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第二部分完成前的一些話

字數:5684   加入書籤

A+A-


    碼到現在,字數也快140萬了,第二部將要結束了。

    李沐也已經長大,十七歲了嘛。

    這在當時,就是家中的頂梁柱了。

    從總角小兒到舞象之年。

    接下去,國際慣例,會增添一些情感劇情。

    而一直被有些書友非議的“明明是梟雄卻要當英雄”和“當表子還要立牌坊”等這些問題,也會有所改變。

    其實,對於一個穿越者來說,從小受著“有事找警察”、“一切靠法律”的教育,沒有人能一穿越回去就殺伐果斷,知道自己最終要什麽。

    至少,以九歲李沐的心境,涼州時,他僅僅隻想賺錢養家罷了。

    所謂時勢造英雄,哪怕是梟雄,也該有個進化的過程。

    也不會有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可以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至於弑君,皇帝可不是隨便能殺的。

    何況是一個登基十多年的皇帝,至少名義上是李淵冊立太子之後,再禪讓登基的皇帝。

    這一殺,殺得不隻是皇帝,更是天下民心和倫理道德。

    曹操挾天子直到死,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李世民弑兄殺弟屠侄的暴行,也隻是囚禁李淵大安宮,直到李淵老死。

    他們殺皇帝不容易嗎?

    無非是引刀一快。

    可後果呢?

    難道讓李沐一樣弑君,然後為保江山穩定,繼續屠盡李世民十幾個兒子?

    這樣做與李世民何異?

    李沐有身份、有遺詔、有實力,完全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穩定的大唐。

    他想要在這片土地上揮灑重墨。

    而不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大唐。

    長安已經探囊可取,可被李世民冊封的王,遍天下都是。

    那些可都是宗室,其中十來個還是李世民的兒子。

    就算是庶子,可一樣是親王。

    殺了李世民,李沐篡位自立,那些親王會肯罷休嗎?

    這同樣是殺父之仇,奪位之恨啊。

    一旦串連造反,或者各自據地自立,豈不天下三分、六分、九分?

    這需要李沐花上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去平定。

    然後得到一個因兵禍而衰敗的大唐?

    大義,李沐有大義,李世民一樣有大義,因為他也是李淵欽定的,更是李淵嫡子。

    雖然最終還是需要用實力說話,可何妨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呢?

    至少扯塊遮羞布蒙在臉上,正治這東西,曆朝曆代,不都是如此嗎?

    然後,再來回應一下有個書友的詬病。

    他說“李靖、李勣雖然沒有參與玄武門事變,但按兵不動就證明是支持李世民的。從而得出李靖、李勣一樣是李世民鐵粉的結果。”

    這話和尚真心不讚同,雖然與小說沒多少關係,可坐而論道,還是可以有的。

    李靖、李勣按兵不動,無非有三種情況,一是象書友說的,明裏不動,暗中卻支持李世民。可問題來了,連長孫無垢都親自上陣激勵造反將士去了,可見李世民當時並未得到朝中重臣,特別是武臣的支持,史書中也可查證到,當時參與事變的,無非數百人而已,也就是說李世民那時手中的兵力是捉襟見肘的。如果李靖、李勣真的支持李世民,不用動用軍隊,隻要派府中府衛,甚至不用派府衛,每人調幾十親兵,都能極大的支持李世民了。

    而且,當薛萬徹、馮立等人率太子府、齊王府兩千兵馬進攻玄武門時,李靖、李勣如果支持李世民,就該派兵阻攔才對。

    莫非二人僅僅是心中支持李世民,其實把不得李世民那幾百人馬被兩府軍隊殲滅?

    二是李靖、李勣心中是想動的,當然動也不是支持李世民,而是平亂。可他們沒有等到李淵的命令,玄武門之變就因李建成、李元吉的死亡而結束了。

    這或許才是二人心中最大的遺憾,因為他們沒有阻止這場慘劇的發生。

    可事實上,李淵不是不想下令平亂,而是他一早就被李世民控製了。

    而到李建成、李元吉死亡後,李淵就無心平亂了,三個嫡子死了兩,難道還要再殺最後一個嫡子嗎?

    這符合一個父親的心思,更符合一個皇帝的心思,家業畢竟需要傳承。

    可李淵顯然沒有想到李世民在弑兄殺弟之後,還會血洗兩府。

    這已經超過了李淵心中的底線。

    可這時,李淵就算想平亂,也力有不逮了,因為就因他的詔書,京城內幾乎所有軍隊都到了李世民控製之下。

    所以,李靖、李勣自宮變發生起,就不可能等到李淵的勤王詔令。

    李淵的最後一程,也並非如史書中說得那般恬靜。

    如果真是恬靜,李世民也不會因大半年不去探望李淵,而引得馬周等人的上疏勸諫。

    李淵也不會從宮城中搬到宮城邊的大安宮去,一住數年。

    以至於魏征等人上疏,諫言李世民為李淵修繕大安宮。

    綜上所述,李淵與李世民的父子關係,絕非外朝使者進見時,表現出來的那般融洽。

    三是李靖、李勣不想參與宮鬥,所以選擇坐視不理,他們效忠的是李淵、是大唐,而不是李建成、李世民或者某個皇子。

    綜上而言,和尚想說明的是,以李靖、李勣的心性,絕不會效忠一個弑兄殺弟囚父的人,之所以還在為朝廷征戰,一是暗中維護被囚禁的李淵,二是效忠大唐,盡自己的本分,三是到了那個時候,李靖、李勣就算想有作為,也已經沒有了擁立的對象,因為李建成的所有兒子都死光了,難道讓他們自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繼續效忠朝廷,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就象其餘李建成舊部,魏征、王珪、羅藝、韋挺、薛萬徹、馮立等人都一樣繼續留在朝堂,效忠新皇李世民,難道說,他們都是“三姓家奴”?

    所以,繼續效忠新皇,並不代表著玄武門時就是支持李世民的。

    另外還有一點,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時,才28歲。

    也就是說,他在李淵晉陽起事,才19歲。

    而當時李建成已經是28歲了,是世子。

    立嫡立長的觀念,傳承了上千年。

    而李淵建國之始,兩兄弟的暗中爭鬥還未暴露在重臣的視野之中。

    所以,就算李靖、李勣敢背著李淵而私下擁立皇子,也不會棄李建成而選李世民。

    哪怕日後李世民戰功卓越,可問題來了,李靖、李勣等人可以改變最初的效忠對象,而選擇李世民。為什麽不能因為李沐強大的實力而棄李世民,改效忠李沐呢?

    所以,書友說李沐不可能得到李靖、李勣等人效忠之說,是不成立的。

    好了,說完這些,再回到本書上來。

    隨著李沐的長大和經驗的累積。

    接下去的主角,會慢慢變得果斷、善謀,並越來越有“威嚴”,這不僅僅是因為年齡大了的緣故,更是慢慢被這個時代同化了。

    還有一點需要交待。

    之前說過,本書不是後公文,主要是和尚其實不“十分”喜歡女色,嘿嘿,但李沐肯定不止一個女人。

    要當皇帝的人,如果隻有一個女人,讓底下臣子情何以堪啊?

    為了臣子著想,李沐也得勉為其難吧?

    而女主到此時還未現形,是因為李沐還沒有登上尊位。

    請書友們莫急。

    至於長孫明月,這個女人其實注定是個悲劇,但不會是太哀傷的悲劇,因為和尚心善,不喜歡悲劇。

    長孫明月受這個時代的教育束縛太多。

    她打心裏就自覺地背負著家族的責任,這對一個要清除長孫勢力的李沐來說,矛盾永遠無法調和。

    所以,她選擇了回避,李沐選擇了故作不知。

    二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眼下隻能擦肩而過。

    而李沐隨著漸漸長大,也明白了對長孫明月的感情,如同愛蓮——可遠觀不可褻玩矣。

    禦姐固然欣喜,可事後必定懊悔,嗬嗬,和尚差點說漏嘴了。

    這世上總有一些女人,是自己賞心悅目,卻知道不可觸碰的。

    既然如此,將她埋在心底,在夜深人靜之時,偷偷放出來想想,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好吧,和尚承認,這或許就是宅男的非主流想法。

    洋洋灑灑,再說下去,就要說劈叉了。

    那咱們,書中見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