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章 送行

字數:870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金鱗開 !
    圍觀眾人將信將疑,年輕的書吏被張詩奇這般表明身份嚇得雙腿打顫,恨不得裝作不認識這個老頭。【無彈窗小說網】
    被抓那人卻有些驚恐,急道:“就你也是總督?”
    “正是!”張詩奇揚臂大聲道:“前些天就是他說老夫坐不得主,送不了地。如今看看又如何!”
    那尖嘴猴腮者一臉苦相:“誰知道總督老爺竟然是這般模樣?求老爺饒命!”
    “你得罪了本督,哪裏這般容易就饒過的。”張詩奇說著,猶自拉著那人不放手。
    總督行轅裏衛士也發現了異象,連忙分開人群擠了進來,保護張詩奇。
    “我便在這裏看著吏目給你登記,分給你一片隻有黃沙的土地!”張詩奇道。
    那尖嘴猴腮的聽了苦惱,道:“老爺開恩些,小的真不知道老爺身份尊崇,否則怎敢放肆!”
    “孫吏員,給他登記!”張詩奇大聲招呼隨他一起出來書吏,好像根本不知道這些人隻要略有煽動就會鬧事一般。
    孫航硬起頭皮,心中大聲呐喊著:人倒勢不倒,怕個球!一邊又忍不住腹誹這位黃土掩到脖子總督老賊,將他拖入這等危險的境地。想自己二八年化,剛從鄉學畢業混了吏員小官人的身份,若是就此被人踩死,豈不冤枉!
    “全是黃沙……”孫航雙手顫抖,撚起黃冊的頁紙啪啦作響,“新探查的都是有水草的地啊……”他顫聲喃喃,突然發現周圍靜得即便掉落一根針都能聽見,自己的窘態盡數暴露在圍觀眾人眼中。
    ——他們連大氣都不喘?
    孫航臉熱如烤,手顫得更厲害了!
    張詩奇一把奪過黃冊,嘩啦啦一翻,道:“就是這裏了!地號:荒甲三百六十七!造冊!”
    黃冊中劃定要送的土地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八字定方位,然後以十二天幹定區域,最終配上數字確定地塊。光是這個地號,誰都不敢說是好是壞,隻是因為沾了個“荒”字,又是三百六十七那樣的大號碼。難免讓人誤以為這塊地真在戈壁荒灘。
    孫航總算忍住了手顫,在眾目睽睽之下給那閑漢造冊。
    張詩奇眼看這裏已經安定下來,擺出一副倚老賣老的姿態,教訓道:“看你日後還能不能管住自己那張嘴!”
    閑漢不敢回應,隻是垂著頭。
    張詩奇掃視一圈,擺出要走的架勢,眾人紛紛閃出一條路來,躬身讓總督老爺回衙門。
    孫航終於穩住了顫抖的筆,書寫速度也追了上來。
    眾人眼看著一行行墨字落在紙上。紛紛露出笑容。其中還有人打趣那閑漢:“看,這回你那良田美眷的夢可是有著落了。”
    那閑漢無奈地接過地契,自嘲道:“本也就是想落個戶口,好去投軍。小官人,我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若是去投了軍,也就沒人住了,地會不會收回去?”
    “參軍不算。”孫航高聲宣講道:“參軍非但不會把地收回去。官府還會派人幫你們各家打理土地!朝廷洪恩浩蕩,就是為了我等百姓安居。將士無後顧之憂!”
    “吾皇萬歲!”人群中有人高喊一聲。
    “萬歲!萬歲!萬萬歲!”山呼之聲隨之而起,雖然皇帝陛下遠在北京,卻還是喊得地動山搖,飽含熱情。
    張詩奇已經回了衙門,從護衛手中接過一把紫砂泥壺,湊到嘴邊飲了一口。聽到身後傳來的山呼萬歲。張詩奇充滿笑意地回頭看了一眼,大步朝職房走去。
    原本對這老冬烘並不算恭謹的甘肅官吏,這回算是心悅誠服。再看張詩奇的背影,頓時高大起來,就像是個斬將奪旗凱旋而歸的將軍一般。
    “總督安一仇以定眾心。手段頗為了得啊。”有書吏小聲交談道。
    他身邊卻有人不以為然道:“隻是與個閑漢為仇,不怕玷了朝廷的臉麵。”
    “若是鬧出大事,便是朝廷的臉麵了?能俯首時便俯首,這是大智啊!”有人一本正經恭維道。
    一幹書吏都知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話遲早會傳到總督耳朵裏。之前對總督有所質疑還可以圓過去,但現在有人擺明車馬要投入新總督座下,再說不不合時宜的話就是犯蠢了。
    ……
    “隴督這是漢高封雍齒的故伎,卻還能用。”吳甡麵帶笑意,輕輕端起案前的熱羹,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若是單看這情形,卻也尋常,但將視野拉遠一些,卻能看到對麵坐著的正是這個偌大帝國的主宰,九五至尊皇帝陛下,那實在有些驚悚了。
    朱慈烺卻全然不計較首輔老先生的失禮,一邊靠在椅背上,笑道:“蜀人有諺:貓不分黑白,能捕鼠者為上佳。張詩奇這是學會了。”
    吳甡對於皇帝陛下的功利思想早就習以為常,雖然並不認同,但也不會犯顏直諫。他正待笑笑揭過此章,與皇帝陛下討論棉花在西北大力推廣種植的問題,突然發現皇帝身邊的太子竟然皺著眉頭。
    年幼的皇太子雖然沒有表現出朱慈烺的那般驚人的天賦,但在學習上十分肯下功夫,好學程度一度讓黃道周驚歎說他是自萬曆以來最用功的皇儲了。
    “父皇此言頗有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的意思,但兒臣怎覺得其中頗有問利而不問義的意思?”朱和圭出聲道。
    朱慈烺手上一顫,頗為驚詫。
    吳甡也望向這位儲君,不知該如何觀想。雖然他這輩子是很難再有機會成為三朝元老,但仍舊很關心未來的皇帝會是個何等樣的人。
    “這孩子,跟黃道周學迂了。”朱慈烺輕笑一聲,伸手要愛撫兒子的後腦勺。
    誰知一向很享受被父親愛撫的朱和圭竟然跪了下來,用稚氣未脫的聲音大聲道:“父皇!黃先生教了兒臣好多做人的道理,他並非是個迂人。”
    朱慈烺的手還停在半空,頗有些尷尬。
    “國家根本在義理。焉能不分黑白,隻重功利?若非此,如何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然之心呢?”朱和圭大聲說著,頗有些慷慨之情,但配上他不過**歲的幼稚容貌,卻讓人聽了想笑。
    吳甡臉上一本正經。想笑不敢笑。
    朱慈烺臉上帶著笑意,卻是不想笑而硬擠出來的笑意。
    “你這般與父皇說話,指摘父皇的不是,就合於義理了麽?”朱慈烺反問道。
    “兒臣不敢指摘父皇,但黃先生說,國有明君而容諍臣。兒臣非但是父親之子,也是皇帝之臣,不敢不做諍臣,以毀父皇的聖明。”朱和圭說著。還看了看在一旁微微垂頭,恍若老僧入定的吳甡。
    朱慈烺伸手把兒子一把拉了起來,掃了掃他的膝蓋,道:“父皇知道了,你先帶弟弟去玩吧。”
    朱和圭這才老不情願的向朱慈烺行了一禮,牽了渾然無知的弟弟朱和圻退了出去。
    朱慈烺看著兩個兒子的背影消失在門口,方才苦笑道:“果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吳甡隻得寬慰道:“陛下。這也是皇太子天資過人。尋常人哪有這般年紀就懂得這些道理的?”
    “老先生不要誑我,”朱慈烺搖頭道。“那些個七八歲考中秀才的神童,在我朝又不是少數,哪個不比他強?他就是被黃道周……”朱慈烺尋摸了一下措辭,方才補完說道:“就是被黃道周鼓動得以為自己是個衛道士。”
    衛道士在眼下還是個褒義詞,多少儒者為了這個稱號上皇帝家門口討打討罵。世間再沒有與皇帝對著幹,更能體現出自己精神品格的事了。皇帝們一不小心就會淪為他們的殉道工具。也是十分無奈。
    不過朱和圭是皇太子,可不是個儒教教徒啊!
    朱慈烺再沒有與吳甡喝茶閑談的心情了,又言語幾句便要回宮。他知道很多事不能怪黃道周,尤其讓黃道周擔任皇太子的書法老師的確是他的旨意。
    “其實是皇帝對太子太過寬厚了,沒有了身為人父的嚴厲。小孩子自然不怕。”段氏看著一歲多才在學走路的三子朱和垣,輕輕扶了扶腰。
    段氏的肚子已經大得不能不忽視了,禦醫也說大約三四月份上自己就要多一個孩子了。
    ——真希望是個公主。
    段氏心中想著。
    “對兒子那麽嚴厲幹嘛?他是我的骨血,關鍵是讓他敬我愛我。怕我的人難道還少了?”朱慈烺甚至能敏感地從皇後眼中看出對自己的敬畏。
    當然,隨著第四個孩子即將到來,皇後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敬畏了,言談中也頗有些老夫老妻的從容,甚至還會因為皇帝在某些生活瑣事上鬧出的笑話而嘲笑幾句。
    “對了,他為何不崇拜我呢?”朱慈烺坐在床上,同樣看著正在學走路的三子:“無論是格致之學還是政略軍事,朕都算是出乎眾人了吧?”
    段氏緩步走到皇帝身邊,福了福身,麵帶笑意道:“皇爺學究天人之際,通達古今之變,若說出乎眾人,實在是自謙自汙啦。”
    朱慈烺拉她坐在身邊,突然發現皇後的皮膚已經不如新婚時候緊致了,當真是時光如荏,歲月催人,一轉眼已經到了自己兒子來質疑自己的時候了。
    “小孩子會對師傅產生崇拜,甚至否定自己的父母,這也是人之常情。”朱慈烺想起自己前世也有過這樣的時期,以為老師說得都是對的,反倒是父母啥都不懂——不是麽?他們整天忙著上班,又不去學校上課。
    “陛下這般安慰自己倒也不錯。”段氏抿口笑道。
    “不過這種趨勢不對啊。”朱慈烺輕輕捶了捶床沿:“秋官從小到大,我沒有少付出心血,怎能讓他變成一個腐儒?”
    “也不算腐儒吧?臣妾聽聞黃先生的人品學識都是不錯的。”段氏嚴肅下來。她對於兒子們的師傅選擇十分上心,當初極力不肯讓方以智來教皇太子,就是怕方以智再教出一個定王。
    黃道周名聲在外,母親和妹妹打聽之後告訴她,此人被譽為當世聖賢,十分了不得。所以段氏格外希望黃道周能夠成為皇太子的老師,也終於遂了願。
    “人品和學識這些東西對常人而言固然重要,但秋官日後可是皇帝。”朱慈烺頓了頓,道:“有些人是不適合當皇帝的。當初朕就想過從諸子中挑一個適合的繼承大統,結果弄得大逆不道似的,隻好立了秋官為皇太子。如今想換也不能換了。隻有好好教他才是啊。”
    段皇後垂頭靜坐,良久無語,終於道:“陛下還是納個妃嬪吧。”
    “你有什麽毛病?朕一說孩子的教育問題你就跟我提納妃的事。”朱慈烺不自覺地用上了工作時候的聲音,聽起來讓人發冷。
    如今朝野內外都有勸皇帝納妃的聲音,因為孝宗的前例,好像皇帝不多納些妃嬪就是不和諧的汙點。好在段皇後接連產下了三個皇子,而且各個都生得健壯,又無天花之虞,國本穩固。這才沒有形成大的聲浪。
    “皇帝不是嫌臣妾生的皇子不好麽?”段氏頂了回去。
    朱慈烺剛想張口解釋,看到段氏隆起的腹部,又忍了下來。
    “早些睡吧,明天還要早朝。”朱慈烺翻身上床,結束了爭論。
    “明日逢戊,就皇帝一人上朝麽。”段皇後冷冷道,顯然不想就此罷休。
    ……
    隆景五年臘月到來時,北京城裏人人都穿上了的皮衣、棉衣。順天府府衙的文吏盡數被派往街上。尋找沒有換上冬衣的人,進行管製。
    這是順天府尹李邦發定下的規矩。目的是防止有人貧寒凍死。
    如果放在朱慈烺前世,肯定會有人對此大發議論,認為官府管得實在太寬,人家愛穿什麽穿什麽,冬天穿夏裝就要被抓的話,讓女孩子們如何出門?
    然而在大明。官府就是第二父母,沒有人覺得官府管得寬,反倒覺得這是官府愛護百姓。
    唯一的爭議就在於愛護的手段恐怕有些過激。
    天子腳下也是有窮人的,對於那些被查出家貧不堪生活者,順天府都將他們強製送去了宣府、朝鮮等邊鎮。雖然那裏有糧有地。但強令百姓離開故土卻終究是人間慘事。
    “前日家中來信,說有一艘去琉球的船沉沒了,三百餘遷徙百姓隻有十來人生還,真是慘絕人寰。”黃道周看著官道上蹣跚而行的強製遷徙隊伍,麵露憂色,對前來送行的解學龍說道。
    解學龍道:“朝廷要實邊,這也是迫不得己而為之。雖然侵擾百姓,卻是為了國家百年之計。”
    黃道周頗有些無奈,自嘲道:“聖君在上,自然不能見這等蟻民之苦。我輩所能做的,無非也就是讓這沿途少死些人吧。”他頓了頓又道:“誰能料想今日竟然有百姓因貧坐罪?也不知千秋萬載之後,世人如何看待我輩。”
    解學龍負手而立,看著眼前的百姓出神。
    作為大明天官,解學龍在吏部尚書的位置上並不很得意。因為資曆的問題,許多人給李老尚書麵子,卻未必給他麵子。他唯一能夠依賴的就是朝廷的各種規章,在公言公。這雖然幫了他極大的忙,但也導致愈發依賴章程,轉圜餘地極小。
    譬如這次內閣要以黃道周為朝鮮、海西兩省督辦糧務、推行教化總督,解學龍是十分反對的。
    將黃道周這樣的完人打發到那個地方去辦理庶務,豈不是明珠暗投?
    雖然這麽想,內閣的程序沒有問題,黃道周本人也的確適格,甚至皇帝陛下都暗示盡快讓黃道周赴任,他這個吏部尚書又如何能夠反對?
    “此番東行倒也有一樁好處,”黃道周打破了知己好友的沉悶,“我正好以東國為驗場,推行聖教,或許有生之年還能看到朝鮮盡皆王化呢。”他開朗笑著,驅散空中的陰霾。
    解學龍勉強笑了,拱手道:“此祝石齋馬到功成!”
    “承公良言,敢不效命!”黃道周拱手作別,便要登上東去的馬車。
    他最後回頭看了一眼,終究沒有等來老友劉宗周的身影,心中隱隱有些惆悵。不過有了封疆大吏的位置,自己的抱負益發能夠施展出來,這倒也是一個機會。
    就在馬車即將啟動之時,突然一聲尖銳的喊聲劃破寒風。
    “先生!等我!”
    解學龍和黃道周同時望去,隻見一騎快馬從西麵馳來,身後還跟了一隊打著龍旗的禁中護衛。
    “殿下!您怎來了!”黃道周跳下馬車,快步迎了上去。
    朱和圭從馬背上翻落下來,臉上凍得通紅,帶著哭腔道:“父皇才跟我說,先生要去朝鮮出任總督。”
    “可是聖旨讓殿下來的?”黃道周急忙問道。
    “是我自己取了馬跑來的。”朱和圭眼淚已經流了出來,問道:“先生此去,何時回來?”
    “殿下不用掛心老臣。”黃道周鼻根發酸:“倒是殿下要保重身子,切莫惹皇上不悅。”
    “先生別走,我隻要先生教我。”朱和圭拉住黃道周的袖子不肯放。
    “殿下!”黃道周落淚道:“劉宗周也是當世大儒,殿下若有章句不通、經義不解,大可召他講授。”
    朱和圭隻是哭著搖頭。
    不等黃道周再勸,官道上再次馳來一隊人馬,為首的是名內官,徑直騎到眾人麵前方才翻身下馬,雙手一袖,道:“有聖諭!”
    黃道周、解學龍連忙躬身行禮。
    皇太子卻還是拉著黃道周的衣袖不肯放。
    “聖諭:著令皇太子即刻回宮,不得拖延!”內官道。(未完待續。。)
    ps:  終於回到溫暖的小窩,在自己心愛的電腦前安靜碼字,一不小心碼多了,分兩章又不夠,就發一個大章節吧。感謝大家對小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