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索小家 學堂送飯
字數:5543 加入書籤
趙氏回來後,對著這幾個孩子哀聲歎氣了一下午,王土根也沉默著不說一句話。
大丫帶著幾個妹妹在屋子裏學簡單的刺繡。趙氏的繡活在十裏八村是數得著的,這些年得虧趙氏拿了繡品回來繡,一點點地貼補家用,要不這麽多孩子根本養活不了。大丫從六歲起就隨趙氏學繡活,現在繡得也不比趙氏差。
四丫看著三丫五丫六丫都坐在那裏拿著一塊從舊衣服上剪下來的舊布頭,照著大丫一幅已經繡完的荷花圖認真學習。這讓四丫想起了以前在學校學美術時的情景,誰能想到,拿畫筆的手,最終變成拿繡花針的手了。看著四丫在發呆,大丫以為四丫還在為早上的事難過,就讓她放心,既然爹娘已經回來了,就不會再罰她了。四丫很感激這個大姐,或許在這些妹妹看來,這個十一歲的大姐更像娘親吧!
四丫打起精神繼續拿起手中的布,還真別說,大丫的這幅荷花繡圖還真是栩栩如生,就連上麵的露珠都好似會隨時滾落下來一樣,連她這個美術高材生都對這佩服不已。一直到吃午飯的時候,四丫才歪歪斜斜的鏽了一片荷葉出來,被三丫嘲笑了很大一會。午飯的時候趙氏讓四丫待在屋裏別出來,就說是被罰不吃飯,等回來時給她帶回來。四丫正好也懶得去看顏色吃飯,就繼續繡荷花葉。
不一會兒,聽見腳步聲,大丫幾個回來了。五丫六丫每人手裏端了一個碗,朝四丫走了過來。走近了,四丫看到碗裏稀疏的夾雜著一些青菜的糙米飯,一陣感動,這一看就是許多個小半碗飯合起來的,估計楊氏沒準備自己的飯,所以他們就把自己的那份飯省了些下來,給自己吃了。趙氏最後走進來,無奈說道:“別怪你奶,是娘親沒有用,快吃吧!別涼了!”後來才知道,因為自己的中飯,楊氏又把趙氏說了一番。四丫吸著鼻子說:“娘親,不怪你。看,人多也有好處,一點點加起來就變多了!”大丫一下子笑出聲來,“吃也堵不上你嘴,快吃吧,再不吃就涼了!”有了四丫的這話,一下子把陰鬱的氣氛趕了去,趙氏摸了摸四丫的頭,就出去了。
吃完午飯,四丫和大丫幾個繡了一下午的繡品,總算是把這幅不能稱作荷花的繡品繡完了。說實話,四丫徹底被自己手裏的東西打擊到了,就連最小的六丫繡得都比她的好很多。哎!想到自己在現代沒事時繡的那些繡品,整個的沒法比啊!在現代時繡品都打好了格子,隻要照著格子就好了,現在就是一塊布啊,那布那麽軟。哎!哎!下午,都能聽到從房間裏傳出來的四丫的歎氣聲和刺到手的呼痛聲。
趙氏聽到了,還和王土根說四丫比以前懂事了,以前隻要坐下不到半個時辰非得跑了,現在居然能靜下心學習了。王土根也很欣慰,自己的這幾個閨女都是好的。趙氏突然想到了二丫,愧疚道:“隻是那二丫,哎!!”王土跟知道趙氏肯定是想二丫了,心裏默默下定決心,等日子好了,就把二丫贖回來。
晚上的時候,四丫和三丫一塊把剩下的野雞繼續燒了湯端給了趙氏。現在趙氏已經有足夠的奶水給招娣吃了,看著那皺成一團的小臉,四丫覺得再怎麽都是值得的,第一次心裏感覺到這個就是家人,所以她要努力,讓家人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晚上躺在床上,四丫想了很多,比如怎麽去改變現在的困境,讓家裏的人能過上吃飽飯的日子,她想了很多,但是想來想去,最終都覺得必須先解決掉一個問題後才能繼往開來,那就是必須得分家。
一個家庭要想過得好,首先就必須得和諧,可是據這幾天觀察,這個大家庭內部處處充滿矛盾;第二一個家族要想發展,必須得團結,可是這個家庭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根本就團結不起來,所以最最根本的是先要分家,先脫離這個大家庭,再建設這個小家庭。不過這個可能很難,因為據觀察王土根是一個愚孝且沒主見的家長,而趙氏因為沒生出兒子也沒什麽話語權,現在隻能走著看著了,不過有一點好的就是,大伯、二伯家對自己家人口多很有意見,還有就是二伯娘周氏想搬到鎮上這件事。有這些因素在,分家也不是不可能的,隻不過沒這個契機。不過四丫心裏清楚,隻要有突破口,這個契機遲早會出現的,隻是時間問題。四丫要想的是怎麽讓這個契機來得更早一些。分家的問題解決後,下麵就是怎麽去致富。四丫的大體意思是還得是種地,在這個時代,農業是根本,還是手裏有田才踏實點。想著想著四丫就進入夢鄉了,她夢見自己手裏一大把地契,然後哈哈大笑.........
穿越到現在已經好幾日了,四丫天天和大丫,三丫一塊割草,做飯,喂豬,洗衣服,掃院子,沒活的時候就學繡東西。一直沒有空去打聽打聽這個是什麽時代,不過從和大丫的聊天中了解到,現在是明朝,具體的年號還不清楚。四丫對明朝了解的隻有朱元璋而已,還是以前高中時學的曆史裏的。還記得當時那個禿頭的曆史老師對明朝的評價是:經濟繁榮,政治製度民主,官僚腐敗,貧富差距過大。這些四丫是真的沒法看出來,不過隻要不是民不聊生就行了,在這個時代一個女娃當個地主就好了,自己可沒花木蘭,穆桂英那樣大的本事抱負。上輩子一直為名利在不斷的努力奮鬥,到頭來還是一場空,這輩子隻希望做一個守著小家,平安度日,最後找個能依靠一輩子的良人共渡一生。
這些天,四丫發現,家裏的小姑王翠穀對自己一家比較好。趙氏生完招娣後家裏其他人除了翠穀以外,就沒人來看過趙氏。說起來,這個小姑翠穀比二伯娘家的珠花還大兩個月,到現在還沒定下人家,楊氏雖然不喜歡這些孫女,但是對這個小閨女卻是極好的。翠穀長得很嬌俏,大眼睛,鵝蛋臉,下巴較尖,和人說話的時聲音很小,臉經常會紅。個子不是很高,可能是還沒發育好,看著還是很瘦弱,不像珠花發育的很健康。四丫就想不明白了,像楊氏那樣潑辣的人咋就生出這麽個如水的閨女呢。
這天四丫正在房裏逗著招娣玩,小姑翠穀就過來了,趙氏連忙迎了過去。
“三嫂,我給招娣做了個肚兜,天熱就可以穿了。”說完把肚兜遞給了趙氏,趙氏看了肚兜,上麵繡了個拿著金色元寶的小娃娃,很是喜慶。
“小姑,你繡的真好看,都快趕上我娘了。”聽四丫這樣誇她,翠穀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和大嫂比起來還差得遠呢!”
趙氏抱過招娣給她試了試,正合適。趙氏感激的說“也就是你想著這丫頭了。”翠穀看趙氏又開始傷心起來就抱著招娣說,“看看,我們招娣多漂亮啊,長大了肯定是個美人兒!”趙氏又笑了起來。翠穀在趙氏這坐了一會就回去了。
今天是四丫一家做午飯。中午時分,五丫六丫帶著招娣,趙氏帶著大丫四丫做飯。三丫這丫頭吃過早飯就不見人影了,也不知道跑哪兒去玩去了。
這個地方偏北方,早晨晚上一般吃麵食,中午一般吃米飯。不過這個米飯不是純米做的,還加了些高粱,對著糙米,這裏除了大地主家會吃純米飯,一般人家都是用的高粱摻著糙米。趙氏把高粱和糙米摻雜一起,然後開始仔細的把這些糧食細細的翻了一遍,把裏麵的小石子什麽的髒東西給找出來。上次大伯娘家做飯,四丫的牙差點被石子給崩掉了,還好現在還沒換牙,要不這牙不掉也鬆動了,不時的咯嘣聲,也為這乏味的吃飯節目增添了些許幽默。四丫看到楊氏不時的瞪胡氏一眼,估計她老的牙口又遭罪了。
撿完石子後,趙氏就端著木盆去村東頭的井邊去淘洗米去了,大丫和四丫一塊去了院子後頭的菜園子裏去摘今天中午吃的菜去了。先不說這楊氏和王老爺子人怎麽樣,但論起幹活來,還真是不錯的,屋後的菜園子有半畝地那麽大,四周用一米高的柵欄圍著,裏麵一片綠汪汪的,番茄(洋柿子),茄子,黃瓜,絲瓜,芹菜,蒜薹,萵苣,豆角,青辣椒,韭菜,南瓜,大蔥。這裏的人把番茄都叫洋柿子,洋柿子種了五行,現在還沒紅呢,青溜溜的一片,長勢喜人,大丫和四丫摘了黃瓜,青辣椒,一大堆豆角,一個青南瓜,因為一大家子人比較多,所以量比較多。
把這些菜裝進籃子裏,大丫提著沉甸甸的籃子走在前麵,四丫抱著大南瓜走在後麵。到了井那裏,兩人把這些菜洗了幹淨,因為快到午飯時間,井邊的人比較多,大多是家裏的婦人帶著自己家的閨女在淘米洗菜,三個女人一台戲,這大大小小的女人加起來,可不是熱鬧啊!
四丫聽到有人在叫她,原來是村西頭吳嬸子和她家小閨女娟兒也過來洗菜的。這個娟兒和以前的四丫相處得最好,每次四丫被人欺負都是娟兒叫的幾個哥哥護著四丫。在四丫以前的記憶裏,自己沒什麽朋友,基本上都是和娟兒玩。小朋友的友誼是最純真難得的,所以四丫很珍惜這個朋友。和五嬸子打完招呼,四丫就和娟子湊到一塊去了,她們約好待會一塊去村裏的學堂送午飯。
洗好了後,大丫四丫就回去了。趙氏鍋裏的米飯已經快悶好了,四丫負責燒火,兩個鍋一塊燒,還好用的是木柴,要不四丫非得忙死。趙氏麻利的切著菜,首先把南瓜切絲,把蒜頭拍碎,用一小點豬油燒熱,這裏還沒有現代的菜籽油什麽的,所以都用的豬油,所以一般人家很節約,菜一般是直接煮了吃,沒一點油水。王家是因為之前珠花訂婚時男方家送的一大塊豬大油,所以楊氏就鹵了豬油。平時家裏一天隻許吃一頓油,而且一次隻能用油炒一個菜。所以這個菜趙氏非常重視。豬油的香氣直撲四丫的鼻子,四丫和大丫都咽了咽口水。這個菜炒完,剩下的菜就簡單了,黃瓜拍了,加點蒜,放點醋,青辣椒去了種子,用水和大醬煮軟,然後豆角清水煮了撈出來用作料拌了吃。看到水煮的這幾個菜,四丫一下子沒了胃口。還好,趙氏的廚藝不錯。雖是水煮的,還是有股子清香。
四丫現在可以吃飯了,不過不是上桌吃飯,而是等給學堂裏的小叔土文和耀祖幾個送完飯才能吃。趙氏把飯裝好後,四丫就提著籃子去找娟兒去了。娟兒已經把菜裝好了,和她娘說了一聲就和四丫一塊出門了。
出了門,娟兒從裝菜的籃子裏拿出一個熱乎乎的雞蛋遞給四丫。“四丫,吃吧,我娘今天煮的,我特意趁她不注意拿的!”看著娟兒得意的小臉,四丫很是感動,娟兒一直都知道自己在家裏的處境,所以每次見麵她都會從家裏拿一些吃的帶著給四丫。而且,雞蛋對於這時候的人很珍貴,娟兒家也是很久才會吃一次,其它的都要拿去市集賣錢貼補家用的。四丫不知道怎麽表達這份感動,隻能拉著四丫的手說“娟兒,你真好!等我以後發財了,一定買好多好多好吃的,咱倆一起吃!”“好啊,好啊,將來我們有錢了,我們就買像王地主家的小姐那樣的珠花,我上次給哥哥送飯時,遠遠的看見的,可漂亮了!”接著娟兒又有點失望道“可是我娘說等到我長大一點才給我買。”
一路上四丫和娟兒一塊說說這個聊聊那個,但是四丫也奇怪,自己明明是一個二十八歲的成人,卻和一個六歲的小女孩興奮的說這說那,心裏還樂滋滋的,不過四丫很喜歡這樣的相處方式,單純且快樂,畢竟自己現在的身體也隻是一個六歲的小孩。
從和娟兒的對話中,四丫了解到,這裏的學堂在王地主家後麵空著的小院子裏。院子因為久久沒人住,所以幾年前王地主就把這個院子和自己家用牆隔了開來,捐給了村裏當做學堂。村長又帶著村民把這院子重新翻修了一遍,請了村裏的一個五十幾歲的老秀才來做先生。這個老先生是村裏第一個秀才,所以大家對他很是敬重。
這個村以前的學習之風不是很盛行,可能是貧窮的緣故,所以在這幾年才有了村裏自己的學堂。沒有學堂之前,有些人隻能把孩子送到鎮上去進學,畢竟這個時代隻能靠讀書才能真正的改變命運。這對於像王地主家那些有點錢的人,更想後代能當官吃皇糧,能光耀門楣。
自從有了這個學堂後,村裏的村民也漸漸的把家裏的孩子送到學堂,希望孩子能吃上皇糧,特別是在學堂相繼出了秀才和童生以後,這對於以前來說,這是想都不敢想的。現在這份希望就在眼前,所以很多人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爭氣,正因為這個心理,村裏的學習之風竟然一下子好了起來。因為學堂收的束?不多,所以一般人家都能拿的出來,所以村裏能上的起學堂的人還是很多的。每次聽到學堂裏朗朗的誦讀聲,王地主也都會用手摸著胡子得意道:“此乃功德後世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