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兩全其美

字數:2647   加入書籤

A+A-


    賈敏一邊讓人去告訴探春人選,一邊讓人打探薛寶琴的婚事。原來當年梅翰林科舉考試時曾收到了薛寶琴之父的資助,因此才想著結秦晉之好。但是隨著梅翰林在京裏站穩腳跟,且自己的兒子在科舉一途上有些天分,便不想認薛家這個不能給他帶來任何主力的親家了。可是他又怕別人罵他忘恩負義,因此才想出了拖字一訣。

    賈敏把打探的消息告訴了薛蝌,薛蝌便登門拜訪了賈敏,帶著少年人特有的拘謹和麵對上位者的恭謹。賈敏詢問他的打算之後,畢竟若是薛寶琴能嫁入梅翰林家裏對薛家也會有好處的。薛蝌雖然表情溫和但是語氣卻很堅定道:“多謝夫人怪壞家妹,我思慮甚久,都說門當戶對,那梅家並不是良配。”

    這是要退了梅家的親事,賈敏又問道:“那你心中定然有所打算了?”薛蝌回道:“晚輩打算去一趟梅家上任的地方,見一見梅翰林,把這門親事退了。”賈敏抿了一口茶道:“想必你心中已經有主意了,隻不過梅家畢竟是為官之人,而你家……”薛蝌忙道:“多謝夫人提點。”

    賈敏不以為然道:“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聽你的謝的,隻是有些事情我做起來更為方便一些。”薛蝌忙道:“多謝夫人美意,隻不過晚輩怕牽扯到夫人,若是因此讓夫人因此遭受非議,就是晚輩和家妹的不是了。”若是賈敏出頭的話,說不準會讓以為賈敏仗勢欺人,梅家就搖身一變成了受害者了。

    賈敏笑道:“我如今並不在乎那些閑言碎語。”以賈敏的身份,即便有這些話也隻敢私底下說道,薛蝌依舊有些猶豫,他自然知道賈敏出麵事情會好辦的多,可是賈敏和薛家並無任何關係,賈敏還肯為他們做主,這份恩情薛家是還不了的。

    賈敏似乎看破了他的心思道:“寶琴和小女交好,寶琴的婚事有所波折,我家女兒亦掛心,我這個做母親並不想看著兒女有為難之事,在這,我也很喜歡寶琴,也不忍心她受委屈。”薛蝌知道賈敏是真心實意要幫他們,忙躬身行禮道:“多謝夫人,大恩大德難以為報。”

    送走薛蝌,徐華家的才開口道:“這真是一根藤上結兩樣果。”賈敏知道她是在說薛蝌這一房和薛蟠那一房,笑言:“歹竹還出好筍呢,何況又不是一個房頭的。”徐華家的邊給賈敏揉肩膀邊開口道:“夫人真要插手。”賈敏微眯眼睛開口道:“玉兒心善,若是薛家那個丫頭日後因此有什麽不妥的,定會自責不已,而且年紀越來越大,越想看著諸事圓圓滿滿的。”

    徐華家的輕笑道:“是夫人心善,操心自己侄女的親事不算,還要操心別人的事情。”賈敏經她一說想起了探春的親事道:“探丫頭可有什麽消息傳來?”徐華家的忍不住感慨道:“三姑娘選了那個姓鄭的舉人了。”

    賈敏來了興致道:“竟然選了這個人。”賈敏給的人選裏有高門庶子亦有少年俊秀,這個鄭舉人耕讀之家出身,在當地算是名門望族了,可是在京裏卻不值得一提,而且這鄭舉人有二十一二,年紀略微大些。徐華家的道:“表姑娘說這家人規矩嚴謹些。”

    賈敏卻輕笑起來,開口道:“要是我選,我也會選這個人的。”探春心氣高,高門庶子聽起來好聽門第高,可是難以出頭,一輩子被嫡母嫡子壓著,那就隻剩下讀書人了。而在下剩的讀書人之中,鄭舉人家境殷實,不需要探春以後操心家用,而且鄭舉人是嫡次子且是家裏唯一中舉的人,日後探春嫁過去不僅不需要她留在老家侍奉公婆,別人還得奉承她。

    徐華家的道:“下剩就是問問鄭家樂不樂意了。”賈敏笑道:“你放心,鄭家一定會同意的。”鄭舉人若是年紀小些便可再等三年中了進士抬一抬身價,否則若想和京裏的人家結親就隻能找小官人家的女兒,相較而言探春是他能娶到的範圍內出身最好的了,而且探春本人並不差。

    徐華家的又道:“怕是老太太和二夫人不樂意。”賈敏不以為然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到底還是我二哥做主,他自詡讀書人,自然樂意找個讀書人做女婿。”徐華家的聽出了賈敏話裏濃濃的嘲諷之意,賈政麵上自詡清高,可是心裏未必沒打算把探春嫁入高門換取利益。

    賈敏開口道:“大不了讓咱們老爺做一回媒人。”若是麵對賈敏,賈政或許還會仗著自己的兄長身份推了這門親事,可是若是麵對的是林海,賈政一定會同意的。徐華家的不由輕笑起來道:“還是夫人有法子。”賈敏笑言:“是老爺他有本事,否則我哪裏敢這麽威風。”

    賈敏起身往後院走去低語道:“都是為了給孩子們積福,也不知道暘哥兒怎麽樣了。”

    林暘很好,王大海能順利歸順讓他心情大好,雖然朝中人反對他招安的做法,不過他已經有了應對之法,沒過幾日,他和李忬就聯手公布了幾條法令:凡事依附倭寇奸賊的平民百姓回歸故土,可不予治罪,若是有地位的,亦不予治罪。若是能殺寇逃歸的,予以獎勵,若是能率部逃歸的,其部下亦不予治罪。但是逃歸之人不得再次依附,若有依附的不予赦免。

    這些是針對那些依附倭寇的百姓。而對於兩個棘手的問題開設通商口岸和安置王大海,林暘隻用一個法子就解決了。朝廷選取商人,允許其下海同洋人正常貿易,商人必須得約束監督和與其貿易之人不得擾亂沿岸安寧,這樣就杜絕了倭寇趁機混進內陸地區。

    當然商人的資質必須經過朝廷的嚴加審查,許官員舉薦商人,不過一旦出了事情,舉薦之人亦負責任。商人也必須要向朝廷繳納賦稅,這筆賦稅不用在別處,隻用在海防抗倭之上。

    林暘舉薦了王大海。( )