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三章 算緡之禍

字數:4490   加入書籤

A+A-




    不僅僅是民間的財富量在增長,明庭的收入也水漲船高,因著工業的發展,增值稅收入暴增,又因國企的蓬勃壯大,淨利潤也是節節攀升,明庭有足夠的錢糧去支撐長時間的戰爭,出於練兵的目地,些許糧米的消耗根本不在話下。

    如今的明國,就是財大氣粗。

    由襄陽到洛陽,約七百五十裏,並不是全程水泥路,路麵隻鋪設到一半,按前世四車道的省道標準鋪設,當然了,質量是不如的,不過車輛的輾壓也不如現代嚴重,基本上能抵平。

    收費標準以兩百裏為基數,馬匹等牲畜五錢,車輛二十錢,或同價值的穀帛,城與城之間設有收費站,為防止明朝那種打著官府旗號,實則為私家商隊過路的漏洞出現,除非官吏本人帶著印信可以免費,家眷親屬過路也收錢,但同時,又每季按級別分發過路費補貼。

    如果收了費,可以起到補償作用,要是沒收費,就等於福利,是額外的收入,廣受歡迎。

    除此之外,軍事調動和信卒飛報也不收費,另在道路兩側,已經逐漸建設起了驛館,主要是用以安置在戰爭中的傷殘老兵,提供一個安身立命之所,還能方便往來商旅,一舉兩得。

    當半個月後,回到洛陽的時候,已經是洪武元年的三月了,也即公元225年,楊彥穿越來的第六個年頭。

    洛陽仿如一座巨大的工地,得益於徐龕帶回的十五萬人口,到處都在建設,卻唯獨沒有建設城牆,因為在楊彥看來,堅城並不能帶來實際上的安全,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

    當敵軍有能力兵逼都城之時,實際上這個國家基本上完了,既便築有城牆,也隻是拖延多久的問題,如唐都長安,宋都開封,就是典型的反麵例子。

    還有元朝大都,順帝棄城而逃。

    當然了,明都北京不在此列,因地處於邊塞,就必須築有堅城,防備北方的遊牧騎兵。

    同時,城牆守護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官僚權貴,就等於人為的製造了階層的分野,在明清之前,很多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住城裏的,大多是依城而居,住在城外,隻有戰亂的時候,才被允許進城躲避,城池的意思,在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宮城或內城,外城叫廓,不具備防禦能力,如建康的外廓籬一樣,粗略的劃定一個範圍。

    城和廓,連在一起,才叫城廓,簡稱城。

    第三個原因則是,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城市會一圈圈的無限膨脹,並隨著火器發展,城牆變得毫無意義,建設城牆純屬勞民傷財。

    徐龕營建洛陽,首先營先的是王宮、宮城與百官牙署,當然了,目前遠未完工,不過部分已經可以使用了,陸蕙芷和憐香帶著宋褘先回了王宮,楊彥則照例去往新建的太極殿與百官匯合,聽取匯報。

    主要是軍事,民政和經濟三方麵,另有徐龕單獨匯報函穀之戰與洛陽的建設進度。

    事實上對於如今的明國,官員們都很滿意,楊彥主抓軍事,經濟上把著關,在民政方麵充分放權。

    崔訪總掌大綱,代行丞相職責,刁協也覺得,以往在建康的諸多掣肘沒有了,可以放手施為,舒心順心,既便他嘴上不願承認,可真要放還他回建康,恐怕還不肯走呢。

    甚至連諸葛頤都心動了,趁楊彥不在郯城的日子裏,開始與崔訪、刁協與郗鑒等元老漸漸走動起來,求官的心思不言而喻。

    畢竟江東的情況隻要不是瞎子都能認清那苟延殘喘的現實,新朝取代晉室隻是時間早晚問題,既然晉室那艘破船注定要沉,為何不早點下船呢?

    以前諸葛頤看不起楊彥,嫌身份低微,而如今的楊彥貴為明王,士不士族沒有任何意義,也因此,諸葛頤居然以客卿身份出席了朝會,隻是目光躲躲閃閃,不好意思與楊彥對視,楊彥也樂得裝傻。

    畢竟諸葛頤這等人,除了談玄作樂,很難挑出優點,楊彥縱是絞盡腦汁也沒法安排。

    待得匯報告一段落之後,崔訪捋須歎道:“今府庫豐盈,粟米堆積如山,每月進項源源不絕,臣不怕大王笑話,原郯城的庫房已經不夠用了,還虧得把都城遷來了洛陽呢。”

    階下一陣哄笑,都是善意的笑,也有些不可思議。

    是的,哪朝哪代新立之初,無不是財政緊張,拆東牆補西牆才能勉強過日子,而從楊彥入主郯城起滿打滿算才五年,財政上就大幅盈餘,這隻能以奇跡來形容。

    刁協也道:“能有今日之成就,除大王大力發展國企,賺了錢自己花之外,容少府也功不可沒,自古以來,商稅征收因其繁瑣,估值不易,曆朝曆代無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是家破人亡之局。

    如漢武帝以算緡向商賈征稅,凡二緡(一緡為一千錢)抽取一算,即一百二十文,小民四緡抽取一算,憑心而論,此稅率並不高,可結果如何?

    天下皆怨,豪門巨室,傾家蕩產者不知凡己,普通百姓亦流離失所,賣兒鬻女,慘不忍睹,其根源,便是稅吏猛如虎啊!

    而容少府所創增值稅之法,征收隱蔽,不擾民,不怕偷稅漏稅,不懼吏員居中克扣,若論稅率,或還高過漢武帝的算緡令,卻無人有怨,實為三千年來之創舉,臣以為,大王應重獎!“

    楊彥深以為然。

    實際上,他不是不想收流轉稅和財產稅,奈何征收條件不具備,如強行征收的話,各級稅吏層層盤剝,每征百錢,能上交府庫十錢二十錢就不錯了,餘者皆被中飽私囊,漢武帝算緡之禍將重現,而背鍋的是朝庭。

    作為一個現代人,楊彥深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理,曆朝曆代的改革變法,不是說初衷不好,藍圖不美妙,可所有的變法者都忽略了事在人為的基本道理。

    各人的私心與理解能力皆有不同,每往下傳導一層,都會有手伸進去撈,撈著撈著,政策逐層失真,層層盤剝,當傳導到基層的時候,也許連設計者自己都認不得了。

    因此楊彥的施政原則是,盡量減少中間層級,充分放權,抑製官僚隊伍的滋生壯大。

    這時,便把目光投向了容娥。

    大殿上,滿堂須眉,就她一個女兒家,又驚又喜,還帶著難以掩飾的緊張,若是仔細觀察的話,望向自己的目中,竟有著絲火熱和期盼。

    楊彥明白了,容娥算是自己的情人,雨露甘霖,也得均分是不是?於是笑道:“刁公言之有理,容少府所獻之策,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今封容少府富臨候,食邑五百戶。“

    ”啊!“

    容娥驚呼。

    富臨候不就是封在了自己的富臨縣老家麽?頗有幾分衣錦還鄉的意味,她沒料到,自己一個女子還能被封候。

    “容少府還不拜謝大王?”

    崔訪捋須微微笑道。

    “妾……妾多謝大王恩典。”

    容娥起身,盈盈施了一禮。

    女人施禮和男人是不一樣的,容娥那盈盈的身姿,倒是別有一番清奇,楊彥掃視一眼,見無人反對,便笑道:“這是你應得的,不必客氣,今明國蒸蒸日上,全賴諸公同心,還望諸公砥礪前行,居安思危啊!”

    “臣等謹遵大王吩咐。”

    群臣紛紛施禮。

    “好!”

    楊彥雙手一壓,又道:“現有三件事,需要諸公商議,北邙山與洛陽近在咫尺,孤欲重修晉室五陵,不知何人可堪主持?”

    群臣相互看了看,修晉室五陵分明是個閑職,修好了也沒什麽功勞可言,無非是楊彥剛掘了劉曜父母的墳,急於修晉室五陵表明自己僅為晉主報仇的姿態,並不是那種窮凶極惡的掘人墳陵之輩,同時還可施恩於江東朝庭,把仁義之名廣布江東。

    憑心而論,這種差使最好是佞臣去做,但楊彥手下,掛了號的幾個佞臣都各有差使,不好再作分派。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