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梅開貳度,圓滿完成!(想歪了的麵壁去)

字數:3754   加入書籤

A+A-




    建元二年年底,劉徹的選賢與能終於告一段落。

    這是劉徹即位之後,第一次自發的、獨立的、有始有終的、優秀的、幾乎沒有任何阻礙地,真正意義上以皇帝的身份,完成了一次擢拔人才的過程,他的心情也正因此而分外欣慰。

    幾天前,他傳旨讓太常寺與太仆寺聯合舉行一次盛大的朝會,想通過向朝野展示朝廷人才濟濟齊聚一堂的盛況,來昭示大漢朝生機勃勃的,常青不敗的上升勢頭。

    雖然此次具體事務是由兩寺的主官經辦,可朝會這一天,也是衛綰最忙的日子。

    這不僅因為他是劉徹選出來,作為儒術為首百家爭鳴的主要推動者,更因為那些剛剛立腳長安的賢良臣子們,都對他的引薦感恩戴德。

    而且根據典籍與立下的禮法,在京為官的兩千石都要行拜謁大禮,他自然不可避免地,被劉徹拉出來做領頭羊。

    他雖然平時低調兢兢業業,但作為百官之首,內心深處,還是十分看重這種場麵,樂於享受這樣榮耀的過程。

    衛綰心裏麵多多少少有他的驕傲,他有什麽想法呢?他認為這次朝會之後,會有更多的賓客門客,拜在他的門下……

    因此,在這麽一天,他早早地就來到了未央宮外,站在高高的塾門前麵,靜靜地等候賢良和同僚們的到來。

    緊跟在衛綰後麵的是趙綰,作為朝廷最高級別的諫官,他監督了朝廷大臣們選賢的過程。

    雖然因南下視察而回長安很晚,存在感有點低,對衛綰在此過程中的所有作為還不清楚。

    但他始終如一,堅持相信!

    他相信什麽?他相信陛下這次發起的選賢,顯然已是完全不同於建元元年,那匆匆忙忙的開門紅,它的選才範圍和標準,無疑都上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在趙綰觸覺中,一種莊嚴的責任感,一份榮幸的自豪感,使他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他遠遠地瞧見了田蚡,那有些誌得意滿的身影,心中就有了一種莫名的不快,與濃濃的敵意,這人是怎麽被陛下提拔的呢,依仗身份?

    但他很明白自己此時此刻的身份,自陛下任命他以來,或者說登基以來,朝廷的職官一直空著太常一職。

    除了田蚡,似乎在太後的外戚之中,就很難再找到與他相提並論的存在。

    於公抑或是於私,他都沒有什麽理由去把對田蚡的厭惡,這麽暴露在眾人麵前。

    趙綰就是這樣,在很多時候,都能心胸略微開闊地看待一切。

    一進塾門,他就很謙恭地向衛綰行了謁見之禮。

    高聲說道:“居然是丞相先到了,趙綰真是慚愧,身在其責,卻是晚來了一步,不過,趙綰還是厚著臉皮,請丞相見諒。”

    “哈哈哈,無礙無礙!同位三公,名字也相同,咱們這麽有緣,自然得互相諒解!”衛綰難得地笑著調侃道。

    趙綰今日心情也不錯,笑道:“彼此,彼此!能和丞相同名,此為天意。”

    說完,他很親切地握緊了衛綰的手臂,又是說道:“今日之朝會,可是我朝盛事啊!”

    “是也!是也!”衛綰撚著微白的胡須,頻頻點頭。

    “此次郡國與吏民舉薦賢良,丞相之功,莫有大焉!”

    “這……衛綰出力確實不少!”衛綰笑容可掬地回答,忽然一細想,又覺得自己過於外露,有些自大,忙改口道,“此乃陛下之聖明,陛下之聖明!”

    這兩人方才坐下還沒有一盞茶的工夫,京城兩千石以上官員和賢良們,就像是排練好了一般,在短短時間,嗅到了三公的氣息,紛紛到了。

    大臣們紛紛拜見了丞相衛綰和禦史大夫趙綰與太尉竇嬰,感懷他們提攜與關心,把平日裏朝堂上的爭論和齟齬,都心照不宣地、暫時地、過濾一般地擱置了。

    大約在一天的巳時,所有人由幾個謁者引導,魚貫而入,井然有序地站在丹墀內,等候著正主劉徹的到來。

    這個時候,一位步履矯健的身影,穩步進入了衛綰的視線。

    那是誰呢?原來是謁者汲黯,也就是此次殿試拿了第三名的士子。

    他也聽說了,這位好學黃老言、喜好清靜的汲黯,以往任太子洗馬時,從不苛求於細枝末節,也是一位盡職盡守的忠良。

    沒有讓大臣們等久,在氣勢很是恢宏的鼓樂聲中,劉徹從東邊過來,緩緩地進入大殿之中。

    也就是這一刻,大臣們齊刷刷地跪倒叩首,表達著充分的尊敬,巨大的聲浪,和著那十分雄渾壯闊的鼓樂,在未央宮前殿之上,激起了經久不息、綿綿不斷的回聲。

    劉徹體會到了無上的威嚴,那一份一覽眾山小的滋味,也隻有皇帝才能感受到了。

    登上禦座,俯瞰眾大臣,劉徹以少有的喜悅,一向的沉穩,伸開雙臂,麵對朝拜的眾位大臣大聲喊道:“眾卿家先平身吧,朕有話要說。”

    “謝陛下!”

    劉徹明亮眸子傳遞出充分的熱情,“眾位愛卿!列侯、郡國舉薦賢良之事與吏民推選,今日終於是告一段落了。

    朕之所以舉行這次朝會,無非就是要眾卿家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國之興在乎人才,在乎新血!

    他們可能是少年壯誌,或許是老驥伏櫪,也會是滿腹經綸,更加是孝譽鄉裏,卻在長久以來的日子,明珠蒙塵,翹首以待。

    從此以後,每隔一兩年,朕都要列侯郡國,地方百姓舉薦賢良,甚至是自薦忠孝才幹,以使我大漢朝廷一直英才濟濟,榮耀永不絕續!”

    “願上蒼永庇大漢!”

    大臣們像是操練過一般,齊齊回道。

    劉徹那裏不知道這是他們約定俗成的統一回答,無論自己怎麽說,他們第一句都會這麽回……

    這群大臣,精得很!

    “朕受命於天,天之旨意,由朕代述之!

    國之根本在於萬民,萬民福祉關乎衣食,倉廩實則需揚氣節,氣節存而猶歸一統!

    朕所想所念,終是要卿家們與朕一同偕手,你們可不能讓朕孤立無援!”

    劉徹身體傾向殿下眾臣,一本正經地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