禹邊雲叫自己,一向不苟言笑的高肄風走了出來,問:“禹先生何事喚我?”禹邊雲問他:“高神匠技藝巧奪天工,可曾想過做一番大手筆?”高肄風問:“先生究竟何意?”禹邊雲豎起一根食指,抵在唇上,輕聲說了四個字:
“依山築城。”
高肄風臉上波瀾不驚,唯有兩隻眼睛微微眯了一下。
當陽西南玉泉山,地方是好地方,但若是以為占據地利,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開始進攻瀟湘社在當陽一帶的塢堡,那還是太異想天開了。總共一千二百來人,打塢堡?東北子龍村的莊戶都夠他們喝一壺的了。萬一真惹惱了瀟湘社,他們派過來數個各領著幾千人馬的錄事,一人尿一泡就能把他們淹了。既然跑到敵方的腹地,就得有在腹地的戰術。這一戰術就是事先和玄影社狄萬英溝通好的,結寨築城,堅守待援。
禹邊雲說的是“依山築城”,但高肄風顯然在原有基礎上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將“依山”二字進階成了“掏山”。
一個月後,熟悉的嘶吼聲再度響起。
“塌了、塌了!”
沒聽見太大的動靜,玉泉寺外某處地麵猛然陷下去五尺,幾個驚魂甫定的堂眾癱坐在旁邊,他們很幸運,不像前二十個弟兄一樣被活埋在地道裏麵。
玉泉山說是山,其實不高,隻能算是丘陵,即便在冬天,土層也並不是很堅硬,方便挖掘的同時也有負麵影響,那就是容易塌。許多人都勸說高肄風停止他那比禹邊雲的瘋狂想法還要瘋狂的想法,放棄挖掘地道。但人越勸高肄風越上頭,他可不想獲得一句“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評價,更是鐵了心要挖穿玉泉山。容易塌是嗎?那就加固。可拿什麽加固呢?
偶然一天,高肄風看見幾名堂眾抬著擔子挑來從珍珠泉打的水,一桶桶地倒進水缸,頓時靈光乍現。
此後一個月,萬羽堂堂眾的工作由刨坑變成了伐木。一截截原木堆放在珍珠泉旁,形成了人工的另一座小山。堂眾們按照要求,將原木處理,鋸成木板,放進泉水裏稍微泡一泡,再箍成能同時夠兩個人鑽進去的無底圓筒。堂眾們雖然不明白高肄風要幹嘛,但伐木做工的活計總比挖地道安全,他們倒也沒什麽怨言。又過去一個多月,玉泉山禿了一塊,禿的這一塊變成了幾千個圓筒。
一直到第二年開春,看見必備物品堆積成山,高肄風十分滿意,重新下令:挖!
再次開挖的時候,堂眾們才會過意來,這些圓筒是幹嘛用的。每挖一段距離,高肄風就命令他們填進去一截木筒,每挖一段填一截,這一截截木筒,在山體裏連成了一條條堅固的管道。
萬羽堂上上下下又連日辛勞了半年,從山腳到鐵塔,再到寺廟,整個玉泉山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蟻巢。同時,山體的表麵也築成了以玉泉寺為中心,進深四道圍牆的山堡。
淳熙十六年八月初,所有工程落成,高肄風站在鐵塔頂層,問站在身旁一同觀摩成果的禹邊雲:“禹先生覺得此處如何?”
“此間山堡,可擋百萬雄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