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糧價引發的深思

字數:4109   加入書籤

A+A-




    雖然和方雲繞了一個圈子,但李三也不是沒有絲毫收獲,別的不說,經過與方雲的一番交談讓他認識到眼前這個少年很不簡單。

    從方雲的身上,李三仿佛看到自己的家主也就是李氏商行大東主的影子。既然連方雲都說是大生意,李三知道方雲要買的糧食肯定不會少,這讓他心情有些小激動,畢竟他的工資直接和業績掛鉤。

    “李掌櫃這麽說那我就放心了,我要的不多,兩萬石就夠了!”方雲說道。

    “多少?”

    “噗!”

    李三驚的大叫一聲,剛剛喝到嘴裏的茶水都被嚇的噴了出來,直接噴在他旁邊的沈泰身上,不過此時沈泰也被方雲說出來的數字給震蒙了,甚至連李三把茶水噴到他身上都給忽視了。

    無他,方雲說的數量實在太大了,兩萬石的糧食,足夠數萬人吃一個月呢。不過沈泰心裏也狂喜起來,自己給李三介紹了這麽一大單的生意,報酬肯定也少不了。

    他內心不禁感歎道:今天真是走了狗屎運了,剛剛從方公子那裏得到了五十兩銀子,要是能從沈泰這裏再得個幾十兩,幾年都不用愁吃穿了。

    “失禮了,抱歉!方公子,剛才我有些激動沒有聽清楚您說什麽,您能在說一遍嗎?”

    李三當然聽清楚了,隻是他不敢相信,他這個糧店的生意在李氏商行糧店各個分店之中,算是非常好的了。可即便這樣,一個月也不過一千石,兩萬石糧食,他要兩年時間才能賣完,所以在方雲跟他說要買兩萬石糧食,李三覺得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那好,我就再說一次,我要向貴行買兩萬石的糧食,這還隻是第一批,如果我們合作順利的話,以後每個月都會向你們采購兩萬石糧食也不是沒有可能。”方雲繼續加大著自己的籌碼。

    李三的反應雖然有些過激,但是方雲完全能夠理解,黃安虎第一次聽到自己能給他爹提供兩萬石糧食的時,也激動的差點跳了起來。

    兩萬石糧食的交易,別說是李三一個小小的掌櫃了,就是對於李家商行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訂單。

    “每個月兩萬石糧食,方公子,您確定嗎?”

    李三果然被方雲的話吸引了,聲音都有些顫抖了,如果他能夠把這單生意做成,不僅能夠獲得一大筆的收入,而且自己在商行的地位也會大大提升,甚至成為一個縣總分行的負責人。

    “當然,莫非李掌櫃這邊的有困難?拿不出兩萬石糧食。”方雲問道。

    “沒有!當然沒有問題,兩萬石糧食雖然數目很大,但是我們李家商行完全能夠吃的下來,就是不知道價格方麵,方公子想要怎麽算。”李三仔細斟酌著自己的言語說道。

    如果是尋常客戶,他就直接報價了,也不在意對方接不接受。可是麵對方雲這個大款,李三不得不小心的應對,每個月兩萬石的大客戶,他可不敢得罪,萬一放棄自己,選擇和其他糧行合作,那就悲劇了。

    “價格方麵,李掌櫃的盡管說,買賣不成仁義在嘛!而且除了糧食,布匹,鐵料什麽我都需要,這些也都可以交給李掌櫃的代購。”方雲淡淡地說道。

    聽到方雲這麽說,李三的表情不僅沒有放鬆而且更加謹慎起來,方雲的話語雖然客氣,但是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如果價格不能讓方雲滿意,那肯定是沒戲了。

    至於代購布匹、鐵料什麽的,看方雲的說話的語氣,就知道不會要太多,李三的興趣自然也不大。

    思量了一小會兒,李三開始報價:“大米五錢銀子一石,麥米三錢銀子一石,栗米兩錢銀子一石,方公子覺得怎麽樣。”

    盡管方雲一直都知道南北糧價差異大,但是當真的聽到的時候,方雲還是有些心驚啊。

    大米在北方的價格在普遍達到了一兩銀子一石,在京城更高,二兩一石都很少見,栗米在登萊也要五錢銀子一石,如果賣到糧食緊缺的東江鎮,更是接近一兩銀子一石

    這麽大的糧價差異,對南北雙方的農民來說,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自從張居正的一鞭法實行之後,朝廷稅收都是折銀方式收取,也就說朝廷直接收錢的,這比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無疑是要先進了很多,但是前提是政府要有很強的管控能力。

    可惜自張居正死了之後,大明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治世之能臣了,一鞭法成為了狡詐之徒用來牟利的手段之一。

    每當到了繳納賦稅之時,糧食商人就利用手中龐大的資產開始操縱市場打壓糧價,使得糧價遠低於正常水平。

    而被糧食商人買通了官員為了配合商人,催逼著老百姓盡快交稅,農民沒辦法,隻能低價賤賣糧食,換成白銀交稅,於是每年納稅期糧食價格都會瘋狂的下降。

    如萬曆四年(1576),山東汶上縣稅收時,小麥價格從原來的每石五錢兩分銀子銀下降到三錢,而大麥由每石四錢兩白銀下降到了二錢五分銀子。

    交稅期一過,還要經過幾個月的消耗期,等農民自家的糧食吃的差不多了,世麵糧價就開始迅速上漲,老百姓為了活下去,也不得不購買這些高價的糧食,這也是為什麽種田的人反而吃不起糧食的原因。

    北方的老百姓就更慘了,北方的糧食產量本來就低,對糧食的需求量更大,每年都需要從南方運來大量的糧食,才能緩解北方的糧食危機。

    由於南北糧價差距巨大,他們買一石糧食最多能的三錢銀子,買一石糧食卻要花七八錢的銀子,日子當然是越過越困難了。

    而且受損的不僅是農民,還有朝廷。

    按照每石糧食在北方九錢銀子、在南方三錢銀子計算,在南方,一個農民交納一百石的糧食稅收,折合成銀子是三十兩白銀。

    而這三十兩銀子送到明代北京中央政府那裏去的時候,實際上隻能購買三十三石左右的糧食,中間將近損失了百分之七十。

    損失的利益大部分都被商人獲取了,而商人需要承擔商業稅卻少的可憐,而且還經常逃稅。

    當然商人也不笨,知道吃獨食是要不得地,為了維持自己的利益,開始大力支持讀書人,讀書人有了大商人支持,經濟上沒有問題了,還能經常進出各大花舫,在各種煙花之地留下自己的大名。

    名氣大了之後,又能入朝為官,讀書人大都數講究知恩圖報啊,‘士為知己者死’可是被他們奉為經典。

    他們能夠活的那麽瀟灑,可離不開背後那些大商人的支持,於是他們開始在朝堂為商人發聲,爭奪利益。

    至於農民百姓的悲慘生活,對不起,讀書人統統看不見,再說這都是朝廷和聖上昏庸無能所致,和他們這些滿腹經綸的儒生有什麽關係。

    朝廷沒錢,皇帝又鬥不過手下的那幫能夠引經據典來批判自己的文官儒匠們,也就沒辦法從商人手中得到錢。

    可是朝廷沒有錢不行啊,全國有那麽的軍隊要養,還有十幾萬體製內工作人員的工資要發,各地的天災**都需要銀子賑濟,所以到最後隻能繼續剝削老百姓了。

    而被逼的沒有了活路的老百姓,也不會坐在家裏等死,最後他們隻能拿起鋤頭,走上造反的道路了,後金最後能夠奪取大明的天下,不過是恰逢其會擺了。

    與其說明朝是亡於後金之後,還不如說是被亡於官商勾結的利益集團之手。隻不過那些人把大明挖到了之後,也沒有得到好下場,絕大多數人都遭到後金的血腥清洗。(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