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雙胞胎成婚

字數:8469   加入書籤

A+A-




    康熙呼吸急促。

    小太子唬一跳, 連忙說:“來人, 快宣太醫!”

    “宣什麽太醫, 朕還沒死。”康熙大聲道,“都跟朕站住!”

    小太子跟著說:“都站住, 站住,別去了, 皇瑪法沒事。”說話間遞給康熙一杯茶, “喝口茶,消消火, 天塌下來有孫兒幫您一起頂。”

    “這會兒又不是個小孩子了?”康熙反問。

    小太子神色坦然,沒有一絲尷尬:“您是長輩,孫兒是晚輩。孫兒就算七老八十,在您麵前也是個孩子。而孫兒也是太子,一國儲君, 就算三五歲,在奴才麵前也要像個大人一樣。”

    “你這張嘴巴, 真是遺傳了你額娘。”康熙忍不住揉揉額角。

    小太子放下花生, 手在坎肩上蹭幾下, 繞到康熙身後給他按按頭:“皇瑪法,孫兒的手法咋樣?特意跟太醫學的,在汗阿瑪腦袋上試過好幾次。”

    康熙渾身僵一下,放鬆下來, 眉眼露出一絲笑:“在你汗阿瑪頭上亂按, 他沒揍你?”

    “孫兒跟他說手法不好, 請多擔待。”小太子從沒給胤礽按過,隻是沒少看石舜華給胤礽按,看得次數多了,聰慧的小太子記住一點點。勾頭看了看,見康熙臉色比剛才好,才問,“皇瑪法,到底跟誰生氣?”

    康熙冷笑:“朕就知道是皇帝叫你來的。想探聽什麽?”

    “您這麽說就冤枉汗阿瑪了,汗阿瑪真不知道。”弘晅道,“汗阿瑪這會兒在忙,聽奴才說您大發雷霆,他抽不開身,特命孫兒過來看看。”勾頭看一眼賬冊,“如今四叔總理戶部,賬冊是四叔給您的?”

    康熙坐直:“別揉了。你四叔,他不幫你汗阿瑪一塊騙朕,朕就燒香念佛了。”

    “您可是真龍天子,佛祖不敢收您的香火。”小太子轉身到他對麵坐下,繼續剝花生:“戶部尚書給你的,您咋想起來看賬冊?”

    康熙盯著他:“你汗阿瑪真不知道?”

    “孫兒對天發誓!”小太子舉起手,“汗阿瑪不知道您因為什麽生氣。”

    康熙皺眉:“得得得,別在朕麵前做戲。朕不告訴你,皇帝也會派人去查。”

    “汗阿瑪關心您啊。”小太子信口胡謅,“您氣得食不下咽,汗阿瑪也擔心。”花生仁遞給康熙,小太子翻開賬冊,“又出現大貪官啦?”

    康熙:“別翻了,不是貪/汙的事。這幾年你汗阿瑪又是造火器,又是造大船,還派你九叔去南海找洋人,朕感覺得出去一大筆銀兩。年底了,戶部攏賬,朕這幾日也閑,就命戶部侍郎把今年的賬冊拿過來。上麵居然隻剩一千多萬兩,朕退位那年國庫有四千萬兩,還不算零散銅錢。”

    “這樣啊。”小太子輕咳一聲:“汗阿瑪的確挺能敗家。”頓了頓,“就這幾件事,按理說不應該花這麽多啊。”

    “雲南、西藏、貴州和四川的田賦非但是整個大清最低,還有很多地方,你的汗阿瑪承諾五年不用交稅。”康熙道,“今年的稅比往年少了一點。”

    小太子笑了:“皇瑪法,這件事是跟您學的。您別瞪孫兒,您忘啦,您以前就經常這邊劃一塊地永不加賦,那邊劃一塊地,三年不用交稅。要不是您起頭,汗阿瑪也不知道還能這麽做。”

    “你爹叫你來幹麽?”康熙瞪著眼問。

    小太子抿抿嘴:“好啦,好啦。當孫兒沒說。西南民心不穩,汗阿瑪這麽做也是安撫民心。”

    “太子爺有所不知。”王以誠道,“七爺和十六爺去藏區的時候,戶部給三百萬兩白銀,一半作為軍餉,一半幫藏區的百姓重建房屋。”

    弘晅:“這事孤知道。三哥說藏區土司不願歸順朝廷,十四叔就把那邊轟成一堆廢墟,咱們炸的咱們修建,沒問題啊。”

    王以誠語塞。

    小太子故意問康熙:“汗阿瑪做得不對?孫兒覺得挺對。一百五十萬兩而已,真能收買整個藏區的百姓,這筆買賣很合算。皇額娘還說銀子賺來就是用來花的。”

    “萬一哪裏發生天災人禍了呢?”康熙反問。

    小太子指著賬冊:“這不還有一千多萬兩麽。五月莊稼熟了,還有一筆田賦呢。”

    “皇帝告訴你的?”康熙問。

    小太子張了張嘴,想說他爹和他娘聊天的時候他聽到的,話到嘴邊拐個彎:“汗阿瑪跟三哥和四哥說的時候,孫兒偷聽的。”

    “你呀,打小就喜歡偷聽,這個毛病怎麽還沒改。”康熙頭痛,“你是太子。”

    弘晅點了點頭:“孫兒記下了,以後光明正大聽。皇瑪法,別氣啦,咱們晌午吃暖鍋子,這個天最適合了。”

    “你不去尚書房?”康熙心裏的氣已消了大半,“朕不用你勸,走吧。”

    弘晅一動不動:“汗阿瑪說孫兒要是能把您勸好,上午可以不用去尚書房。”

    “難怪你這麽賣力。”康熙氣咻咻道,“朕現在還是很生氣。”

    小太子立刻站起來:“孫兒再給你捶捶背。”

    康熙頓時笑眯了眼:“行了,你就讓朕清淨會兒吧。”

    群臣離開,胤礽就問:“太子回來沒?”

    “沒有。”霍林道,“奴才過去看看。”

    胤礽擺手:“不用。朕的這個兒子,一炷香之內沒勸好太上皇,他就來找朕了。”指著自鳴鍾,“快午時了,一準在跟太上皇玩。去跟小順子說一聲,午時四刻去慈寧宮提醒太子睡午覺。省得他下午哈欠連連,又借故偷懶。”

    “不用問問太上皇因為什麽生氣?”霍林提醒道。

    胤礽:“弘晅會說。太上皇見著朕又得生氣,朕這幾日就不往慈寧宮去了。”

    康熙雖然被弘晅勸好了,可他也準備好等胤礽來慈寧宮的時候,好好訓他一頓。結果直到臘月十二日,康熙都沒見到胤礽,可把康熙給氣得,命弘晏和弘曜來慈寧宮陪他。

    弘晏和弘曜這幾日也去過景仁宮,從胤礽口中得知康熙這幾日氣不順。哥倆到了慈寧宮,弘晏就說:“皇瑪法,孫兒的宅子收拾好了,您哪天過去看看?”

    “這麽快?”康熙驚訝道。

    弘晏:“三叔命內務府給收拾的。孫兒回來後就添些家具和擺件。”

    “要是還缺什麽,直接跟梁九功說一聲,朕這裏什麽都有。”康熙道。

    弘晏:“不缺了。皇額娘把金銀樓給孫兒,就算缺什麽孫兒也有銀子買,哪用得您的東西啊。”

    “金銀樓給你倆?”康熙問。

    弘曜:“不是。滿庭芳和玉茗軒給了孫兒。雜貨店留給弘晅。”

    “你皇額娘做事就是大氣。”康熙最佩服兒媳婦這點,“一手開起來的鋪子這麽早就交給你們,朕還真沒想到。”

    弘曜笑道:“孫兒也沒想到。皇瑪法若是在宮裏住煩了,就去孫兒府上轉轉。”

    “朕必須去。”康熙道,“你們成親的時候朕也得去。”

    弘晏跟著說:“那您一定得用過飯再走。”

    和平四年,九月初八,皇帝的嫡長子大婚。大婚當日,康熙帶著小太子過去,胤礽和石舜華就沒過去。

    十月初八,皇帝的嫡次子大婚,而大婚當日,依然是康熙和弘晅到場。

    胤礽的四個兒子成親,他和石舜華都沒過去,幾個兒子也就沒因此而鬧別扭。畢竟哥四個都一樣。至於太上皇到場,弘晉和弘皙哥倆也不羨慕,皇家第一對雙胞胎,太上皇極為看中的嫡孫成婚,他老人家不過去才不正常。

    弘晏和弘曜成親後便住在宮外,而這時孫嘉淦也奉旨南下,接任揚州知府。到此時雍親王胤禛也在戶部呆了足足一年。

    一年光陰並沒有把雍親王的性子磨平,反而因鹽稅賬目混亂而憋了一口氣。

    江南科考舞弊案發的那年,胤禩前往江南查此案,知道胤礽對鹽幫不滿。不過,那時胤礽吩咐他們不能打草驚蛇,稍稍探查一番即可。以致於胤禩在戶部時,都沒去翻鹽稅的賬冊,端是怕壞了胤礽的計劃。

    胤禛也知道這一點,看到鹽稅時有漏缺也沒怪他八弟辦事不仔細。剛一得知胤礽把孫嘉淦派往揚州,胤禛就迫不及待找到胤礽:“是不是準備整頓鹽幫?”

    “你怎麽猜出來的?”胤礽皺眉,“朕就納悶了,無論朕做點什麽事,你們都能一猜一個準?”

    胤禛下意識問:“除了臣弟還有誰?”

    “老八來問過朕。”胤礽道,“你嫂子也問過,還因此擔心她妹妹和她外甥的安危。”

    胤禛:“二嫂乃女中諸葛,跟您夫妻多年,知道也實屬正常。不過,皇嫂擔心的不無道理,您整頓鹽幫勢必會斷一部分的財路。那些人瘋了,極有可能衝孫大人下手。孫大人又是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連自己都不能護周全,更沒法護妻兒。”

    “他一家都住在府衙,沒大事。老十四如今在豐台大營,不願意管城裏的事。”胤礽道,“去西洋的那些工匠也回來了,朕交給老九安排,他抽不出身。老八在兵部,軍隊冗兵甚多,他如今剛開始裁兵,也走不開,這事隻能你親自去一趟。”

    胤禛很高興胤礽把此事交給他,不過還是提醒胤礽:“五弟、十弟,十一弟也沒多少事。”

    “他們處事不如你果斷。”胤礽道,“你把弘晏和弘曜帶上。帶弘暉過去也成,不過,隻能再帶個弘暉。”

    胤禛不解:“除了他還有別人要去?”

    胤礽:“朕的弟弟和侄子太多,朕也不清楚誰要跟你去。”

    胤禛想了想誰都有可能,再想想又覺得誰都不可能,幹脆不想:“這事皇兄打算怎麽辦?再亂的賬冊都能理順,理順過後呢?”

    “朕會命十弟、十一弟、十二弟和監察禦史前往各地鹽場囤鹽。”胤礽道,“十五弟和十七弟領著會製鹽的工匠前往南海,南海島嶼眾多,長夏無冬,比任何地方都適合曬鹽。鹽場、鹽井由朝廷接管,撤掉‘食鹽官營’。”

    胤禛吃驚道:“自由買賣?”

    “半自由。”胤礽道,“所有想賣鹽的商人或者百姓隻需向官府登記,便可去鹽場拿鹽。”

    胤禛:“若是濱海百姓私自曬鹽賣給鹽商呢?”

    “運鹽使司改為鹽監司,監察來曆不明的食鹽。”胤礽道,“如今的鹽井多是百姓所有,全部轉為官家就必須給他們很大一筆銀子,撐不到明年夏收國庫就會空,你到江南務必多查幾個鹽商填充國庫。”

    胤禛皺眉:“全部買過來?沒有這個必要吧。”

    “不是全買。”胤礽道,“你嫂子的雜貨店給了朕啟發,和鹽場主共同製鹽,所得收益朝廷拿六成,鹽場拿四成,給他們的那筆銀子算是參與的錢。到時候朝廷隻需派一兩個官員過去就行,怎麽製鹽由鹽場說的算。”

    胤禛好奇:“當地所有鹽商聯合一起囤鹽呢?這種事時有發生。”

    “以前鹽運上下一氣,改了之後鹽商會增多,囤鹽的事情不會發生,倒有可能散布流言讓百姓多買鹽。”胤礽道,“不過有鹽監司呢。”

    胤禛忍不住嘖一聲:“您全都想好了?皇兄,臣弟再提醒您最後一件事,真按您說的這麽做,鹽稅會少很多。”

    “那你想想京城現如今有幾家鹽商。一旦朝廷放開,京城賣鹽的鋪子至少會翻一番。”胤礽道,“鹽場到鹽商,沒了中間人和官府賺差價,鹽便宜了,百姓舍得吃鹽,賣出去的鹽多了,鹽稅自然會增多。朕命你去江南,隻因揚州鹽稅占整個大清鹽稅六成左右,江南整改妥當,其他地方命巡查禦史過去就能辦妥。”

    胤禛:“您說這麽多,想來早就寫好章程,給臣弟吧。”

    “雍親王稍等,奴才去給您拿。”霍林打開多寶閣下麵的盒子,拿出一疊紙遞給胤禛。

    胤礽:“朕原本打算再過一遍,沒想到你提前說起這事,寫的比較籠統。你到了揚州首先查賬,鹽監司由揚州知府也就是孫嘉淦管轄。

    “此事外臣不知,除了朕宮裏的幾個奴才,隻有咱們兄弟知曉。待老十跟鹽場談妥,給你去信了,你再對外公布揚州食鹽自由買賣。這是聖旨。到了揚州別著急,朕給你兩年時間。最重要的一點,保護好自己和朕的兩個嫡子。”

    胤禛左手拿著胤礽寫的章程,右手拿著聖旨:“最多半年。”

    “別逞能。”胤礽道,“朕命你帶弘晏和弘曜過去,便是想你趁機好好教教他們。你一到江南就來個大開殺戒,能教到他們什麽?把弘暉教你的跟你一樣,一言不合就殺?”

    胤禛抿抿嘴:“臣弟謹記,盡量不跟鹽商起衝突。”

    “對了,朕差點忘了。”胤礽道,“收到老十的信之後買幾間鋪子,專賣食鹽,省得揚州百姓怕大鹽商,不敢開鋪子賣鹽。待揚州城中賣鹽的多了,鋪子想開就繼續,嫌不賺錢就關上。”

    胤禛如今有錢,三四間鋪麵對他來說是個小錢:“臣弟告退。”

    鹽稅乃國庫主要稅收之一,胤禛料定康熙不會同意放開“食鹽官營”,出發前一天向康熙辭行時隻說江南鹽稅缺的多,胤礽命他前往江南查看。

    康熙去年看戶部的賬冊時也看到鹽課不對,不疑有他,“就你自己去?”

    胤禛莫名有個不好的預感,沒時間細想,就說:“弘晏、弘曜和弘暉跟兒臣一起去。”

    “你大哥、三哥和你五弟家的幾個小子都不小了,帶他們一塊出去長長見識。”康熙道。

    胤禛臉色微變,萬分後悔來給他爹請安:“汗阿瑪,大哥家的和三哥家的沒問題,五弟的嫡子才十來歲,不太適合。”

    康熙仔細一想:“對,是朕忘了。老五家的那幾個大小子都是側福晉和庶福晉生的。”

    “是的。”胤禛道,“汗阿瑪若是沒事,兒臣就先回去查查行李有沒有收拾妥當,明兒一早啟程。”

    康熙擺擺手:“別急。你十七弟——”

    “十七弟不在京城,皇兄好像交給他一件挺要緊的事,前天走的。”胤禛故意問,“十七弟走之前沒跟您說?”

    康熙張了張嘴:“真的?!”

    “同行的還有十五弟。”胤禛知道胤礽命他倆幹什麽去,他倆走之前沒說估計是不知道該怎麽說,或者是怕說漏嘴,“十弟、十一弟和十二弟也不在京城,也是出去辦什麽事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