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 匹夫之誌難奪

字數:5368   加入書籤

A+A-




    吐蕃、黨項聯軍,連續追擊韓威西南軍團,將戰線拉長了上千裏。

    就算有源源不斷地援兵,奈何在大散關前,這個局部區域,他們形成不了對唐軍鐵騎的戰術優勢。

    他們敗了,敗得非常狼狽。

    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這一仗,愣是將勤王聯軍生生阻擋在大散關前五十裏以外,不敢再向大散關逾雷池一步。

    韓威沒有下令追擊,因為他從沒有想過以一戰定勝負。

    此時,也沒有實力與聯軍決戰。

    他下令騎兵撤入大散關,固守關隘。

    在韓威看來,大散關是長安西麵最後一道屏障,朝廷守也得守,不守也得守。

    是為必守。

    那麽,將會有無窮無盡的物資和兵員從長安西來。

    以舉國之力,鎮守大散關,這就是他要達到的目的。

    韓威之所以百敗,皆敗在麾下兵力遠不如敵。

    可以說,他從來沒有象現在這般“富足”過,可手中兵力還是遠遠不如敵軍。

    如今,他要打個勝仗,打一個一鳴驚人,足以讓他下半輩子可以躺在上麵睡大覺的大勝仗。

    所以,他選擇了以退為進,利用舉國之力,來為他打贏這一仗。

    畢其功,於一役。

    ……。

    鬆州城中。

    這個大唐西南邊疆,最西的一座重鎮。

    就算被李世民賜給了黨項,其中生活的依舊是唐人為主。

    唐人,太多了。

    唐人,自豪於自己是唐人。

    但也僅僅是自豪。

    因為榮耀和利益從未真正降臨在他們頭上。

    他們自豪,是因為大唐強大了,他們可以不受胡族的欺負。

    並非因為他們是唐人,而不受國內世家豪門的欺負和剝削。

    大唐強大,他們依舊貧苦。

    所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顧名思義,一百家姓也。它代表著國家的精英、士族、豪門、世家。

    可大唐何止百姓,有千姓、萬姓。

    利益的分配者,高居廟堂者,絕不會考慮到百姓之外。

    他們所顧及的是人心,百姓之人心,而百姓之外的人,自然不在他們考慮範疇之內。

    這才有了繁華的盛世中,無數的人還在饑寒交迫,還在麵臨餓死的窘境。

    可如今,這一切變化了。

    有個少年天子,他在長安太極殿,那個至尊之位上,好象看到了百姓之外,還有子民的存在。

    他粉碎了百姓集團,將利益撒向人間千姓、萬姓。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

    張老蔫並不老,才半百年紀。

    也不蔫,反而以火爆脾氣聞名鄉裏。

    他火爆是因為他有資格火爆,他生了三個兒子。

    如果不是老婆難產而死,他現在肯定不止三個兒子。

    都道有兒萬事足,張老蔫有三個兒子,那便是三萬事足了。

    如今大唐強盛,胡族不敢來欺負,朝廷開始把足額的田地分給每個人,半年前還降低了農稅。

    大兒子和二兒子是地裏一把好手,隨著務農。

    小兒子去了工坊做工,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啊。

    想著已經存夠了給二兒子和小兒子娶媳婦的錢,張老蔫時不時地露出微笑。

    可如今戰亂又起,如果是什麽紀王勤王,張老蔫根本不管不顧。

    神仙打架嘛,關小民屁事。

    誰做皇帝,張老蔫毫不在乎。

    可問題是吐蕃大軍來了,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做。

    吐蕃大軍來時,張老蔫也逃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嘛,這道理就算不識字,張老蔫也懂。

    他讓三個兒子帶著家中能帶的,逃進了山。

    可逃是逃了,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張老蔫還惦記著自己和三個兒子那四百畝地。

    生活有希望、有盼頭,那就會想去挽留、會反抗。

    於是,偷偷下山回村。

    可看到的是整個村子被焚燒之後的焦和滿地屍體的黑。

    張老蔫怒了,罵人了。

    匹夫之怒,以頭搶地耳。

    匹夫的聲音很小,小到沒有人聽見,也沒有人願意去聽。

    然匹夫多了,譬如有了十人、百人、萬人。

    那就需要聽見了,不得不聽。

    因為你不聽,不樂意聽,或者掩耳盜鈴。

    那麽,匹夫的聲音就會振聾發饋。

    如果你還聽不見,那就會……死人!

    沒有橫刀,他們有菜刀、柴刀。

    沒有弩,他們有弓,獵弓。

    什麽都沒有,他們可以撿牆邊的木棍,地上的石頭。

    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能殺人的,自然是好武器。

    當張老蔫衝著吐蕃騎兵扔去一塊石頭,被一箭釘死在地上之後。

    他的三個兒子拎起了菜刀,挽起了弓,撿起了石塊。

    隨著一起前來的人們,拎起了菜刀,挽起了弓,撿起了石塊……。

    匹夫之怒,雖不及天子、諸侯之怒。

    但強在人多。

    天下人心,浩浩蕩蕩!

    萬眾一心,眾誌成城!

    ……。

    李大亮已經駐守河西十餘年之久。

    得知西南吐蕃入侵,李大亮沒有任何反應。

    做為新任大唐西北軍團的大都督,麾下將領的勸告,李大亮充耳不聞。

    李大亮甚至不理會朝廷連續發來的三道增援命令。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李大亮太了解胡人的心性。

    他是個純粹的軍人,不同於朝堂上的那批政客。

    以他軍人的眼光來看,突厥人太強大了。

    強大到他不敢有絲毫放鬆。

    雖然朱邪克勒據說與陛下有著兄弟之情義,與大唐有著盟約。

    但李大亮始終相信,胡人絕不會因為一紙盟約,而遏製南下的心思。

    胡人沒有湟湟天朝的禮義廉恥,他們不存在朝堂上那些政客常掛口中的信義。

    當然,李大亮認為,大唐當今陛下也不是個迂腐守禮之人。

    所以,這才有了李大亮敢於違抗朝廷命令,不向南增援的底氣。

    李大亮認為,不管突厥與大唐之前關係如何,是否有盟約。

    突厥人的強大,就是自己必須鎮守河西不動的理由。

    如今西南叛亂,正是大唐虛弱之時,如果突厥南下,那麽大唐半壁江山就會糜爛。

    軍人沒有外交,隻有鐵血。

    李大亮記得李沐給他密旨中的那句話,“道理隻在弓弩的射程之內。”

    所以,李大亮勒令西北軍團八萬大軍不動,打死也不動。(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