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墓穴機關

字數:447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金梅瓶最新章節!

    第一百七十六章墓穴機關

    走進去之後,房間裏麵還是燈火通明,但是這大廳裏麵卻是讓我看著有點感覺到不對,甚至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因為這裏麵居然有很多具已經隻剩下骨頭的屍體,都是被亂箭射死的。

    這麽漂亮的大廳,還不知道隱藏了多少機關。

    而這些機關就死為了防止那些盜墓者。

    所謂狗有狗道,貓有貓道,從春秋一路走到唐代,我們所描述的盜墓者大多是聲名顯赫的人物。事實上,無論是古代還是近代,大凡盜墓者可分為兩類,一為官盜,一為民盜。秦末的項羽、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等等,都是有名的江洋大盜,這些亂世奸雄用大批士兵,明火執仗地大肆挖掘古墓葬。此種盜墓方法,被稱為官盜。

    而官盜的顯著特點,是除了打洞取寶,還要毀壞、焚燒陵墓建築等,具有典型的我是軍閥我怕誰的流氓之氣。

    官盜之外,便是民盜。民盜當然來自草根階層,分布各地草莽之間,人數眾多,互不相關,以各種方式偷偷摸摸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

    其特點是隻管打洞取寶,對陵墓建築等不動分毫,且行動隱秘,像老鼠一樣晝伏夜出,采取“打槍的不要,悄悄地進墓”的方式方法進行盜掘。這些草根布衣盜賊多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陝西關中、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周邊等地進行探尋,若發現目標,則采取由外往裏打洞的方法進入墓室直接取物。

    選擇了盜墓這一特殊的職業,就必須要練就不同於常人的特殊功夫,否則,便不叫盜墓,應該叫找死。

    那麽盜墓賊的特殊本領何在,如何能找到墓葬所在位置,並進入墓穴盜取寶物呢?按照曆史流傳資料和盜墓者親身所述,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麵。

    一般盜墓者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一起,並結成看似牢不可破的同盟後,首先要做的是出外踩點,以便確定墓葬的位置、規模和盜掘的方式方法。盡管這是前期工作,但卻相當重要,若在這方麵走眼或失手,後麵的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因而必須小心行事。整個途徑可分為三條:

    一是要查看地麵的封土形狀以判斷墓葬的級別年代等粗略信息,有古墓的地方由於自然的地質--五花土在埋葬過程中遭到破壞,莊稼的長勢一般會比周圍地區要差一些。

    二就是從史書、地方文獻、民間傳說中尋覓古墓的蹤跡。史書與文獻需有文化者才能查看,一般的盜墓賊主要靠民間傳說得到線索,然後到現場勘察後,根據經驗做出判斷。

    三就是盜掘古墓一方麵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麵靠操作工具。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專用的探測工具,隻要確定位置,便設法自上往下挖掘,使用的工具一般為鍤、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開始使用鐵錐探測,在技術上算是一個進步。

    而在民國之後開始用洛陽鏟等工具鑿土取樣,通過土質和地下帶出的殘物,如陶片、木片、銅、金等金屬碎片,判斷墓葬的確切位置、規模、陪葬品放置情況,以便有的放矢。

    下麵就是準備工作完畢後,接下來就是如何盜掘的問題。對於那些長期以盜墓為職業的人而言,這並不是一個複雜和困難的事,隻是相對辛苦一些罷了。如果是小墓,便采取速戰速決的戰術,隻需一個晚上便可打透進坑,輕鬆地取出隨葬品走人。具體做法是,在月黑風高之夜直接找準目標下手,或打洞或用其他方法撬挖,速戰速決,幾個時辰或一夜完事。一個或兩個人即可完成。

    明代馮夢龍編刊的《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記述了一個生動的姻緣故事,其中有一段盜墓情節可視為上述第一條範疇,故事的離奇曲折足以令人擊掌叫絕。

    一些大型墓葬,在墓道中布置毒煙飛箭和先進的輪機,以射殺膽敢進入的盜墓者。若有不知內情或膽大妄為者,一旦進入墓道並觸動秘密機關,毒箭“皆隨輪機而出”密如雨點,將其射殺。

    若盜墓者曉得內情,隻要小心謹慎,想法“斷其機”,便萬事皆休,任意盜掘,大發橫財了。鑒於毒箭飛刀法有它的局限性,曆代的墓主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一係列連環翻板、鐵索、吊石等反盜墓暗器。

    所謂連環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約三米以上的陷坑,長短與寬度視墓道具體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約十厘米左右的刀錐利器。坑上層平覆數塊木板,木板中間有軸,下綴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體,呈天平秤狀,板上有掩蓋物。

    若盜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隨之下陷,人必掉入坑內的刀錐之上,鋒利的尖刀利刃將穿透盜墓者的胸膛及五髒六腑,活著爬出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當人體落坑後,由於木板兩端各有相同重量的物體相綴木板很快複歸原狀,並保持平衡狀態,靜靜等待下一個來者。如此往複循環,盜墓者也隻能前赴後繼地赴坑絕命。

    民國年間,山東青州一帶農民在墾田時,於雲門山發現一大塚,墓道之中有帶軸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當時坑中積水甚多,待把水抽幹,發現有兩個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斃於利刃之中,身邊有鐵鍬、錘子、繩索等工具,顯然是盜墓者所攜。但此墓還是遭到盜掘,室內器物所剩無幾。

    隻要將木梯放入墓道,盜墓者沿梯而入,如履平地,一切翻板與陷坑、利刃都枉費心機,無濟於事了。盜墓者與反盜墓者的智慧較量,令人驚歎。

    其二,鐵索吊石。石板一般約3尺見方,厚約3寸,周身穿多個小洞,以金屬索鏈穿洞而過,呈捆紮式係牢,石板平放安置於墓道頂部。在墓道頂和牆壁隱蔽處固定若幹金屬滑輪,利用滑輪將巨石吊起,懸於頂端。

    墓道地下鋪木質蹺板,索鏈由石板而下,通過滑輪以隱蔽的方式連接蹺板,中間有掛鉤和脫鉤相接,遇外力壓迫可自動脫落。蹺板呈條狀,長寬根據墓道具體情況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頂部懸掛三層,各層互不相依,索鏈通過石上孔洞收縮進出。

    一切完畢後,施以偽裝,外人不知其詐。若有盜墓者進得門來,踏入蹺板條,板條一端必下沉。外力作用迫使繃緊的索鏈某處掛鉤脫落,如同打井的軲轆突然放鬆,懸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將躲閃不及的盜墓者拍成肉餅。

    因蹺板呈細窄的長條狀,隻有被踏後才能導致懸石落地,而相鄰的其他蹺板則安然無恙,仍靜靜地伏在原處等待下一夥盜墓者的進入。一旦盜賊的腳步踏上,與之相連的懸石相繼落下,再次對膽大妄為者給予致命襲擊。如此往複,直至三層懸石盡墜於地,殺傷數人為止。

    像武則天的乾陵那樣傾一國之力和集當時最優秀的專家、工匠建造陵墓,並殫精竭慮,出謀劃策設置防盜措施的畢竟是少數。武則天的陵墓之所以曆千年而沒有被盜,除了墓道封閉嚴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進深遠遠超過其他陵墓。盜墓賊若遇到墓道中鐵水澆巨石的情況,通常的破解之法是:大體估算墓道的長度和寬度,然後越過墓道,在接近墓室的山體上斜著向下打洞,將岩石一塊塊取出,不出半月或一月,即穿透山石,進入墓室。

    為掩人耳目,盜墓賊往往想方設法在墓周邊地區以不同的理由蓋間各種各樣的房子,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因是夜間行動,外人很難發現端倪和破綻,在看似風平浪靜的環境中,墓內隨葬品已被洗劫一空。

    康熙年間,有群盜覬覦玉魚之藏,乃種瓜墓旁,陰於團焦中穿地道。

    所謂“團焦”,即鄉村原野瓜田中搭建的圓形瓜棚。這個方法與畢沅所述基本屬同一類型,也是“墓塚盜”們使用最多的經典性版本。當然,不是所有的墓葬都適合在周圍蓋房屋和瓜棚,一旦遇到不能在周邊下手者,且判斷墓中必有重寶,盜墓者便不惜拚上性命搞迂回戰術,在相對較遠、隱蔽的地方垂直下挖,鑿成一井,然後順井斜挖,直至通入墓室。

    這些就是一些盜墓者的方法和一些盜墓者的故事,甚至還有一本書是專門講盜墓者的,叫做鬼吹燈,那寫的叫一個真實。

    要是不知道的人還真的以為那坐在就是一個盜墓者呢,其實人家就是一個地質勘察院,兼職寫小說的。

    而就是因為那本小說,才讓盜墓者這麽一個職業在大眾的眼前出現了這麽一絲絲的神秘。

    要說這行業其實就和火仗場的員工和停屍間的工作人員一樣,都是吃死人飯的,但是就是因為墓穴裏麵那些聞所未聞,千奇百怪的陷阱和機關,也就讓盜墓者披上了那麽一層神秘的外衣。

    咱們不是有句老話嗎?死者為大,盜墓者也是為了心中的利益才會走上這麽一個職業,但是終究是不可取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